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太資本O2O論壇上,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郭山汕分享了他對當下O2O的看法,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對他的講話進行了整理編輯,摘要如下。
O2O可能改變整個商業社會。
2014年,紅杉消費組接觸的本地電子商務的項目數量大概占到消費組接觸案子的20%,今年上半年這個比例又會提高不少。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自己比較關注的、關于O2O的三個領域。
這個領域的代表大家都非常熟悉,包括外賣、團購和打車,這三個領域在2014年市場規模都突破了千億,2015年,到今天為止增長速度都沒有放下來,我估計到今年年底會過兩千億,甚至更多,體現出高頻的特征。
①外賣方面。
外賣的滲透率,到去年年底大概50%,600萬單的外賣單,300萬單通過手機下單,300萬單通過傳統的電話方式或者是到店方式,我估計今年上半年這個比例到70%了,70%的訂單是通過手機下單訂購外賣。
②手機團購。
手機團購一直是非常重的滲透率,已經成為入口,特別是在餐飲團購和電影票領域,有些企業做得非常不錯。
③打車。
27個主要城市大概打車的滲透率接近15%,如果把范圍擴大一點,放上其他的城市,滲透率大概是10%。這個滲透率也已經不低了。
因為在高頻需求中有一個二八原則,如果獲取了20%的頻次或訂單,你是可以引爆另外80%的,所以10—15%是不低的數字,足以能夠使得這個產業被O2O化。
這三個細分行業,目前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競爭——第一,他們開始發展新業務,第二,他們開始做很多占領用戶先機的行為。
①用戶黏性取決于頻次。
我自己觀察頻次會看兩個指標,第一個指標是平均頻次,比如說外賣的頻次是一個月一次,現在是一個月1.2次,團購的頻次是一年5—6次,當然平均頻次越高我們可能越喜歡。第二個指標是頻次在高中低頻用戶之間的分布。中高頻用戶如果占比很高的話,說明你的用戶質量越高。反之,如果你的低頻用戶占比了30%,你的低頻用戶大概在3個月一次的使用頻率,想象一個消費者大概滿足三次可以產生依賴,所以需要花九個月時間讓這么一個低頻用戶對它產生黏性,這是很有挑戰的。
②什么時候需要補貼?
如果你的頻次分布是啞鈴型的,高頻特別低,低頻特別多,補貼作用不是特別大;如果你的頻次分布比較勻,甚至像橄欖型,補貼是有作用的。
第二個領域是現在看起來沒有形成集中度,滲透率還不高的領域,這些領域的每個市場也接近千億,而且他們的頻次至少是中頻,他們的代表像家政、生鮮、百貨、教育、上門的清潔和洗衣,這些領域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原有的線下的痛點很明顯:就是做到匹配太難了。
比如家政線下門店搜索成本太高,就是匹配太難了,阿姨的服務質量和服務都不能保證。生鮮、教育、洗衣也是如此。
這個領域有一個共同特征是上門。具體有兩個維度:
①上門服務。
這個上門和原來電子商務在網上購物去淘寶、去京東買貨沒有區別,就是在門口半分鐘完成線下交易。當然也有服務類的上門,比如說上門洗車、上門保養,大家都是去一個新的場景。
②入戶服務。
除了原來的家政服務,現在出現一些新的入戶。比如美業相關的、比如說健康保健相關的、比如上門廚師。
入戶這件事情如果能打消陌生人進到家里服務場景的心理門檻,確實有空間。我們看到有一些企業在服務上花了很多功夫,服務人員就是比原來服務得好,很有禮貌,服務很專業,又施之以培訓,大部分是先做B2C再做C2C,效果不錯。
紅杉資本對上門O2O非常關注。因為上門體現了一個共同的痛點,就是便利性,我們認為便利性在今后會越來越值錢。
這一類企業在這些領域中會打上O2O的標簽,但基本上做B2B的事。例如:
①汽車后市場。
我們看了很多汽車后市場。很多O2O是上游工廠拿貨,有可能跳掉二批、三批,然后跟汽車源競爭,把貨鋪到維修場和修理店,再往前做一步,想做C,可能做直營、加盟。
②房產。
紅杉資本最近看了很多新房、二手房、租房,還有公寓,長租公寓、短租公寓、集裝式公寓、分散式公寓,這些公寓打著O2O的標簽,歸根到底大家還是關注同一個指標,就是平效,就是一平方米產生的效益到底是多少。
③物流。
物流行業中,貨物非標、車型非標、價格非標,所以你要不做得很重,承擔最大的運輸責任就可以享受最大的利益,要不就做得很輕,基本上和交易就沒有關系了,這是一個選擇問題。
我們對這個領域是長期看好,因為挑戰越大的地方基本上機會就越大,對投資人回報越大。
對創業者來說有兩個選擇,或者做得重一點,做服務、做運營;或者做得足夠輕,做個工具。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是創業成長合伙人,專注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創業干貨分享。
想分享創業干貨?發郵件至ganhuo@startup-partner.com,我們會第一時間與你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