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ofo自行車火遍北京,雖然有人不看好共享單車項目,但一年多的時間,ofo連拿六輪融資是事實。
今天,“小飯桌青年創業者大會”在北京柏悅酒店舉行。會上,對于為何能快速融資,ofo創始人戴威作了簡單的分析。下面是戴威的講話,創頭條(Ctoutiao)略有整理: ?
我們一開始就想做關于自行車消費升級的事。最開始做的是自行車騎行旅游。從北京到天津騎一百公里,看起來不可能,但如果規劃好是可以的,ofo的前一百名員工都可以做到。
針對這個,最早我們希望用戶買兩千多的自行車,跟著我們去做環臺灣島的騎行,但過程很不順。我們總共拿了100萬,前后試了四個方向,騎行旅游、高端自行車分期購買、高端自行車以租代買、高端二手自行車,基本上把汽車領域可能的事,在自行車上都試了,并且這些是同時做的,但一直不順。
因為涉及到補貼之類,所以錢花的很快,到了2015年上半年就快沒錢了,于是我們想再融資。
那時資本正瘋狂,許多同學朋友都融了很多錢,我們五個都是北大的,也不能落后。融兩千萬吧,雖然我們當時用戶量只有幾千,但一兩個月,融不來。
然后降到800到1200萬,還是不成。最后融400、500萬也行,依舊不成,我們都很崩潰。尤其最后合伙人告訴我,賬上只剩下四百塊了。
最后我們終于回歸了自行車代步的本質。
我們當時為何融不到錢?
我當時看到了孫陶然寫的《創業36條軍規》,其中有一條:創業一定要找到真需求,而非偽需求,是need,不是want。
之前我們號召騎車環臺灣,用12天的時間,完了可以吹一輩子牛逼。大家都說想去,但沒一個去的。所以我就反思,之前那些是不是偽需求?能不能圍繞出行這方面來做共享單車?
我們接了100萬啟動了。從去年9月7號上線,到今年12月6號,從當時融資100萬人民幣,到最近的1.32億美金。這個過程中,我們有10億多人民幣融資,共六輪。
為什么資本最熱時,我們一分錢拿不到,資本寒冬時,卻好拿錢了?我一直在反思這個。
先看下數據吧,我們現在有300萬多的用戶,總計有4000多萬單,累計5000多萬公里,每天服務150萬人次出行。目前只在北京和上海,將來廣州、深圳都會有我們ofo。
這樣來看,其實資本環境對創業者沒影響,關鍵還是我們回歸到了商業的本質,我們最早不賣200塊的車,賣2000塊的,但我們非要做,結果前后8個月也搞不下來。后來我們還是去做出行了。
最近一年多我們之所以能快速發展,我認為有兩個引擎:
一個是技術帶來出行效率的提升。車是滲透率和普及率非常高的事。中國有四億輛自行車,加上電動車六億輛。自行車存在于每個角落,但有很大資源錯配,我想用車時,我的車不在身邊,身邊的車都不是我的。這樣導致自行車使用效率下降。
之前中國有70%多的家庭有自行車,現在只有63%的家庭有。
短途出行一直是很困難的事。我們去三公里或20公里外的地方,用時可能是一樣的。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聯接更多自行車,讓中國4億或6億車都online。需要用車時就一定可以用。ofo誕生的第一天,目的就是做聯接,不是生產車。
未來物聯網有有無限可能性。目前雖然大家對我們的機械鎖有很多吐槽,但ofo現在是業內開鎖成功率最高的公司。我們保證了用戶在需要用車時,一定能打開一輛車,而不是掃碼,然后出現各種技術故障之類。不過隨著定位等技術的發展,2017年大家會看到ofo的電子鎖。
另一個是共享經濟模式的發展。共享經常帶來自行車利用率的提升。現在私家自行車平均每天只使用5分鐘,ofo平均每天使用78.4分鐘,是16倍提升。而我們去年9月7號上線時,自行車都是北大師生共享出來的。現在我們是用所有權換使用權。未來,ofo希望號召全中國、全世界所有人都共享出自己的自行車,人們任何角落需要用車都可以用到。
我們為何最開始時做騎行旅游、分期、二手車交易都不成功?因為當時看似是消費升級,但實際上,消費升級升的不是價格,而是到用戶的需求和痛點,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人們原本一次性需要付這么多錢的,現在拆分成小份。兩三百塊買的自行車,便捷性能達到兩三千塊的提升。
不少人都把我們和摩拜相提并論,我認為我們間的合作大于競爭。
最后,我想對創業者說,今天是昨天的明天,時間把握在創業者手里,不要盲目、不要輕信,忘記估值,回到自己想到的事,回到商業本質。未來不靠預測,要自己創造出來。
本文首發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作者李翹,郵箱ganhuo@startup-partner.com。思達派系創頭條(Ctoutiao.com)旗下智庫,專注成為創業者Startup的成長合伙人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