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今年教育行業的熱詞,不得不提“人工智能”。但是在熱度之下,理性的思考或許更為重要。
在 2016 年的 GET 教育科技大會上,科大訊飛 CEO 吳曉如表示:
我并不認同人工智能無所不能,但我覺得人工智能可以在教育領域大有所為。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能給教育帶來什么?36 氪整理了他演講的關鍵內容摘要,如下:
我們都希望在受教育過程中能夠遇到良師,能夠接受優質教育。但優秀的老師和教育資源畢竟有限,能否利用人工智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這正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能大有所為之處。
人工智能其實沒那么神奇,它更多的是一種機器學習的技術,是一個輔助,因為教育的本身是教你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工智能替代你。人工智能可以把一些重復的工作做了,但想要它像老師那樣對學生負責,這個它絕對做不到。
大家都在說資本寒冬,我們科大訊飛沒有太多感覺,不是說我們一個上市公司不需要錢。只是我們愿意在值得的地方投資,科大訊飛去年一年投了十億人民幣在數字校園、作業自動批改這塊,在評測方面,我們是做了很大的投資的。
教育的整個趨勢一定是快速往上走的,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教育需求非常旺盛;
第二、教育經費非常充足;
第三、教育需要好的產品;
以需求為例,國內教育實際上是國家意志,國家很重視引導,它是公立體系。國家大的導向是要提高教育質量、增強課堂的教學成果,進而推進整個課程改革。各地政府必須圍繞著中央政府做這件事情。但要想完全依賴教師水平一點一滴的提高,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依靠在座諸位給我國的教育帶來更好的教育技術。
再來看國外,以美國為例,最近公布的 2016 年美國國家教育的技術計劃與上一輪相比,不再爭論是否把教育技術當做核心關鍵點,轉而討論如何利用教育技術改善我們的學習。
這就說明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教育技術都不是教育里的邊緣化事業,它的作用越來越核心化。所以我們從事教育技術開發的,尤其是從事工程和信息化技術的,在未來幾年應該是大有所為的。
?但是當下我們急需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這里面市場空間非常大,以公立中小學以 K12 體系為例,有 1.2 億的學生,而且中國的學校在過去五到十年里做了大量的投資,基礎條件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面對教育的主環節,我們必須提供能夠滿足剛需的產品,讓老師愿意使用、方便使用。
人工智能技術大概始于 60 年前,隨著深度學習方法的出現,它在近幾年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速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快。
據德勤 2016 的報告,認知技術已成為 80% 世界百強企業的標配。到 2045 年的時候,人工智能技術會使我們現有的就業率降低 50%,即現有的產業結構里大量工作會被機器替代掉,這里面有一些職業可能是被全部替代。但是在大部分領域里是人工智能去幫助人。這也就是說,整個產業的結構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對我們來說,如果把教育的主環節拆分開來,我們就需要思考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能夠減輕我們的負擔,替代我們的工作,使得人和機器的協同可以走得更好。
隨著國家對它的重視程度,我們感覺更多的資源還會應用到人工智能里來,人工智能的技術會發展的更快,人工智能技術會給很多的行業尤其是教育行業帶來更多的東西。教育通過傳統的技術對教和學的理解是比較困難的,人工智能在這里面大有用武之地。
在我們看來,有四點:
第一點,擁抱互聯網。
與整個互聯網技術結合,構建符合主場景的環境,讓我們的師生可以進行跨時空的互動。
第二點,記錄教學行為。
以前記錄下來的是一些數字化的信息(圖片、語音、其它的信息)。現在能把數字化的信息轉化為數據,再對數據進行處理以更好的聚合、分發優質的教育資源,給師生提供越來越個性化的學習。
第三點,切入教育主環節。
以 K12 為例,教育主環節無外乎教、學、管:
首先“教”,傳統實體教育是不平等的,但是在虛擬空間、數字空間、在線教育里,大家更加平等一點。“教”一定是線上和線下有很強的混合的,我們現在構建一個跨時空,物理空間的互動,讓學生在課前能做一定的預習,課堂上老師通過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進度。這樣,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能提高至少 20% 以上。
再就是“學”,學主要通過考試來反饋和評價。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優化考試和評估,不讓學生厭煩,而是拉住學生去學習。這種考試和評估做得越及時,學生得到的反饋越均等,他就越愿意去調整學習的一些行為。
再就是“管”,對老師來說,老師過去要批閱作業、評估口語,現在通過人工智能可以去做了。我們之前有一個類似的應用,可以批改英文的作文,慢慢也可以批改中文作文,基本上,我們預計 2017 年底政史地都可以應用了。通過切實解決老師的剛需,幫助老師減負,才可以促使他們主動使用,從而形成更好的數據。通過數據形成教和學的閉環。對學生而言,通過記錄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情況,把他所有學得不好的東西記錄下來,形成一個類似錯題本,根據錯題本給他更精準的教育資源。
新高考以后學生選擇課程的排列組合多達 35 種,對于學校,排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F在人工智能比較善于做這個事情,目標比較明確的分類,基本上只需要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把基本的排課排出來,學校再根據他的個性化特點,小范圍調整一下,一個很好的課表就形成了。
除了排課,還可以記錄學生學習行為,學生選課非常的重要:選什么課決定他高考考什么,又決定了他大學的專業學什么,進而決定了他以后從事什么樣的職業。怎么去選課,以前憑借老師的直觀感受,以后AI可以通過對學生空間個性化的學習,更好的指導學生選課。
最后就是打通數據中心,過去新舊系統沒有關聯,老數據沒法覆蓋,不交疊,而人工智能下的教學平臺,無論是學校、班級,還是一個區域,內部的各個應用應該是連通的,要把這些數據都要很好的結合起來,真正的把數據的作用發揮出來,才能能夠更好地為我們的區域服務。
總體來講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快速發展的時候,它更好的能讓我們的教學以學定教,讓我們的教學有更好的教育,讓我們的管理適應大的國家型管理的需求,讓我們的需要逐步走向個性化。
最后,我們覺得人工智能這個技術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技術對教育應用一定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無論從創新層面,還是從提高真正的教學質量層面。我們期待通過和在座所有同行的共同努力,盡早的讓教育技術為更多的教師、學生服務最終真正服務于我們的教育,謝謝大家!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轉自36氪,略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