據《新京報》11月28日報道,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有727家企業被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而被“摘帽”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技術參數達不到國家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有關規定。伴隨這種資格的各種稅收、人才等優惠政策他們也不再享受。
我國對許多領域的管理都實行資格制,獲得特定資格的單位會因此獲得許多利益或減輕許多負擔,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就是其中的一項。這樣的政策對國家科技進步起著巨大推動作用。
由于一些地方在管理上方式落后,未能對高新技術企業采取動態管理,不能很好地實現優勝劣汰,使一些被評上的企業缺乏競爭意識,沉湎于過去的功勞簿上,坐吃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最終使國家和地方的優惠政策不僅沒能達到預期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企業之間的平等競爭。
中關村的管理模式就很值得推廣,“摘帽”并不意味著“一棍子打死”,這些企業還可以繼續留在中關村發展,在達到條件后也可以重新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資格。這樣的管理模式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平等、競爭、一視同仁的本質要求,也符合政府宏觀管理的規律性。
中關村對部分高新技術企業“摘帽”的行為是對企業進行動態管理的具體體現,是把好政策充分用好、用出效益的有效方法,它的本質是政府宏觀管理、機會均等。這種做法可以適用于以政府優惠政策為條件的各種資格管理,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