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過去的上周四,云造新品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正式發布云馬電動車X1和電單車C1。作為一個90后創業者,云造科技的邱懿武用自己的設計和產品成功征服了發布會現場的投資人和媒體人。同時云造也在發布會宣布了最新一輪的融資信息,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由順為資本領投,富士康、高通、真格基金、米倉資本、銀杏谷資本等多家資源提供方和戰略投資者跟投和參與。
那么問題來了,2015年真的是智能硬件風口到來的一年嗎,資本寒冬到來時,有多少創業團隊已經存夠了足夠的突圍資本呢?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想法。
智能手環、健康數據同步、APP控制等等這些字眼都是當下智能硬件的宣傳和賣點,縱覽淘寶眾籌和京東眾籌當下兩個產品眾籌平臺,其上的智能硬件中的同類產品功能也是大同小異,故而消費者在其中也是難以比較。智能硬件的技術門檻在哪里,這是一個創業團隊亟需考慮的問題,尋找同類產品之間的差異化并加之深化,打造自身的技術門檻,形成自己的亮點,提高產品創新的高度。
“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相信創業者對喬布斯的這句話耳熟能詳,筆者認為用戶的新興需求是應當建立在基本需求上的,而創業者只是將這種基本需求做深一步的挖掘和創新,但并非是“偽需求”。“偽需求”在智能硬件領域并不鮮見,例如手機操控門鎖,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用戶達到家門口,需要掏出手機解鎖,打開手機APP,進而選擇開門,這樣一系列的動作是否用傳統的鑰匙就解決呢,甚至是指紋鎖等更為直接的方式,這便是一個“偽需求”。云造選擇從智能出行為入口,針對性地解決大眾短距離出行問題,退出了輕便可攜帶的X1,挖掘用戶的剛需是智能硬件創業團隊不可忽視的一點。
當下的智能硬件創業是軟硬結合的,相較于軟件開發,期間需要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資源成本要高得多,從概念設計到產品原型到量產,最終送到用戶手中,打入市場形成自己的品牌,這其中的每個環節都是這整個鏈條中不可掉落的。創業團隊要使產品進入量產環節,勢必需要生產商與供應商的協助,而這也是相當難攻克的一關。智能硬件并沒有達到像當下的智能手機一樣成熟的產業鏈,量產的磨具和設備都需要重新設計制作,而小批量的生產不足以生產商去耗費高成本進行協助量產。這使得很多創業團隊的產品停留在產品設計階段,跳票、眾籌后見光死等事件也不乏出現。這對于創業團隊的打擊是致命的。
云造科技是米倉資本投資的其中一個智能硬件團隊,在此次發布會召開之前,邱懿武用心做了一款年輕人的電動車,并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富士康的生產和資本支持,并最終得到順為基金、真格基金、高通、銀杏谷資本以及我們米倉的支持,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產品已經展現在了用戶面前,發布會結束后24小時內,淘寶眾籌達成率已超過60%,消費者需要的是實物的展現和體驗。
都說風口來了,豬都能飛起來,而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智能硬件創業的風口真的來了嗎?還未可知。至少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產品的普及率并不如行業預測的那么好,可以說前景是光明的,但過程是艱辛的。對于創業團隊來說,不管風口是否已經到來,當下能做的便是帶領自己的團隊做好自己的產品,做好一個創業者該做的事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智能硬件創業則唯有經驗和技術積累躲不開。經驗和技術的累積才能將創業者手中的利器打磨得更加銳利,才能將產品更好地呈現!
張璠供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專稿,轉載須注明出處及鏈接。張璠系米倉資本合伙人,聯系方式為zhangfan#ricebank.cn(#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