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刷爆朋友圈并引發輿論廣泛討論的“羅某笑事件”,也順帶讓不少網絡互助平臺借勢營銷了一把。
這些網絡互助平臺并非聚焦在事件的誰是誰非上,而是關注真正的弱勢群體的生路上。
這些網絡互助平臺多任務,對于最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他們或許連發聲的機會都不曾擁有。
因此在如何拯救下一個羅某笑上,這些網絡互助平臺都認為通過網絡互助或許是弱勢群體的一個理想的方式。即通過網絡互助平臺,在他人需要支援的時候,給以援助;在你遭遇不幸時,獲得他人向你提供幫助的權利。
但就在11月3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保監會)以答記者問形式,對網絡互助保障平臺進行了定性及風險提醒。在監管趨緊下,自我規范和整改成了近期大多網絡互助保障平臺的普遍的動作。
作為傳統保險業無法覆蓋弱勢群體的大病醫療,網絡互助成為傳統保險業的補充部分,相關統計稱,目前已上線的互助保障平臺超過100家。排名前十的網絡互助平臺用戶數超過1500萬人。
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發文中也肯定了民間的互助共濟行為的正面意義,“民間的互助共濟行為一直存在,對于救助社會困難群體,發揮公益慈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此次保監會著重突出了互助保障平臺的風險性。
一是,嚴重誤導消費者,承諾賠付難以兌現,消費者權益無法保障。
二是,風控措施不完善,容易誘發金融風險。
在防范“以互助名義開展保險業務”上,保監會表示將“根據《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對于非法實際或變相從事保險業務的,我會將依法予以查處。“
這并非保監會首次對互助保障平臺進行監管。早在2015年,分別在4月和10月作出了“關于有關人員涉嫌以籌建相互保險公司名義開展非法集資活動的風險提示”、“關于‘互助計劃’等類保險活動的風險提示”。
這期間,已經相繼有國民互助、夸客聯盟、水滴互助等平臺被點名。
在今年5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曾發布風險提示稱,任何主體未經保監會批準不得以任何形式經營或變相經營保險業務。在開展相關業務活動和宣傳的過程中,不得使用保險術語,承諾責任保障,或與保險產品進行對比掛鉤;不得宣稱互助計劃及資金管理受到政府監管、具備保險經營資質;不得非法建立資金池。
創頭條(Ctoutiao.com)記者梳理后發現,大部分互助保障平臺已經進行了相應規范和整改:
人人互助:整體改版為公益性質平臺
人人互助近日發布改版通知稱:應保監會監管政策意見,人人互助團隊經慎重考慮和用戶調研,決定將于12月2日對人人互助業務進行整體改版。改版后的人人互助平臺將由現在的預收保證金模式的互助保障性質平臺轉變為公益性質平臺。
對于已經加入人人互助計劃的用戶,人人互助將會在12月2日起將已支付的保證金于1~5個工作日內原路退回至您個人支付賬戶。
水滴互助:優化公約、條款以及文案
對于本次被點名的水滴互助,其表示將根據保監會對水滴互助相關的監管建議等。將對各產品的介紹文案進行了優化與升級,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網絡互助保障”這一新興的公益事業。
水滴互助公約及條款隨后進行了優化,并于2016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生效。
蒲公英互助:平臺升級服務暫停
蒲公英互助發布通告稱,經慎重考慮和用戶調研,蒲公英互助團隊決定對平臺進行整體升級和服務暫停。
從通告發布之日起,蒲公英互助所有互助計劃及會員服務暫停,不再接收新用戶加入。對于已經預存費用加入計劃的用戶,費用將原路退回。
另外,在平臺升級期間,蒲公英互助將積極向政府主管部門申請相互保險或公益牌照。同時,將構建符合監管要求的風險預防和控制能力。
夸克聯盟:網絡互助回歸公益本質
10月28日,為使網絡互助回歸公益本質,由“夸克聯盟”運營方上海卓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起,經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核準成立上海一起社區公益基金會。
即日起,所有夸克互助計劃及平臺會員捐助資金將由上海一起社區公益基金會進行直接管理。
同心互助:堅持網絡互助的正確姿勢
同心互助方面稱,互助不是保險,不承諾保障責任,不承諾互助金額。但互助是保險的有益補充,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溫暖大家庭。同心互助將秉持互助的理念,致力于尋找和連接更多有互助需要的會員,不欺不瞞,不吹不夸,以求形成更真實有力的互助保障。
比鄰互助:事前無需預存互助金
比鄰互助稱,比鄰互助是互助社群,并非保險。比鄰互助平臺不從互助本身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承擔互助金的給付補償責任,與保險有本質區別。
平臺采取后付費模式,即事前無需預存互助金,故平臺不會積累資金。如會員事先充值預存,各互助計劃在中國銀行設有專戶,平臺不會挪用。另外,本平臺定期公布所有計劃互助金籌集和支出情況,接受全員監督和質詢,做到財務公開透明。
17互助:互助不是保險
17互助在其官網提示稱互助不是商業保險,互助是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相互捐助行為。17互助還將為社群成員提供增值健康服務,如專家門診掛號,體檢平臺合作,健康生活管理,醫療專業咨詢等。
今年6月22日,保監會批準了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和匯友建工財產相互保險社三家相互保險機構的籌建。但對于大多數創業者而言,申請相互保險牌照門檻非常高,甚至是目前幾大網絡互助平臺要想達成的難度也是非常大。
進入11月后,大學生互助保障平臺——青草互助完成500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腎病健康管理系統App腎斗士于也將上線新產品“腎友互助平臺”。可以說,這些形式多樣,能讓普通民眾、弱勢群體能以較低成本獲得較好保障,市場潛力應該是巨大的。
而且,大部分平臺已經在不斷自我優化和完善。但要想更好的運營下去,除了不得以“互助名義開展保險業務”這條紅線外,網絡互助平臺還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做好合規經營,加強行業自律。不非法實際或變相從事保險業務的經營保險業,不將互助計劃與保險產品進行掛鉤和比較。在模式的創新上不要為了取代保險而存在,應視為一種有益的補充。在這方面,創業者要具備監管趨緊,市場變化中的應變能力。例如17互助、八方互助已經開始圍繞大健康產業去轉化。
二是做到資金透明公開,主動降低金融風險。從目前各大平臺來看,除一些采取后付費的模式外,其它網絡互助平臺人均繳納的保證金比較低,沉淀資金較小,還不至于產生大的金融風險。但在資金管理上,應該要繼續公開透明做好資金公示,有條件的可以招相關商業銀行或機構托管資金,接受監督和質詢。
三是強化自身公益慈善屬性。大部分互助平臺體現出公益互助的屬性。即成員加入相關保障計劃,形成互助社群成員發生意外或大病時,費用由社群內的會員平均分攤,從而積累了大量用戶。這一模式,雖還處于探索發展的早期階段,但有著較大政策發展空間。
當然,對于定位為公益慈善組織的互助平臺,保監會也有明確要求,“應主動明確告知捐助者“捐助是單向的贈予行為,不能預期獲得確定的風險保障回報”。對于打著“公益”幌子,實際上非法從事金融保險業務,擾亂金融市場正常秩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一旦發現,會將堅決查處,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