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朋友準備跳入創業火坑,找到我說幫忙做做產品分析和可行性討論。
然后,開心的談話通常會卡到一個問題上:
“你打算做一個獨立APP,是怎么考慮的呢?”
我聽到各種各樣的回答:
“做一個APP,可以拿到更多投資啊。”
“移動互聯網創業不就是應該做APP的嗎?”
“額,,額,,,不然呢?”
“不做APP叫什么創業啊?(同時對我投來不屑的眼神~)”
我認為創業應該謹慎考慮做APP,是基于這4點樸素的認知:
比如,你想用以下這些idea幫助你創業,達到人生巔峰,我勸你再好好想想:
做一個查詢北京學區房的APP,輸入小區名,輸出是哪個學校的學區房。
做一個解密興趣討論的APP,討論加密解密的心得技巧。
做一個撿錢還給失主的APP,撿錢發布->失主認領。
做一個北京到天津汽車時刻表的APP,解決官網更新不及時的問題。
這四個肯定都是有產品價值的,對某些用戶/場景也是疼極了的痛點。
但是呢,實現這個產品的最佳形式,也許是一張流傳甚廣的Excel表格、也許是一個豆瓣小組、也許是一張張公告欄的招領啟事,也許是一張截圖、也許是一個微信公號。但很可惜,它不該是APP。
簡單來說,頻次超低的、離錢遠的、交互(人人、人機)弱的idea,應該好好反思。
創業最初,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快速投入市場、驗證idea、并探索產品模式。
因此請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想論證我的idea可行性,一定必須注定要通過獨立APP來驗證嗎?”
我得到多數的答案,是NO。
如果想做個特定話題的興趣社區,其實可以從豆瓣、貼吧等興趣小組開始嘗試運營。
如果你想做一個媒體,其實你可以從微信、簡書等開始運營,看看大家會不會愛上你。
如果你想試試大家有沒有閑置物品交換的需求,做個公號、Wordpress就能收集用戶需求了。
我理解所謂精益,是在不斷小步測試和推翻中探索產品,其實論證絕大多數的idea,APP都不是必要環節。
“我在創業啊,就得立刻馬上做一款APP出來。”這是種迷信,得治。
科學的方法論應該是辯證的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這件事也不例外。
APP這種產品形式,能提供哪些獨特價值?我總結主要有三點:
支持更豐富的交互設計,更好的用戶體驗。(相比H5頁面)
對設備有更大的控制權。(如獲得用戶位置,使用攝像頭、陀螺儀、NFC等)
產品和用戶有更好的互動。(主動push通知、后臺任務等)
其他渠道也有各自的優點:
H5網站:
無需安裝/更新,有鏈接即可訪問,超輕量。
微信公號:
提供基礎交互邏輯、朋友圈分享渠道、可push可編程。
Wordpress|discuz:
基礎功能無需開發,當天上線,提供完整內容管理后臺。
小組、貼吧、知乎、簡書:
目標用戶扎堆,便于快速啟動運營/測試/拉攏。
于是我的建議是——
如果你的產品重依賴于特定交互、硬件設備和消息通知,那就果斷做APP。
如果不是,尤其是媒體類、興趣小組類,那就好好再想想。
①嘀嘀打車
定位上,打車軟件是工具,輕社交,所以初期在社交媒體上價值不大。
而打車重依賴于地圖、GPS、push、支付等交互場景
所以需要做個APP。
②功夫熊、宜生到家等020上門
產品初期,其實就是搜索列表、下單的基礎流程,無重交互。
因此,現在大量這類產品都是微信公號+移動網站啟動,并借勢微信平臺推廣。
產品跑起來,獲得穩定大量訂單以后,再考慮獨立做APP。
思達派專注創業干貨分享,歡迎各位創業者和投資人聯系我們:
1、分享創業干貨(投稿&申請新聞報道)
2、專業團隊提供免費公關咨詢服務
相關需求,發送相關內容至ganhuo@startup-partner.com,我們會第一時間與你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