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在因為羅輯思維撤資papi醬懷疑內容創業可能“藥丸”,那你可能還不夠了解內容創業。
首先我們要承認內容創業的大潮走到今天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從項目到內容都存在同質化嚴重,再比如渠道爭奪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擇手段的現象等。但是要知道,任何一個行業、一個產品都是需要用內容作支撐的,所以內容創業的熱潮應該是始終不會“熄火”的,只是在不同階段存在的不同的趨勢。
比如接下來的2017年,內容創業的大潮應該有以下8個趨說勢:
從純文字到圖文結合,再到視頻、到直播,內容的呈現形式越玩兒越花,從業者們為了吸引流量也是蠻拼的。然而與此同時,行業內顧此失彼的情況日益顯露,許多從業者重視渠道拓展卻忽略了對內容質量的提升,這一點,從監管部門插手直播行業治理行業亂象就能看出來。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不僅僅是嚴重的內容質量低下或同質化,還有流量成本的激增。
套用郭敬明作品中的經典語錄,就是“沒有優質內容的內容創業就是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意識到這一點,包括此前一度虛熱的VR行業進入冷靜狀態之后,不斷有聲音提出內容沒有吸引力是目前VR產業最大的問題。此外,百家號計劃用100億反饋內容生產者;羅輯思維團隊近期撤掉所有投資,對外表示要做自己該做的事,“回歸內容本質”等種種示例表明,接下來的2017年,內容創業將從渠道之爭轉戰內容,從內容的本質開啟一場新的博弈。
對于用戶而言,有價值、有影響力的內容,才是他們愿意駐足觀看并且自發分享出去的內容。而這種優質且能形成爆款的內容,就是我們所說的頭部內容。馬東曾說,內容領域就像一座金字塔,頭部內容只占5%,前20%的叫優質內容,而剩下的就是普通內容,只有少數頭部內容能拿到最高的價值。也就是說,長尾理論并不適用于內容創業,且整個領域中只有5%的創業項目能掌握最多的流量,具備最大的商業變現能力。
而當前的內容質量,大部分都屬于普通內容,一部分優質內容也已經在幾輪三番的抄襲或轉載中變為了普通內容,且現在大部分所謂的內容創作者,都只是抓住了流行內容的特質,而非內容本身的應該體現的價值。
因此,在接下來的2017年,在渠道之爭趨于穩定的基礎上,頭部內容的爭奪戰將會打響,而這場戰役,將會是一次內容創作者的大洗牌:首先會有許多專業的內容創作團隊產生,此后在競爭中會出現為數不多的一批頭部團隊,而無法準確抓住頭部內容的創作者將面臨淘汰。
總的來說就是內容從資訊類向服務類的轉變。因為新媒體時代到來以后,互聯網的即時分享和快速傳播導致資訊類內容對流量的吸引能力不再明顯——一個美國大選,基本所有資訊類平臺都在實況轉播,并不會有哪個平臺因此成為最大贏家。這也是為什么傳統媒體的道路越來越難走。對創業者而言,資訊類內容不再具備競爭優勢,和成為頭部內容的可能性。
接下來,能夠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內容生產,應該會受到跟多關注和歡迎。服務導向的產品能夠更加貼近用戶需求,用戶在獲取內容的同時能夠解決相應的問題,會更有利于用戶留存和提高效率。仍舊是以羅輯思維團隊為例,業內人士都知道,羅輯思維目前正在忙碌的新產品——“得到”APP。這款產品能夠讓重度學習者可以更便捷、高效地獲取知識。對于用戶而言,類似的內容創業項目相比資訊類產品更具使用價值。
關于內容創業將從UGC(用戶原創內容)模式中脫離出來向PGC(專業內容生產)模式轉型的說法其實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經出現。業內人士意識到,在新媒體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用戶需求日益刁鉆,單純的原創已經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為此,在頭部內容的爭奪中,除了創作開始呈現團隊化外,還將出現專業化與垂直化的特征。專業化團隊會提高對內容創作的標準,從而提升作品價值;而領域垂直化,有助于提高團隊的專業性。
此前曾有業內人士將國內網紅與美國網紅進行過對比,發現美國幾位著名的網紅身上都具備一個共同特征:專業性比較強。他們自己堅持的所在的領域,近乎偏執,例如只做烘焙、只拉小提琴等。這種偏執表現在,你能感受到即便他們不做網紅,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也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堅持下去。2017年,筆者認為國內的網紅應該也會朝著這樣一個方向發展,不論是直播、短視頻,還是微信公號,內容上都會呈現一種專一和認真的態度。
其實在內容創業泛濫的今天,草根號的優勢早就被消弱了。而前面又提到,內容創業正在走向專業化與垂直化的道路,這對于草根號而言難度更大了。其實在草根號相比其他類型自媒體還具備競爭優勢的階段,要做的每天持續輸出原創內容都已經存在很大挑戰,更何況現在還強調內容要專業與垂直。
或許有人會問,papi醬不也是草根起家的嗎?她都成功了。其實不然,首先papi醬始終是有團隊的,沒錯,她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其次,作為表演專業出身,其實從一開始,papi醬都是十分專業的。更何況,papi醬雖然較之上半年,成績有所下降,但總體數據還是十分好看,更重要的是,papi醬團隊推出的papitube視頻內容平臺人員規模已達30人左右,微博粉絲約41萬,是定位于一個集創新、有趣、正能量于一身的視頻內容平臺,據了解papi醬團隊打算把papitube做成一個孵化器,孵化出更多的短視頻作者。
所以你看,papi醬不是草根。草根的內容創業熱潮已經進入尾聲了。
內容創業早期,人們強調過“缺乏人格化的媒體品牌是不成立的”,但筆者認為接下里的趨勢應該是“具備人格化卻不向品牌方向轉變的內容創業最終都會失敗”。從目前來看,人格化的內容并不少見,刷存在感和引起共鳴是內容生產要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比如咪蒙。
但是,僅僅停留在成功的人物畫像上,而不去開拓更深層次的引流和變現措施,對于內容創業者而言也是致命的。此處可以列舉的示例有很多,比如同道大叔,早期通過給自己塑造一個懂星座的大叔形象,在微博上聚集了龐大的粉絲,后來將微博與微信的知識產權與使用權逐步“公司化”,成立了深圳市同道大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而圍繞同道大叔自有 IP以及自媒體渠道,同道文化下設IP與品牌管理公司——同道創意;與新媒體公司——同道傳媒。品牌公司負責做好基本的IP形態建設,搭建基于星座文化與卡通形象的文化品牌,新媒體公司則以其自媒體影響力進行營銷與傳播。類似的,還有前面提過的羅輯思維等。
總的來說,內容創業的下一個階段,會有大量的自媒體走向品牌化道路,再加上前面提到過專業內容創作團隊的產生,品牌化的道路應該是非走不可了。
關于內容創業,在變現方面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基礎變現是廣告;高級變現是電商;付費閱讀的時代還沒有完全到來,且目前階段的“快錢”還停留在廣告變現上。
從早期的電視購物,到后來的美麗說蘑菇街,再到基于微信平臺的微商,內容電商始終沒有停止過探索的步伐。微商的紅利期雖然正在消褪,但其作為內容電商領域的一支強大力量,對內容電商的引導,以及對傳統電商的沖擊都是不容小覷的。尤其在今天這個全民自媒體的時代,阿里巴巴、京東這樣的傳統電商巨頭已經感受到巨大的威脅,這一點,可以從阿里巴巴推出淘寶直播、UC內容店鋪,京東商城與今日頭條聯合打造自媒體電商看出,他們已經開始布局全面擁抱內容電商了。
總的來說,雖然電商變現要比廣告表現成本高很多,也更有難度,但從某個角度看,廣告不利于內容創業的專一性,而電商則可以更好的與內容相結合。所以筆者認為內容電商應該會在2017年迎來大爆發。
前面雖然提到渠道之爭接近尾聲,但內容的呈現方面仍舊有值得探索的點存在,例如VR,例如圖片、漫畫、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共同存在,這一點,最為典范的代表是微博。10月17日,微博市值一度超過Twitter,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社交媒體。在此之前,摩根士丹利亦曾發布報告指出,視頻和直播產品正在推動微博用戶增長,并預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將在2018年達到4億。并認為,在產品形態上,微博正在成為類似于Twitter+Instagram+YouTube(文字+圖片+視頻分享)的綜合平臺。此外,內容創業的商業變現方面也會更加立體化,有但不局限于電商的形式,或許還會拓展線下品牌周邊產品店等。
總之,內容創業存在多種可能,但基于內容本質的探索將會是這盤棋局中的重中之重。
創頭條(ctoutiao.com)原創文章首發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
作者:竇豆豆,郵箱douchengyu@c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