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城市和標桿,卻因嚴苛的溫州網約車新政,被網約車司機謾罵,被溫州市民吐槽。縱觀全浙江,溫州是最后一個公布網約車新政的城市,從門檻來說也是最嚴格的城市之一,這似乎和“溫州模式”一直所倡導的市場經濟精髓,不相符合。
11月8日,溫州正式外公布的《溫州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讓溫州網約車司機們很發愁,“燃油車車輛軸距要求2650毫米以上,并且,車輛購置的計稅價格超過12萬元”的車輛門檻,和人員“溫州市戶籍,或者在本市取得浙江省居住證6個月以上”的人員門檻,只能讓絕大多數的司機師傅們被迫下崗,溫州市民可能將重新回到“打車難”的尷尬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在車輛方面,溫州并沒有采取杭州較為溫和的“或”的措辭,而是參考了寧波版本的細則,即要求車輛必須滿足軸距2650毫米和12萬的計稅價格;而在人員門檻上,溫州要求溫州戶籍或浙江省居住證6個月以上(辦理流暢都尚不明晰),也沒有考慮外地“新溫州人”的真實感受。
今年32歲的安徽人芮先生在市區經營一家魚頭店。今年7月,他成為一名網約車司機。白天開網約車,晚上經營魚頭店,開的網約車是經濟型轎車。芮先生說,魚頭店的生意一個月利潤在2萬元左右,開網約車一個月也能賺4000元左右,小日子過得還不錯。如今,溫州的網約車新政一落地,無論是車輛門檻還是人員門檻,芮先生都不夠格。
“大家都不承認溫州沒有前途,但是現實很殘酷。溫州本地人都走出去了,溫州的發展卻有些抱守殘缺。”這位網約車司機的話或許能說明一定的問題。溫州是改革開放較早的前沿城市,商業經濟相當發達,“溫州模式”享譽海內外。
溫州模式的精髓是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溫州在市場建設和市場經濟發展上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不過,在溫州網約車新政面前,溫州模式似乎說不通,違背了市場經濟。“只要快速、安全,同時以一個可以接受的心理價位,把我送到目的地就行。我才不管我坐的車輛是什么軸距,多少價格,是幾年內的新車。”某位網友的留言,表達了市民對于網約車定位的觀點。
不是價格,也不是軸距,更不是戶籍,網約車行業或許該由市場經濟決定。網約車定價之所以受到大眾歡迎,不僅因為相對實惠,還因為社會共享車輛本身的平民性,豪車將直接導致車費的上漲。此外,因為車輛供不應求,出行效率也將大幅度降低。
我們并沒有看到溫州網約車主管部門對于交通部文件精神的貫徹,遵照“一城一策”的政策制定原則,而是把網約車當成“另一種出租車”來管理。考慮“市場實際、尊重創新”并沒有出現,明眼人只看到僵化的、對傳統出租車管理的思維定式與“良苦用心”。
不久前,財經作家葉檀曾在系列文章《我眼中最無前途的十個中國城市》,“點名”溫州沒有前途。在她看來,“溫州人有前景,不等于溫州有前景。溫州有特色,此前的特色成為其發展之源,現在則桎梏了溫州的發展。”此言之后,不少專家站出來為溫州說話,不過結合網約車的新政看,葉檀的邏輯并非一無是處。當溫州人出去打拼創造價值,溫州本地的發展卻停滯不前,貫徹市場經濟的優良傳統停止了,這座曾經能和杭州叫板的城市,多少有些沒落,網約車新政是最好的一面鏡子。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