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未來的風口?
傅盛認為,應該做好預測,找到大“風口”。這是戰略的第一步。有了預測,才能制定戰略,有了戰略才能尋找破局點,找到破局點以后,才能All In。
由此看來,找到大“風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那么怎么找到風口,怎么做預測呢?來看一看傅盛的分析。
預測變得更重要。
如果你能夠判斷清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成功了99%。
強調預測,意味著對我們過去接受的整套教育和方法論的一種顛覆。它反過來說明了,努力未必成功。
阿里巴巴上市的時候,我感慨很多。我覺得,阿里巴巴上市最成功的不是馬云,而是孫正義。孫正義獲得的一切,無非就是在那個時間,他做了一個預測——電子商務有前景,馬云很牛,中國很厲害。三個點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雅虎投資阿里巴巴也是一樣。當年投了十億美金,所有人都認為瘋了一樣的決定。說楊致遠太傻,馬云太能忽悠,幾乎所有人都這么覺得。但楊致遠就是做了這么一個決定。
當然,預測也不一定都能成功。我們還是要多花時間想想,自己的預測到底有多重要。最核心的就是不斷改變。
具體到怎么做預測,我認為有三點:
找到一條正確的路,怎么走都是對的;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全力以赴都不行。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站到一個更大的高度回看現在,用預測在大方向上的清晰,去極大地緩解你在執行方面的依賴。
不要看到別人強了,就覺得這個沒什么了不起,那個也沒什么了不起。要思考,滴滴為什么成長那么快,O2O意味著什么,為什么這么熱,自己可以找到怎樣的機會?
我們當時做獵豹,在極困難的情況下找到了“國際化”這個點。就是因為我們發現,在Google工具排行榜上發現沒有美國公司做的工具應用,而且工具應用的下載量是社交類的一半。兩款排名靠前的工具應用,竟然都是來自中國的程序員。
現象即規律。我就在想,我有2000人,他們只有一個人,如果全力以赴,還不能做到第一?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在這個機會點全力投入。
早期創業者唯一核心的資源就是時間資源,就是不斷試錯。口袋購物的王珂,做微店,一個禮拜就上線,不停測試,小步快跑。
小步快跑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不停打怪,不斷獲取經驗值。創業就是不斷打怪的過程。如果憋一年才發布,人家早起來了。當公司到一定規模,再派一些偵察兵,做一些方向性的小組化嘗試。Clean Master這款產品就是一個四人小團隊發現的。
預測也不是天馬行空。它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一個預測出來后,用怎樣的視角去判斷它,修正它,完善它。我總結了三條預測的準則:
如果現在讓我重新走一次,兩年前就不做PC了,直接殺入移動。我相信兩年后的獵豹,移動會更強。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去臺灣拜訪過趨勢,他們有好多產品研發人員都往企業市場送。消費市場不知道怎么做,企業市場又是他們最好的收入來源,于是他們就不停地派精銳加強。
從收入角度來說,他們每年財報增長10%-20%,看起來各方面都很好。但從一個大的方向來說,趨勢在過去市場投入太多,最終變成了一家傳統的公司。
當你不斷進入過去的市場,跟過去的市場巨頭做斗爭時,就會在原來的市場,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這場戰役,短則兩三年,長則四五年。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陷入泥潭,極其痛苦。
不要去找競爭對手最核心的點打,總堅信自己是戰神,最后都會死得很慘。一定要追求一個垂直市場的第一。
“第一”有多么重要呢?首先是心理上的重要。我們做海外,經常受到質疑,投資人見面都問,中國公司行得通嗎?你怎么證明可以做好?事實上,我沒法證明。但我清楚,只要海外做到“第一”,不管怎么樣,一提這事,就很鮮明。
因為只有“第一”才會被人記住。現在已經不是韋爾奇時代的“數一數二法則”。這個時代就是“數一法則”。變成“第一”后,就可以從“第一”的位置真正往下切。
舉個例子。大家都覺得Clean Master很小,去年1月份,我們用Clean Master推了一款安全APP,僅僅一年下載過億。過去的18個月期間,月度活躍已漲到1億,非常快。這說明了什么?就是因為你有了“第一”,才可以輕松創造“第二”。
我做Clean Master國際化的時候,曾經反推過,如果360實力比我強很多倍,這場仗能贏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幾乎把所有高管、人力、資源全部傾斜。公司從上到下,在清理這個點,來回橫切。這種態勢,對手沒法比。
但是,光有預測是不夠的。找到這樣的方向之后,怎么去切?切,不是排山倒海進入。這樣是進不去的。或者沒有那樣的資源。要先找破局點。在大的方向上找到一個關鍵的點。
最關鍵一點,不斷突破自己的心理界限。如果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會把事情想小。
思達派專注創業干貨分享,歡迎各位創業者和投資人聯系我們:
1、分享創業干貨(投稿&申請新聞報道)
2、專業團隊提供免費公關咨詢服務
相關需求,發送相關內容至ganhuo@startup-partner.com,我們會第一時間與你聯系。
本文系作者 傅盛?授權鈦媒體發表,并經鈦媒體編輯。思達派根據內容做了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