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爆的兩本書,一本是《從 0 到 1》,一本是《創業維艱》。后一本講的就是如何度過最艱難的時期,如何在事情搞砸的情況下盡量挽回損失,讀過之后,感覺真的字字都能產生共鳴。在創業之前,對可能遇到的問題毫無概念,只有親身經歷并且艱難度過,才知道創業其實是最考驗人的應變能力而非預言能力。
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下我在嘟嘟美甲創業時的七次如履薄冰,如能讓你產生些許共鳴,就很滿足了。
說來慚愧,項目剛開始幾天就遇到了問題。簡單來說,我們幾個創始人各自開工時,我負責的任務就是產品設計、研發跟進和產品上線,但后來研發的速度明顯很慢,看樣子不能按時交付。我們的 Leader 、我的學長找我聊,批評我的時候我很不服氣,研發的速度慢可能是之前規劃不科學、可能是工程師不盡力,但都怪不到我頭上啊。
學長講了一個故事,當初他在小米做產品經理,有一次項目上線之前,工程師說晚上可以搞定,他就回家睡覺了。結果第二天被總監嚴肅批評,因為工程師遇到很多臨時的產品問題需要他幫忙,但電話不通,只好把總監喊來,兩個人對到凌晨。
作為產品的負責人,陪著研發設計人員做到最后是基本的素質,也是責任心的體現。如果規劃有問題,應該主動跟大家討論如何解決;如果研發節奏慢,應該主動告訴工程師并且陪他們加班趕進度。把問題解決,而不是找借口,是創業中發現問題時最緊急重要的事。
其實當時看來實際也不算嚴重,晚上線兩天不會有實際損失。但后來想想還是會出冷汗,一旦責任心沒有在那時候就樹立起來,后來的幾個月我在負責更重要的事情時,再缺乏責任心的損失就不可估量了。
項目上線前,我轉任營銷負責人,要去找第一個內測用戶。且不說我在上海根本沒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一定就是做美甲的。而我們需要的是那些本來就做美甲的用戶,她們能提供更多建議。我跟另外一個剛到的實習生面面相覷,不知從何找起。
擺在我們面前的方法有幾種:
到街上發傳單;
在小區里挨家挨戶問;
在網上發廣告;
找朋友推薦。
而我們想要的用戶是這樣的:年輕女性,家住得不遠(考慮到美甲師的出行),平時就喜歡做美甲,愿意幫我們內測。綜合來看,這些方法都不太合適。
眼看項目就要上線,我們焦慮萬分。那晚在玩手機的時候,突然發現有個 APP,既能找到附近的人,又能定位到愛美甲的女性,而且還能事先溝通節省時間...沒錯,就是陌陌。
很快我們就在陌陌的一些美甲群里找到了幾個非常靠譜的內測用戶,項目就順利進行下去了。
前期的營銷活動主要還是免費或者低價讓用戶試用,我們搜集用戶反饋來完善體驗流程,同時也作為初期的市場推廣方式。因為是低價的體驗,就導致有很多非目標用戶也大量涌入。
我們立刻就修改為邀請制,只能通過體驗過的用戶來拿到邀請碼,但顯然也不會有改觀。用戶在自己分享的時候只會考慮給朋友,不會考慮她是不是喜歡美甲的人。
大家開會的時候發現,如果這樣持續下去,整個營銷的性價比會急劇降低,費用都會花在沒有意義的地方。思前想后,我們決定做集體體驗的活動。
集體體驗一般是針對互聯網公司或者商場 VIP 會員的,用免費或者低價來為她們提供體驗。這樣的好處有:
我們能主動定位一些符合我們目標用戶的團體;
現場的體驗能夠讓公司其他員工、商場的其他消費者都看得到,能消除上門服務的距離感;
現場的體驗可以做得有趣,讓路人愿意在網上傳播。
后來施行了一段時間,效果相較之前確實很不錯,我們終于松了口氣。
項目步上正軌之后,營銷的選擇一下子多了起來。大家都開始把自己期待了很久(其實是意淫了很久)的各種營銷活動的例子拿出來,什么病毒傳播小游戲,什么美甲師大獎賽,什么最美手模評選等等等等。不光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廣告商也上門來找,很多做微博微信推廣的也來宣傳他們的服務。
簡單嘗試了一次我們策劃的活動,花了幾萬塊錢,但幾乎沒有效果。在總結會上我們都特別頭大,覺得很多事情是無法預計的。策劃的時候的很多想法,在現實執行時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我們不可能預計得足夠準確。感覺就像有一大堆錢但不知道怎么花,嚴格說,是不知道怎么有效地花,特別頭疼。而且迫在敏捷的是,如果我們不趕快營銷和推廣,本地市場可能就被競爭對手搶占了。
后來幾天我跟學長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我們先不去具體分析營銷渠道或者營銷活動的預計效果,因為預計總是不夠準。我們就一下子找10個渠道/活動,小規模地投入,去看產出。找到最有效的兩三個渠道/活動,再猛砸錢。
于是我跟營銷部門的同事就制定了一套渠道效果統計的方法,然后很快試驗出了幾個不錯的渠道,再大規模地投入,就能特別放心了。
在負責市場幾個月之后,我發現自己的工作狀態很成問題,總是用不上力的感覺。這比剛開始出現的責任心不強還要嚴重,因為那個是我沒有意識到,一旦意識到就能夠改變了。但這次是覺得自己對在做的事情無法產生興趣。
跟學長長談了一次,他的解決方法很簡單:你如果不喜歡做市場,就還是去做產品吧。
在我們這幾個月里,我覺得項目順利、團隊工作效率很高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幾個創始人之間沒有猜忌和顧慮。我們都是多年老友,遇到問題從來是開誠布公的,所以在溝通上從來不曲折,也就少了非常多的麻煩。這是我覺得最棒的一點。
這次困難是我的個人原因,雖然非常嚴重,但解決得卻是最順暢的。
剛開始負責產品的時候,頭又大了起來。整個需求分析、功能研發、BUG 解決和上線的流程都是一團糟。以當時的狀況,如果再過一兩個月已經是百人的大公司時還沒有改觀,研發會成為整個公司最大的問題。
于是開始硬著頭皮做幾件事情:
A. 規范功能和 BUG 的研發周期和上線規范。
工程師需要預計開發功能和解決 BUG 所需的研發時間,再依據重要程度排序,每周做一次上線預告和上周總結。
B. 需求分析必須經由產品經理完成。
小作坊的時候都是你一言我一句地提需求,后續所有的需求必須規范,由產品經理來確定開發細節和優先級,即使是創始人也只能與產品經理討論,不能直接指派工程師做事。
C. 啟動一些功能管理和 BUG 管理的工具。記錄整個研發周期的細節。
D. 產品文檔更加具體完善。考慮到每個細節以防返工。
這些全部完成之后,整個項目研發就避免了很多不應該出現的問題。
在公司壯大之后,部門越來越多,公司的業務也越來越繁雜。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暴露了:部門間的需求經常沖突。
很簡單的例子:主管美甲師的部門提出了自動工資結算的緊急需求,市場營銷的部門提出了幾天后的大規模秒殺活動,產品部門同時也有嚴重的交互 BUG 需要修補,但這時研發部門的精力十分有限,該怎么辦?
作為部門需求的協調者,剛開始極其頭疼。每個需求都很緊急,天天追在你后面催,但即使加班也不可能都順利完成。這其實就是公司發展迅速會產生的問題,整個流程需要優化。
所以跟之前規范研發內部的流程一樣,我為部門間的需求提交流程也制定了簡單的規范。比如重大需求需要提前一段時間提出,需求內容需要與產品經理嚴謹溝通、避免不必要的工作量,如有需求沖突需要部門間碰頭協商等等。
七次經歷講完了,看起來似乎是平鋪直敘,但當時的場景下,絕對都是如履薄冰的。如果不能及時地想出解決方案、及時地推進,后果真的不堪設想。
再回想一遍,自己擺脫了這七次困難,會感覺到巨大的成就感。這些事情如果不是在創業過程中,幾乎無法體會,而這就是大家創業所追求的吧。
思達派專注創業干貨分享,歡迎各位創業者和投資人聯系我們:
1、分享創業干貨(投稿&申請新聞報道)
2、專業團隊提供免費公關咨詢服務
相關需求,發送相關內容至ganhuo@startup-partner.com,我們會第一時間與你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