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但是鳥兒多了,林子也就不夠用了。
具體到停車問題上,目前已是公認的大城市的通病;究其原因,除了停車缺口巨大,供需矛盾突出外,停車資源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滯后,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有統計顯示,以北京為例,預計2016年機動車保有量突破600萬,而同期卻僅約有300萬個停車位,而停車場的利用率工作日僅為65%,節假日也只有83%。
既然“停車”成了一大痛點,那么創業商機也就來了。
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短期內大量增加車位是不可能的,但卻可以通過對車位的精細化管理,實時發布停車場空滿信息和空車位優惠信息,盤活停車場資源,提高利用率。
今年5月18日,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印發2016年停車場建設工作要點的通知》(發改辦基礎[2016]718號)。通知里要求,各地要推動停車信息化建設。包括開展城市停車信息系統開發,積極推進停車數據平臺建設,促進停車信息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建立基礎數據庫,實現停車數據動態更新、實時共享等。通過充分發掘停車存量資源,為群眾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停車引導服務。
11月1日,國土資源部發布《進一步完善城市停車場規劃建設及用地政策的通知》,提出要強化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調控,要求城市編制停車設施專項規劃。通知進一步指出要合理配置停車設施,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等方面。
其實在現階段,借助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能停車誘導系統、場內反向尋車系統、無人值守的停車管理系統相繼已經投放市場,從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太大難題,但在大數據聯網上還存在缺位,在賣方市場占絕對地位的情況下,仍然難以打破的固化利益。
據業內人士預計,市場的目前達到1000余家,創頭條(ctoutiao.com)記者在豌豆莢上搜索“車位”關鍵詞,共搜索到與「車位」相關應用就有多達 1431 個之多。記者注意到,盡管近兩年來,不斷有新的創業項目出現,但多數創業者的創業項目卻鮮有人問津,普遍下載量極低,甚至有一些早早就夭折。
究其原因,有幾個方面:
首先,從功能上看,多數產品的基本功能大同小異:
1,多數顯示周邊已合作停車場位置,類型和收費詳情,僅有少部分實時剩余停車位;
2,支持手機在線支付停車費,消費記錄一目了然;
3,支持在線充值功能。
其次,優質停車場資源太少:
1,基于平臺方目前仍在跑馬圈地的階段,因而構建的壁壘較高:在拿下線下優質停車場資源的后,競爭對手難以重復獲得相同的資源。
2,不同停車場場地差別大,對傳統停車場的改造難度大,停車場管理方主動付費的意愿不高。
3,空余車位信息錄入問題不能僅依靠停車管理員,否則難以解決停車信息不對等問題。
第三,線下資源拓展難:
1,依賴大規模團隊。例如,今年10月,宣布獲得來自萬達飛凡高達15.5億元投資的ETCP,其線下團隊人數就超過600人。
2,在停車管理上涉及多個政府部門,需要政府的牽頭、協調多方參與。
對于多數車主駕駛員而言,其訴求點在于即時查找預計停車點附近車位信息,要求迅速及時而且價格合理,否則就會影響使用體驗。但現有的找車位app距離車主駕駛員的預期仍有較大差距。
“一個手機APP就能幫你搞定查車位、導航、繳費等系列出行問題。”某智慧停車APP運營人士如是說。
從車主角度來看,上班地點、外出就餐、參加文體娛樂活動等都涉及到停車行為。但是一個手機APP真的就能搞定智慧停車嗎?至少現階段來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
2014年,百度就曾宣布與“停車百事通”展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在包括深圳在內的10個城市中,車主可以獲得導航定位、提前預留車位等服務。
之后,百度地圖7.2.0新版上線,增加是實時停車場功能,主要能顯示周邊停車場還有多少剩余車位。但此后似乎并不順利。此后,互聯網智慧停車巨頭ETCP也宣布,與百度地圖進行深度合作,率先在北京為用戶開放600家試點停車場并提供一體化停車場電子支付服務。并表示今后,車主可通過百度地圖或“ETCP停車”APP實時查詢車位信息、進行車場導航、享受進出場不停車電子支付等智慧停車服務。
由于收錄的具備動態車位信息的停車場數量零散且偏少,在有限的智慧停車場資源下,對車主的判斷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隨后在百度新版中停車場位置查找就取代上述功能。
對于地圖導航軟件而言,為用戶準確找到地點是其最核心部分,如果為了商業利益而隱匿普通停車場信息,將車主導流到合作停車場上,反而傷害的是地圖導航軟件的使用體驗。
同樣在高德地圖上也只提供基本的導航和價格信息,并不追求能顯示車主周邊停車場還有多少剩余車位,僅以車位充足、較少等字眼進行顯示。一般來說,車主駕駛員在使用這類導航地圖時,能夠方便搜索到所在地周邊的停車場位置,雖然不能實時顯示剩余停車位等,但對于車主駕駛員來說,其實功能已經基本夠用。
和政府共同推動當地停車信息化建設
創頭條(ctoutiao.com)記者注意到,除了北上杭,不少城市也在試點智慧停車在車位有限的情況下解決停車問題。
例如,由重慶兩江新區與重慶暢停智慧停車服務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暢停e行”。預計2017年“暢停e行”將實現對兩江新區范圍內4000個路內(占道)停車位的智能化改造和停車云平臺接入,下一步還將增加路邊停車位和室內停車位。
合肥廬陽區與合肥城泊公司合作“合肥停車”,整合廬陽轄區82家停車場停車資源和合肥城泊管理的路段劃線停車資源,在全省率先建設城市停車誘導系統,打造統一的交通信息化管理平臺。
合作共營
以ETCP為例,在獲萬達15.5億融資后,ETCP將陸續進駐萬達線下合作的4000余家外部商業綜合體停車場,提供智慧停車服務改造和后續停車服務。其模式是:平臺免費為停車場進行安裝、升級和維護,提供的解決方案主要包括車場管理,落地自動識別車牌系統等。
缺點是地域性限制強,硬件資金投入大,市場培育和普及仍需要漫長過程。
信息共享
智慧停車想在一個城市里站穩腳跟,除了教育車主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有全面的停車場資源,把當前過于分散的停車場資源進行有效共享。但在現階段,由于停車場資源的排他性,注定了各家智慧停車單打獨斗,各圈各地的局面,其掌握的核心資源也不會輕易拱手相讓。因而,除了繼續燒錢擴張外,要想從傳統地圖導航中引流用戶并分食一杯羹,其實很難。
本文首發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作者:覃羽,郵箱:qinyu@ctoutiao.com。思達派系創頭條(Ctoutiao.com)旗下智庫,專注成為創業者(Startup)的成長合伙人(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