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售的臨縣紅棗 高利明 攝
中新網呂梁11月10日電 (范麗芳)隨著中國“雙11”網購節的臨近,山西省呂梁山深處的農民康旭平變得異常忙碌,十幾名男男女女在他的組織下裝貨、清點、封口,動作嫻熟,打包好的2000箱大豆堆積如山。
2017年的“雙11”,康旭平一天的銷售額是十幾萬元(人民幣,下同),“今年的預期是20到30萬。”9日,康旭平滿懷期許地告訴記者。為了備戰“雙11”,他提前一個月便著手準備。
康旭平所在的臨縣是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同時也是國家商務部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對于這個正在“搭乘”電商“快車”脫貧的小縣城,“雙11”無異于是一趟“高鐵”。
27歲的康旭平在2015年前還在為生計發愁,他8歲喪母,長大后因父親身體不好,只能在村里尋找生計。2015年,經朋友介紹,康旭平開始接觸電商,主營家鄉土特產,紅棗,核桃,腎型大豆等。這些產品迎合了一線城市民眾對于“原生態”的需求,不到兩年,大豆的線上月均銷量就超過1萬斤。

當地電商正在備戰“雙11” 高利明 攝
同為臨縣籍、以銷售農產品出名的王小幫,被業內視為“電商紅人”,他曾作為客戶代表赴美國紐交所,為阿里巴巴上市敲鐘。
在榜樣作用的影響下,臨縣如康旭平一樣從事電商創業的8個農民網商,平均年銷售額達300萬元。這份收入在一個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小山村,足以讓人艷羨。
目前,當地可供網上交易的農產品多達20余種,加上特色中藥材和特色文化產品,線上交易品種達到40余種。
隨著政府對扶貧力度的加大,已然成熟的電商成為脫貧重要渠道之一。“雙11”前夕,臨縣電子商務管理中心負責人、臨縣電子商務協會會長高利明帶領電商走訪貧苦戶,“主要是看看每個村的農產品種類,同時評估產量和質量,對合格的優先收購”。
據統計,寶珠山電商幫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金額達8000萬元;臨縣的紅棗等農特產品網上交易額累計突破4億元。現在,臨縣日均上下行快遞包裹總量為6000余件。
除了產品對接,此前,臨縣官方通過培育電商龍頭企業、網絡經紀人、能人大戶、專業協會,開展貧困戶網店“一對一”對接等,幫助貧困戶提高網店運營效益。
上述舉措效果顯著。據統計,臨縣培育了40余家電子商務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網商)數大幅增長。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17—2018年全國貧困縣農產品電商銷售50強”排行榜中,臨縣位列第8。

當地舉行電商培訓班 高利明 攝
中國“雙11”網購節的影響正在輻射到全世界。臨縣“放羊娃”呂海鋒順勢而為,轉型跨境電商,如今已在中國7個省發展設立123家分公司,海外市場覆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亞等,年銷售額過億元。
臨縣官方仍在加大跨境電商的發展力度,目前注冊的跨境電商企業已有10家。
“現在我們正在籌備建立目錄數據庫,針對產品種植地域、種植(或生產)數量、品質、所屬企業、交易狀況等數據,進行詳細統計和監管,這樣才能讓電商走得更遠。”高利明說。
康旭平將“雙11”視為自己的幸運數字,“這一天雖然要要24小時忙碌,但比過年還高興”,因為它承載著康旭平和鄉村脫貧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