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Watson Health 大中華區運營官 周德標
??中電健康基金 合伙人 王曉岑
??德勤中國 生命科學 與醫療行業 負責人 吳蘋
??互聯網醫療
??對于互聯網醫療,人們并不陌生。比如,預約掛號、網上問診、網上查詢信息等,這些帶著互聯網元素的醫療服務已經存在于人們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但真正的互聯網醫療只限于此嗎?
??德勤中國生命科學與醫療行業負責人吳蘋在本屆四川互聯網大會提出,預約掛號等僅是互聯網醫療在醫院的表層應用,實現遠程診療,才是一家互聯網醫院的核心所在。吳蘋認為,隨著人工智能、5G、大數據技術走向成熟,互聯網醫療行業大變局已經到來。當左手是5G、AI等技術,右手是互聯網醫院時,將出現互聯網醫療的更高級形態——“智慧醫療”,而未來三到四年,則是互聯網醫療以及醫院邁上這一新臺階的關鍵時期。
??當下,互聯網醫療應用還停留在表層
??2015年12月,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在烏鎮成立,當年被認為是互聯網醫療發展元年。談及互聯網醫療的起始,吳蘋認為,時間點應前推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醫療機構數字化建設。在這一階段,起始于醫院管理的醫院信息化建設逐步發展到了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等信息化階段。
??對于互聯網醫療的快速成長期,吳蘋列舉了一組數據:過去幾年,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長,2017年互聯網醫療注冊用戶人數超過2.5億,年增長率達32.7%。吳蘋說,通過對互聯網醫院各種應用所做的統計排序可以看出,在實際應用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互聯網預約掛號,其次為病友交流平臺、網上問診購藥……“互聯網醫療,在實際中的主流應用仍舊是較表層的,尚未觸及互聯網醫療的核心。”她分析說。
??而從與互聯網醫院直接掛勾的實體醫院來看,吳蘋認為,“目前,互聯網醫院的整體基礎、設施水平仍然偏低。”她透露,從一份對國內7000多家醫院的統計中可發現,約有一半的醫院沒有電子病歷系統。“如果連電子病歷系統都沒有,又何談互聯網醫院和互聯網醫療?”她認為,“互聯網醫療應用未來要向深層次發展,最終實現遠程診療,這才是互聯網醫療的核心價值所在。”同時她也強調,要做到這一點,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破局,打通醫、藥、險構建新生態圈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通過互聯網醫療實現遠程診療的美好愿景,也不是一道1+1=2的數字題。要想真正進入互聯網醫療的深層核心,還需要有醫療信息化企業、互聯網企業、醫院、藥品器械、保險等行業同步發展。那么,如何破局?當天的主題演講中,吳蘋倡導一種互聯網醫院新模型,構建一種新生態圈模式,“這一新生態圈模式的關鍵,在于打通醫療、藥品、保險各個環節。”
??中電健康基金合伙人王曉岑同樣認為互聯網醫療需要破局,但她更關注互聯網醫療“賽道”上“大氣候”和參賽“選手”的變化。她認為,2014年,是我國互聯網醫療的“破土”,目前,則是要“破冰”,互聯網醫療行業已進入了產業資本時代,大變局已經來臨。
??作為專注于醫療健康大數據領域的投資機構合伙人,王曉岑說了一個數據,“從2014年到2018年,智慧醫療全行業投了1890個項目,大概1611億元,這個數字并不小。”她坦言,在全行業“燒”了1600多億元后,沖出來的獨角獸非常有限,投資市場能看到的優質項目并不太多。再反觀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參賽選手”,王曉岑判斷認為,“投資熱的風口過后,強者更強,弱者再難有入局機會。”
??此外,王曉岑還談到了與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政策及管理辦法出臺帶來的積極影響。“今年所有已經可以預見的變局中,最大的信號就是政策的春風。”她介紹,今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國家健康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其中針對數據的規范性管理,有了明確具體的措施,在她看來,這將對互聯網醫療行業起到推動作用。“數據,就是醫療行業特別是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生產力。”她認為,數據不是拿來變現的,但卻具有基礎層面的重要性,“機構與機構、機構與患者、機構與醫院等環節之間,都存在著醫療信息的交流交互,而數據就是交流時所使用的語言,是他們維持交流所需要的血液。”
??未來,AI等技術助力轉型智慧醫療
??在當天的四川互聯網大會里,技術亦是此次大會關注的熱點,5G、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等詞語被演講嘉賓反復提及,并呈現出一種業界共識:5G、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推動互聯網醫療再上新臺階,并助力其成長為智慧醫療的終極形態。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在互聯網醫療過往的發展中,吳蘋所提及的遠程診療尚未實現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沒有前面那個“1”——即將走向成熟的5G技術。5G時代來臨后,互聯網醫療會帶來哪些連鎖反應,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籌備組副組長趙立君在主題演講中用一句話來概括,“5G時代的醫療,AI商業化落地,醫院智慧化轉型。”
??趙立君認為,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特別是偏遠山區,缺少優質的醫療資源,而互聯網醫療的核心和愿景,就是通過遠程診療來解決這一現狀,但最終被卡在網絡和帶寬上,“一臺遠程手術,需要大量醫療圖像和數據信息的低時延傳輸。這個要求,3G做不了,4G也做不了,而5G能做到。”不僅如此,5G網絡還能為醫療影像云和AI輔助診斷提供很好的場景應用,他認為,未來,5G網絡將有力地賦能互聯網醫療。
??GE中國區副總裁馬加寧認為,“當智慧遇上機器,將帶來創新的商機,為互聯網醫療帶來革命性變化。”他說,在整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變革中,給醫療機構和病患帶去智慧就診的體驗將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誰突破了這一點,誰就領先一步。”
??人工智能+醫療
??智慧醫療 迎來“戰國時代”
??人工智能與醫療相結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目前,人工智能在醫療上的應用是“群雄逐鹿”,還是“一家獨大”?11月17日下午,騰訊覓影應用中心主任吳明柱、GE中國區副總裁馬加寧、飛利浦影像研究院院長周振宇及西門子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影像信息技術事業部產品經理張俊華等企業代表,就相關焦點話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人工智能 未來將走進更多基層醫療機構
??“醫療人工智能的興起和熱點應該從2017年初算起,在我看來,人工智能加醫療突然成為熱點,一方面是因為大數據的沉淀,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工智能已在很多生活場景中應用,并收到了很好的反饋效果。”在談到“醫療人工智能應用與實踐”時,騰訊覓影應用中心主任吳明柱預測,未來五年內,60%以上的醫院都會用到人工智能技術。
??吳明柱以騰訊覓影為例,“騰訊覓影是醫療和人工智能相結合的產品,從去年8月發布至今,一年多時間里已服務100多家三甲醫院。”他說,醫療要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價值,除了結合具體業務場景,“還要把這項技術與現有醫療流程融合起來,才能讓醫生和患者真正使用。”此外他還認為,人工智能要付諸實踐,最重要的是其應用準確率要達到足夠水準,“人工智能做輔助診斷或其他輔助性工作時,準確率要達到諸如90%以上,才能對后期治療有幫助。”
??用“小數據”做大任務 推動智能醫療發展
??提到人工智能,離不開數據。據了解,目前一家二級醫院一年產生的數據量大約在700T左右,這些數據通過人工智能進行管理分析后,將對醫學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數據驅動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機會。”來自飛利浦的周振宇在題為“醫學智能環境秩序重置——從春秋到戰國時代”的演講中提出,今天醫學智能環境已經從之前相對無序的“春秋時代”,步入到目前形成一定行業標準的“戰國時代”,但一家獨大的“秦國時代”還遠未到來。
??在周振宇看來,人工智能最初“火”起來是因為下圍棋的阿爾法狗,“但它是通過大數據做小任務,而醫療則完全相反,是希望通過‘小數據’或有限數據去集中完成一個大任務。”他認為,人工智能與醫療相結合,就是要用有限的數據去預測更多未知疾病。“這是對人工智能更高的挑戰。”他同時認為,海量數據的引入并不直接等于提高模型的精準度,“智能醫療不是簡單的模式,我們希望在數據驅動、知識庫驅動的雙線上,實現小數據在大任務上不斷前行。”
??周振宇也特別強調,不能對機器有過高期許。目前在中國,最終的醫療報告仍然只能由醫生來簽署,機器只是作為醫生臨床決策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人工智能、機器可以是很好的信息提供者,但還不能夠作為一個直接面對患者的決策者。”
??圓桌論壇
??行業突圍 ?
??新技術賦能 慢病管理將率先突圍
??互聯網醫療發展至今,并不是一帆風順,未來如何突圍?如何走得更長遠?在當天的圓桌論壇上,IBM Watson健康的周德標、影達科技CEO姜疆、博恩思CEO李耀等多位嘉賓就“智慧醫療的突圍與思考”這一話題,結合各自所在互聯網醫療細分領域,剖析和思考了行業發展的難點以及突破點。
??論行業:想要走遠,先想好第一步
??在2016年,IBM宣布,Watson健康進入中國,運用認知計算、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助力中國醫生實現針對癌癥更為精準、個性化的循證診療,開發高精度的慢性病風險預測模型等。周德標在分享中認為,合作伙伴非常重要,選擇什么樣的合作伙伴,是企業首先需要思考清楚的第一件事。
??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光折射進來。作為一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深泉科技專注于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標準化服務體系。在深泉科技醫學中心主任楊賢兵看來,作為互聯網醫療從業者,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有很多,“但要想走下去,首先需要想清楚一個問題,你們為用戶帶來了什么價值。”楊賢兵認為,互聯網醫療從業者要想走得更為長遠,就應腳踏實地,在一件事情上做精,“從70分做到80分、90分,做到95分。”這一點非常關鍵——只有給用戶帶來真正的價值,才能迎來向智慧醫療的真正飛躍。
??看未來:慢病管理、人工智能都是助推點
??回看互聯網醫療在各個細分領域的發展,可以發現,目前在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慢病管理尤其是健康管理領域是最大的一個空白。動脈網首席數據官劉輝認為,慢病管理將是互聯網醫療行業最容易率先突圍的一個點。對此,周德標持同一意見,他認為,互聯網醫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流量,未來依靠人工智能等技術,很多慢病管理會在醫院外以遠程診療方式完成,從而導入更多流量,助推整個行業發展。
??此外,影達科技CEO姜疆提出,未來,當人工智能等技術進入醫院輔助醫生后,不僅偏遠地區居民可以享受到更高質量的診斷,而且還可在醫保控費方面找到先天的契合點。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醫療全行業融資事件445起,共達400多億元。對于今年的數據,劉輝稱,今年,全行業融資事件雖然在減少,但融資金額整體在增加。圓桌嘉賓們均認為,互聯網醫療未來仍有許多新的機會。
??? 智慧養老
??智慧養老 首先應降低老人學習成本
??據相關資料顯示,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5億人,預計2025年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3億人。人口老齡化狀況日趨嚴重,養老新模式探索也迫在眉睫。未來養老會是怎樣一個場景?在2018天府軟件園年度高峰論壇暨第十二屆四川互聯網大會上,就未來養老新模式舉行了圓桌論壇。來自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楊一帆、飛利浦影像研究院院長周振宇、麥麥養老聯合創始人CTO(首席技術官)李光朋、云衛康聯合創始人總裁王學香、瑯瑞醫療CEO劉竹松等嘉賓聚焦智慧養老,就人工智能應用與養老服務體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討論交流。
??“在我看來,智慧養老就是讓技術賦能養老行業。如何賦能?應該從養老場所的轉變逐一展開。”圓桌論壇中,劉竹松就智慧養老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智慧養老首先是在養老場所里引入“智慧”,而這一引入也有一個流程,即從醫療機構到康養中心,再到社區和家庭,最后形成以個人為中心的養老服務。對劉竹松的觀點,楊一帆表示認可。同時,楊一帆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提出,要以人的健康生活狀態變化為中心,“投射到宏觀政策上大的變化,就是要構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而麥麥養老李光朋則提出,養老服務中60%是生活照料,40%是健康護理,“健康護理需要慢病管理體系來支撐,借助該體系,幫助養老機構內的老人進行生活照料和健康護理部分業務管理,并通過這些數據,輸出更精準的照護意見和照護計劃。”
??李光朋的觀點也引出了下一個話題——如何在服務技術可行時,讓老人理解并接受相關的高精尖智慧穿戴產品?“現在很多打著服務老人養老旗號的精密儀器,穿戴設備,老人其實完全無法參與,甚至有時候他們會覺得生活被這個東西捆綁了,會非常排斥。”楊一帆說,如何站在用戶角度考慮智慧養老,同樣是很重要的問題。
??“企業在做智慧養老產品,應圍繞用戶需求,站在老年人角度想問題,核心是盡量簡化產品界面。”王學香舉了個例子,比如在設計產品時把按鍵做得大一點,數字做得大一些,對老年人來說都是很好的體驗。對王學香的觀點,李光朋很贊同,“產品盡量做到極簡的同時,也要降低老人的學習成本,老人拿到后容易上手操作,這樣排斥度會降低很多。”
??周振宇也提出,子女要多參與到老人養老環節中去,“子女的參與會幫助老人很好地克服接受新事物的困難,只有老人接受了新事物、新產品,我們才能進一步談智慧養老會給相關企業、機構、老人帶來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