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來的每一年幾乎都有人稱其為“VR元年”,而有關“元年”的說法在今年達到了最高潮,因為在這一波VR浪潮中,消費端的的主要硬件產品都在今年上市。只是沒過多久又出現了“VR寒冬”論,資本對這個行業(yè)的青睞似乎不如從前。
實際上,投資人對VR的關注早在“元年”和“寒冬”之前就已經存在,至少對戈壁創(chuàng)投的徐晨來說是如此。而那時的場景和現在大不一樣。
在2007、08年的時候,還沒有Oculus,也沒有Cardboard,但已經有VR了。徐晨告訴雷鋒網,他們當時就看過一些VR項目,但當時更多的是投在內容和一些比較大型的VR終端。
當時主要考慮的點就是,覺得這塊有些行業(yè)應用會有比較多的機會,特別是像航空航天、大型的樓盤影視、旅游,還有一些比較大型的娛樂設備上。
戈壁創(chuàng)投關注這塊,也是因為當時基金里有一些大的海外戰(zhàn)略投資者,這些人對這塊比較關心。不過徐晨他們看過后覺得整個產業(yè)不太成熟,還沒有達到普及的狀態(tài),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技術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二、內容制作方本身來說,制作成本其實總體來說是偏高的,這其實純粹是一個to B的行業(yè)。除了在航空航天方面有相對來說可能比較成熟的應用;
三、進入門檻很高,因為航天航空牽扯到數據的問題,很多數據都是來自于國外比較大型的飛行器公司,比如說波音、麥道等等,他們擁有數據的所有權,所以其實你要做這塊的話,整個競爭的壁壘會非常非常的高。
四、這些業(yè)務在國內有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在那個時候,我們其實主要是美元基金,進到這塊其實不太現實。
戈壁再一次將VR揀起來看是在2013年,也就是Oculus登陸Kickstarter眾籌的那一年。徐晨表示,當時主要是因為覺得這是個人娛樂領域比較大的機會,因為這一波的終端是以個人為主。當時索尼已經推出了頭戴個人娛樂顯示設備HMZ,但沒有帶來更多的交互體驗。他們覺得VR可能是個大機會。
不過后來,徐晨發(fā)現,整個的行業(yè)發(fā)展還是很大程度受到硬件廠商的限制,包括顯示技術,材質重量,還有長期存在的眩暈反應。
雖然戈壁認為硬件是VR行業(yè)發(fā)展的限制,卻沒有投VR硬件創(chuàng)業(yè)公司,而是投了兩個內容方面的項目,或者也可以稱之為VR+的項目。
當時,徐晨他們把國內主要的頭戴設備創(chuàng)業(yè)公司看了個遍,最后并沒有投資,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市場壁壘并不高。我們預期整個供應鏈的成熟會很快,這塊再經過兩到三年,包括成本、技術解決方案,都會大幅度的成熟。那時候就會像PC或者手機一樣,回到操作系統(tǒng)。而且大廠都有自己的VR戰(zhàn)略,一個新的廠商能否突破出來很難說。
二、最主要的擔憂還是場景的問題。頭戴這塊,我們其實看廠商看多了以后,覺得大家其實更多強調的還是在性能方面,對用戶場景沒有特別好的詮釋。我覺得其實現在可以給大家想象的應用場景,無外乎那幾個,一個就是那些大型的應用場所里;第二種就是和終端產業(yè)相結合,這塊目前也沒有哪一家真正意義上能夠有非常強綁定;第三個可能是走所謂的跨終端路線,就是自己能夠產出來一系列的內容,那我覺得這其實是在借助別的平臺。所以場景其實說到底,沒有看出有什么樣的特點。
戈壁投的兩個內容方面的項目,雖然跟VR相關,但他們其實更多是看行業(yè)的切入點,而不是以VR為賣點。
徐晨認為,目前VR行業(yè)嚴重缺乏內容和用戶場景,現在的用戶還不是廣義上的C端用戶,VR要普及至少還要五到七年時間。“所以在這個點我們更多的還是看行業(yè)應用多一些,個人應用方案其次。”他說。
今年下半年開始的VR“寒冬”論,其實是與之前資本市場火熱的VR概念相對應。徐晨認為,VR市場的火熱與去年很多上市公司在這塊布了很多局有一定關系。
上市公司都把這個作為一個題材在對外做宣傳,特別是和IT相關的公司,比較厲害的就是暴風,包括小米、樂視都有提到這個事。
許多人其實對技術本身并不了解,更多的是通過上市公司對它的概念教育來做。而上市公司本身在賣的產品其實是行業(yè)里面非常低端的產品。
從這點來看,其實多數人是被一個概念給吸引進了這個行業(yè),的確是存在泡沫,而且很多人投資對整個技術平臺或者技術的理念并沒有一個非常成形的概念。
徐晨表示,目前VR領域,大廠還在摸索的過程,這個行業(yè)有很投資機會,但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火。包括另一個很火的概念——人工智能,的確存在一些投資機會,但并不是說有廣義的投資機會,“并沒有到所謂的可以廣泛地撒網”。
既然有泡沫,就會有破裂的一天,那么哪些公司會在泡沫破裂之后死掉,哪些公司會活下來呢?徐晨的回答是:
我覺得不少做頭戴的公司可能會慢慢退出市場。
而活下來的公司有兩類:
?有一類公司可能就是一直做的很小,也做不大,但是它能存活下去;
?第二類是擅長研發(fā),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
徐晨認為國內也有可能出現平臺型的公司,但更有可能是阿里、騰訊這樣的公司,“現在這個階段是看不出來的,我覺得可能要到四五年以后”。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轉自沉浸感,略有編輯。思達派系創(chuàng)頭條(Ctoutiao.com)旗下智庫,專注成為創(chuàng)業(yè)者(Startup)的成長合伙人(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