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國(沈陽)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沈陽召開,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進、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人社部創新創業指導專家楊榮周、互聯網金融行業代表INK(銀客)集團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恩民以及金融領域的多名專家受邀參加,與會嘉賓圍繞“十三五電子商務發展趨勢與政策選擇”、“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與核心問題”、“網絡借貸監管的邏輯與原則”、“互聯網+時代的分享經濟與體驗經濟”等主題進行了精彩討論。
峰會上,INK(銀客)集團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林恩民發表了題為“發展互聯網金融,增加中國五億中產階層”的主題演講。他分別從中美中產階層對比、中國貧富差距現狀與分析、中美互聯網金融差異化等角度進行專業評述,引發了媒體和在場人士的強烈關注。

可望而不可及的“中產夢”
一直以來,中產階層數量是一個國家是否藏富于民的標志,也是中國各階層尤其是年輕群體的主要奮斗目標。因為這意味著更好的家庭消費能力、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有一定的閑暇時間,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
就中國目前的現狀而言,中產階層正在逐步壯大,但離“橄欖型”的理想結構相距甚遠。根據瑞信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度財富報告》,中國中產階層的人均財富為13.9萬美元,遠低于美國的18.4萬美元。且依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中產人數比例僅占全國人口的20.1%,中產以下人群卻占78.9%。中國中產的富裕程度和人口占比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在財富分配結構呈“金字塔型”。

中國這一失衡的“金字塔型”結構背后,財富分配不均造成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2015年,中國城鎮家庭人均財富31195元,農村家庭人均財富11422元,城鎮家庭是農村家庭財富收入的2.73倍。
在林恩民看來,財富分配不均造成的貧富差距正考驗著中國中產群體的進一步壯大。一個表象就是,富人在獲取高收入的同時,他們在股票、理財、保險等方面的財產性收入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而窮人只能在低水平的勞動收益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中也得到了驗證:最終衡量人類財富程度,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勞動收益,而是財產性收入。數據顯示,美國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占比達40.8%,中國則只有10.8%。由此可以看出,財產性收入是能否成為中產階層的一個關鍵指標。
互金助力“新中產”崛起
如何保證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并實現財產性收入的同步增長,成為影響中國中產階層壯大的核心問題之一。由于傳統金融參與門檻過高,這部分人群的理財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他們找不到使自己資產得到增值的入口,無法像高凈值人群一樣便利享受各種金融資源。這種狀況長期發展下去,只會形成一種機制性弊端,損害社會的長遠發展。
林恩民談到,互聯網金融的橫空出世意味著普惠金融時代的來臨,這對于渴望成為中產階層的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年輕群體來說是一次機遇。
他談到,正有一個“待富群體”成長為中國中產階層的預備役,他們普遍熱愛互聯網,試圖通過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指尖革命”,把自己零碎的,沒有規劃的收支變成財富,把賬單、旅游、社交等各種軌跡變成信用。在未來10年,這一群體將會成長為我國富裕人群的中堅力量。這也是大眾理財需求與互聯網革命兩股趨勢性力量交匯的結果。
不可否認,互聯網金融產品具有更高效的購買渠道,更人性化的用戶體驗,加上比傳統機構更理想的收益,非常適合普通民眾用來對抗CPI增長、人民幣貶值、銀行實際負利率帶來的資產流失,以此捍衛自己的家庭財富。作為一家金融生活信息服務企業,INK集團從最初純粹的網貸平臺銀客理財,經過三年發展,現已擁有銀客理財、簡理財、融時代等多家核心品牌,為資金端和資產端的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創造了積極的社會價值。
林恩民介紹到,銀客理財和融時代著重服務有融資需求的實業小微經濟體;簡理財則是服務大眾的智能財富管理工具。成立至今,INK集團已為小微借款者降低50%的融資成本,總計減少成本10億元;服務逾500萬人理財需求,增加穩定財產性收入5億元。
“互聯網金融如同一把鐵錘,有望打破中國社會的金字塔結構。而INK最大的商業價值是社會價值的變現,我們希望讓更多的小微企業能夠融到資從而更好地經營,讓更多普通百姓成為金融的參與者并實現夢想。”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
2022-04-28 領銜品創發布了 《金天國際發力人體養護領域,創造雪蓮養護品質生活新生態》的文章
2022-03-22 領銜品創發布了 《哈啰順風車不忘普惠初心,助力綠色低碳出行》的文章
2022-03-22 領銜品創發布了 《云鯨二代:科技與消費屬性兼備,推動行業創新發展》的文章
2022-03-10 領銜品創發布了 《58到家推動家政服務職業化發展,助力萬千勞動者在崗“發光發熱”》的文章
2022-03-10 領銜品創發布了 《東風公司亮相獵聘2022直播招聘節 暢談人才培養體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