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信號:險峰長青(xianfengchangqing)

在做豐收俠之前,劉子楓一直從事互聯網行業。不過,一直以來,他一直想為農村市場做點事。
“我父親原來是在畜牧站工作的,自己開了一家飼料店,從小耳濡目染,我對農業生產資料也有些了解。”劉子楓回憶說,雖然自己之前并沒有從事過相關行業,但對這個行業也具備與生俱來的親近感。
眼下的事實是,如果把農資市場粗略分為農藥、種子、話費和農膜四大塊,大概有1.5萬億的市場規模,再加上其他細碎的需求,整個市場規模超2萬億。
如今,整個生產資料的分銷渠道都集中在鄉鎮的小夫妻店手里,市場分散,渠道層層積壓,在這樣一個市場里,并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農資銷售企業,讓劉子楓覺得有勝出的機會。

▲ 劉子楓出生農村,對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深扎農村市場
起初,劉子楓想做的是水果B2B的生意。
2014年冬天,他回到四川老家做調研,與相熟的朋友去下鄉去看了解水果的行情,發現市場有非常大的前景,但是機會好像并不成熟。
“因為規模化有難度”,劉子楓認真分析后總結,要想實現規模化,并不是通過團隊就能解決的問題,因為要把農產品這種非標準化的東西,變成相對標準化,需要政策方面的扶持。他舉例說,同一個區域,大家都種西紅柿,但是每家栽培方式不同,西紅柿就各異。
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來說比較大,“倒不是說非要一模一樣,我認為,這些農產品在甜度、大小、色澤等方面,應該確定一個標準,比如澳洲的黃金奇異果、美國的臍橙等,而這些標準的制定,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進。”
在劉子楓看來,創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眼下,農產品的天時還不具備,他與團隊便將這個項目暫時擱置了。
在農村市場調研的時候他發現,農業的產業鏈很長,各方面的痛點非常多。他將產業鏈分拆來看,農業可以分為產前、產中和產后四個環節,舉例說來,一畝田相當于產后,即將產品從產地對接到批發地,產中是關注種植環節,比如農商管理軟件等輔助種植的系統,而產前,則是生產資料的準備,包括備肥、買農藥、種子、農膜等。
經過仔細的判斷,劉認為,相對產后,農藥、化肥、種子等產品都是標準化的,容易實現規模化,且是剛需,因此劉子楓決定以此為創業的方向——從農資產品的購銷切入。
2015年3月8日,這個項目命名為豐收俠,正式啟動。險峰長青也非常看好這個方向,成為豐收俠的天使投資方。
險峰長青副總裁趙陽表示,豐收俠的執行力很強,項目很快開始了地推,首選地是山東,這是中國的農業大省。

▲ 豐收俠深扎農村市場,為廣大農民謀福利
因地制宜
雖然有在農村的生活經歷,但劉子楓坦陳,農資市場的情況還是與自己預想的不一樣。
在此之前,劉子楓的工作經歷都是在互聯網行業,這些行業多聚焦在城市。“無論做什么,其實公司都會有一套程式化的東西在,但是到了農村市場后,我發現,我們還是有些太套路化和理論化了。”
最初,豐收俠是希望打破農資銷售市場的層層渠道,在農資銷售環節,有個至關重要的抵達用戶的環節——村里的小賣部。
劉子楓介紹說,這個關鍵的節點叫做“夫妻店”,因為村里的小賣部幾乎百分百是由夫妻或者親戚共同經營的,夫妻店老板作為“生意人”,頭腦比普通農戶更靈活也更開放,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因此能夠在他們的宣傳下嘗試參與新的商業模式。
在農資市場,由于信息閉塞、物流不發達,夫妻店所銷售的商品種類有限,只能靠價格不透明的商品的毛利賺錢。豐收俠能夠幫他們采購到品種更豐富,價格也更實惠的農資產品,有一定的吸引力。
一開始,豐收俠從物流切入,自己從工廠拿貨,然后將產品免費配送給小B店。試行了三周后,發現并不實用,物流成本過高,還是應該跟隨訂單走。
但在這個交易平臺上,劉子楓又發現了一些問題。有些渠道商將產品放在豐收俠的平臺上,其價格往往會提高30—40%不等,究其原因,在于豐收俠做的是這些渠道商的增量生意,對他們而言,多一單少一單,其實無所謂。
這與在城市的擴張邏輯完全不同,在農村市場,其做生意的各種成本低廉:“房子是我自己的,車是我自己的,做一單算一單,不會考慮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
劉子楓表示,這些渠道商往往考慮的是一單生意能掙多少錢,并不考慮規模化、效益的因素。因為農民本身就沒有投入巨大的成本,因此做此類生意對他們來說可有可無。
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這讓豐收俠平臺上的產品自然也沒了吸引力。
在逐漸調整的過程中,劉子楓也漸漸觸碰到了農資市場的核心——價格。“這是最為敏感的地方,農資市場對于服務以及交易場合不在意,要的是價格便宜。”
2015年中,豐收俠開始建立類似京東自營的模式,以控制價格為核心,調整市場打法。
劉子楓往上游走,將價格控制得比當地批發商再低一些,迅速起量。剛開始的第一周,就有了幾百萬的交易額。當時適逢備肥的季節,第二個月就有了幾千萬的交易量。一年之后,也就是2016年年中,月交易額突破億元。

▲ 在劉子楓看來,農村市場大有可為
再上新臺階
對于豐收俠而言,銷售額破億之后,意味著企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劉子楓也開始適時的調整企業發展的節奏。
依然以京東做對比的話,眼下的豐收俠要做的是京東的POP模式,在趙陽看來,這就是半自營模式。
這個決策的邏輯在于,農資行業供大于求的現象更加嚴重,而豐收俠也通過一年多的摸索,對于價格有了更專業的判斷,在尋求合作伙伴上,有了更強的把控能力。
“我們的批發商很多都是個人,其實承擔風險的能力并不高,對于清庫存的需求其實很高,我們完全可以將他們視為自己的供貨方。”
具體做法是,豐收俠通過對市場的判斷,協助這些分銷渠道制定價格,訂單成交后,批發商利用自己的物流網絡進行配送,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豐收俠的運營成本。
同時,豐收俠將自營部分聚焦在大宗類的農資產品上,因為這類產品相對來說,價格透明,雖然利潤低,但容易規模化,且大宗農資產品的廠家相對集中。相對來說,更為復雜的長尾市場,則做成POP形式。
劉子楓很謙虛,他毫不避諱公司策略正在調整,一切結果有待市場檢驗,但是從目前的效果看,進展還不錯。
1982年出生的劉子楓,一頭扎進農資市場,也適應了一段時間,與城市不同的是,農村社會風氣淳樸,大家相對來說比較難以被說服,但是一旦說服,對于品牌的忠誠度又很高。
農村市場相對來說各種條件復雜,規模化難度顯然要比城市更大。
但這都阻擋不了劉子楓的決心。他表示,也曾有上游的廠商對豐收俠不夠信任,如今,也因為企業的日漸壯大,而找上門來主動尋求合作。
對農村懷有一片赤誠之心的劉子楓希望,未來, 希望豐收俠能幫助到老百姓真正地把種植成本降低,讓老百姓種地更容易。同時,他希望把夫妻店變成農業服務站,幫助農民去種植。
更遠一點的設想是,因為夫妻店最接近農民,豐收俠希望通過與之合作,建立產地直銷,幫助農民賺到更多的錢。
“核心點是,利用成千上萬的夫妻店,讓農民生活得更好。”劉子楓這樣描述自己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