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覓的起源和李琪緣的妻子有關,在兩年前的周末,當他想幫她找一家能夠“吃好點”的餐廳時,李琪緣發現,現有的產品并不夠用。
于是才有了城覓這樣的產品:讓用戶能夠方便地找到具有特色的吃喝玩樂場所。
在李琪緣看來,這和吃的不同需求層次有關:
“在我十幾歲的時候對吃的印象就是餓,餓了就吃東西,那時候的肯德基、麥當勞都瘋狂排隊”;
“當我們不會再迫切感覺到餓的時候,餓就變成了饞。饞是一種欲望,屬于貪的一個分支,有很多吃的東西在刺激你饞方面的欲望”;
“再往后,又不僅僅是吃東西。我們經常參加很多聚會,經常是又貴又吃不飽,因為我們在 social,吃變成一種形式”,“同時,我們又都會在SNS曬各種高大上吃的東西,這個時候的吃就變成了自己的一種生活品質”。
吃的需求層次發生變化的同時,也意味著,關于吃的場景也在變得更加豐富。
“一個人吃飯和一家人吃飯的場景是不一樣的,兩個人談戀愛和三個人帶小孩的場景肯定也不一樣”,場景的豐富也意味著,單是信息層面的互聯網化并不能很好地適應多樣化的場景。
李琪緣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城覓其實非常幸運:在傳統平臺都在做數據庫的時候,他們做了和“發現”有關的事情。
從最早公司的一個業余項目開始,城覓一開始走的質量能夠得到保障的PGC路線:自己創造優質內容。
當把這些優質內容借助公司以往積累的微博渠道進行推廣時,城覓發現,和團購、點評信息這些內容不同,用戶很樂意自發地分享和傳播城覓的這些“格調”內容:“大家很難在朋友圈里看到誰說自己團購了什么很便宜,他肯定說我今天去了一個很有調調的地方”。
這些內容逐漸給城覓帶去了早期的用戶:被優質的內容吸引而來,而愿意持續獲得由城覓提供的同類內容。
PGC的另一個好處則是,能夠成為用戶的范本。當城覓自身做好內容標桿之后,很容易吸引那些愿意分享的人給城覓投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帶動出高質量的 UGC 內容。
而平臺成為內容的標桿還有個特點就是,相比較大眾點評的大規模用戶、多維度點評,城覓吸引而來的用戶相對同質,從而維度統一、更容易引發共鳴。
據李琪緣透露,在過去的一年里,用戶在城覓上發生了約300萬次的收藏行為。那這些行為都包括什么呢?
第一個是單品。
單品的美好照片擊起用戶饞的欲望。和之前所有的雞塊、米線長得一樣不同,“隨著消費品質的升級,單品也逐漸在用戶心中發生變化”。這帶來的是商業的變化,“之前開餐館是綜合性的店,但現在用一個單品作為突破點也能撬動一類人在這個場景化的需求”。
從飯前拍照分享開始,單品開始享受紅利,并得到極高的傳播機會。在這300萬次的數據庫里,Top20%都是單品,雖然絕對數量不多,但單個數量都能沖到近萬次的收藏。
第二個是體驗。
占到了Top20%—80%,這其實也是吃的升級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比如今晚很涼爽,我想約一個女生在一個露臺的地方喝點酒、吃點東西”,在這個場景里,吃并非重要的事情,而是整個場景中用戶可以獲得的體驗。
“傳統的店只有店的基本信息,但這很容易成為傳播門檻。比如我想要組織月月,其實選的并不是餐廳的名字,而是環境、能夠符合我需求的場景,需要由產品、價格、環境和服務這些因素綜合決定”。
同單品不同,這些體驗式的消費場景雖然不容易出現極端的爆款,但積累的速度相對穩定,因為更適合用來做用戶需求的匹配,當用戶需要的時候,適時地讓他獲得。
第三個是活動。
在以往概念中,活動更多是指演唱會、線下沙龍、聚會等形式,但越來越多的是,產品也正在趨于服務化,放到吃這件事情上也一樣。
比如酒吧,之前只是拉人進去喝酒,現在越來越多的酒吧在變成 Livehouse,以演出的形式匯聚人。“這其實構成了一種服務,但這個服務還是為了賣酒,只是把服務活動化了”,相似的還有咖啡廳,越來越多的咖啡廳在“不務正業”,線下沙龍、咖啡課……“作為他們去產生口碑內容、或者是服務用戶的一種方式”。
這在變成互聯網的一種打法,“基于時間、產品樹立一個場景,來使之服務化,讓用戶能夠更好地去決定、去消費”。
(思達派合作伙伴小飯桌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系小飯桌)
思達派專注創業干貨分享,歡迎各位創業者和投資人聯系我們:
1、分享創業干貨(投稿&申請新聞報道)
2、專業團隊提供免費公關咨詢服務
相關需求,發送相關內容至ganhuo@startup-partner.com,我們會第一時間與你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