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相信了自己的戰略方向,開始具體落實到產品本身時,除了滿足在主場景下的核心需求,有哪些細節方面是創業者應該注意的呢?特別是平民創業的我們,資金少,人脈窄,人手少,水平一般,時間緊張,還能照顧到細節么?
但如果說,這8個細節可能影響到生死,你愿意照顧一下么?
縱觀現在手機應用的名字,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能看出干嘛的,XX 音樂、XX 郵箱、XX 閱讀等等;看不出干嘛的,QQ、same、nice、一個等等。但就像我們自己的名字一樣,有的有寓意,有的沒道理,所以沒關系。
但確定名字的時候,以下方面能做到幾條算幾條:
1. 不重名
由于 App 的唯一性標識是 Bundle ID/ 包名,而不是 App 名稱,所以應用名稱可以隨時改。雖然重名幾率很小(因為沒人希望重名,而且通常后面加破折號再說明一句的話就肯定不算重名了),但還是要盡力避免和已有應用的名稱相同 / 相似,特別是別和大廠、紅品類似,否則很可能的結果是,搜你的應用名稱不是在第一個或者需要找很久。
小技巧:如果有多個備選名稱的話,選在 App Store 搜索無結果或者結果少的。
2. 簡短好記
在天朝,中文名字好于英文名字。而對于一個創業公司,公司名稱不用像 " 網易云音樂 " 之類的提出,所以 4 個字最多了。
3. 除非特別好,別造詞
對于中文,你的產品名稱最好是輸入法默認的第一個詞。近期 " 足跡 " 就因為 " 足記 " 沾了不少的下載量吧,但不是每個 App 都有 " 足記 " 這么幸運。
對于英文,也最好是已有的、簡單的單詞,除非你造的詞特別好。什么是特別好?可以參考 "Google":念起來帶感,拼寫簡單,能感受到這個產品的氣質。否則,奇葩或者完全生僻的詞將極大的增加用戶獲取你產品的成本。
4. 體現產品靈魂
這個要求太高了,可遇不可求,基本排除了能從名字看出產品干嘛的應用,太直白。
這一點國內的產品里,"same" 的名字是頂尖的,你只看它名字不知道干嘛的,知道它干嘛的再想想這個名字覺得真是恰當啊。配上它的 slogan :和而不同。完美。
國外的 "twitter" 是神作,鳥鳴聲,140 字,大家體會一下。
都說強迫癥會將自己的手機按應用圖標的色系分屏整理,所以這也看出了 icon 底色同質化的問題,無非是白藍紅黃綠黑。作為一個新應用,icon 需要的效果只有一個:易識別。
那么可以從底色和圖案兩方面考慮。底色可以嘗試少見的顏色,比如紫色或者藍綠色等,中間的圖案必須簡潔,才可能給人留下印象。同時不能脫離產品特色,所以配色、圖案都需要考慮應用內的風格。
前兩張截圖很重要。
iOS 8 以后,搜索結果的列表中,每個 App 會有兩張截圖在外面,第一張是可以配視頻的,但誰看啊。所以這最重要的兩個位置,務必把核心特色在這兩張上優先展示,可別壓軸了。圖上文字要少,但要一眼讓人明白,同時產生興趣。
忌:繞彎子文縐縐過文藝。
內容提要中,默認只有 5 行顯示,其它部分是折起來的,這 5 行內的文字很重要。
很多應用在這里大談情懷,或者上來就是歡迎關注我們的官方 XX,加我們的 QQ 群,看著就惡心。這里就應該大白話的說清你是干嘛的,特色是什么,其它逐條的具體功能介紹再放在后面。可能你會寫很多方面,特色啦功能啦甚至理念啦故事啦,好的沒問題,但麻煩每部分加【小標題】好么,用戶不想看篇作文啊。
忌:繞彎子文縐縐過文藝
佳:一眼看明白的同時,有和產品氣質相符的語言風格
App Store 每個應用都有關鍵詞設置,這里是很值得下功夫的。
比如你搜 " 百度地圖 ",但是為什么搜索結果的第二位是 " 高德地圖 "?搜 " 餓了么 ",結果的第二位是 " 美團外賣 "?如果你反過來搜,也是類似的情況?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關鍵詞里加上了競爭對手的名字,所謂借勢。
但創業公司 App 的關鍵詞不要借大廠的產品名字,因為你借不上,搜索結果幾百條,幾乎不可能排到前面。那借誰的呢?借同是創業產品但推廣比你狠的產品名字。他們的名字別的大廠看不上,其它小廠顧不上,你試著搜一下,一看結果才兩位數甚至個位數,那就是它了。去哪找這些名字呢?去微博上看看 App 類賬號的推薦、大 V 的廣告和瀑布流里推給你的廣告就好了。
在 App Annie 上你可以很輕易的看到每個應用設置了哪些關鍵詞。
讓我驚訝的一點是,當在 App Annie 上搜 " wechat " 的時候,它排名第一的關鍵詞里有個 " happy new year ",我用這個關鍵詞在手機上一搜,微信果然排第一。它為什么會設置這個關鍵詞呢?細想一下這也是一種借勢,借節日的勢。于是我在我們應用春節前更新的版本里,關鍵詞里加了一個 " 羊年 XX",于是春節期間零推廣的情況下,下載量也是喜人的。總有些人會試著搜一些詞,如果你還在搜索結果前列,那么無疑是有助于產品被下載的。
所以對于 App 關鍵詞,該包括哪些方面呢?
1. 應用名稱
2. 特色功能名稱
3. 推廣比自己狠的競品名稱
4. 核心理念
5. 臨近的節假日
6. 所有搜索結果本來就很少的名詞
然后跟蹤每個關鍵詞下自己應用的排名情況,每個版本動態調整。
** 更新:這件事做到 " 極致 " 的是喜馬拉雅,我看了這個知乎回答才發現我們真是 too naive !!!
這件事對于一個產品很重要,如果說 App 是一個人的話,應用內的文案就像是這個人說的話,但一個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漢對你柔聲細語的說了一句 " 你討厭了啦 " 估計沒人招架的住。應用內的文案要和應用的特色、氣質相符合。
其實越來越多的產品意識到了這一點,文案不再是大白話、工程師術語,但有些產品卻濫用了流行語,甚至表意不明。要知道,流行的詞很快就會過去,說一句大白話總比說一句外語要好,因為至少用戶知道你在說什么。
在表意清晰的同時富有特色的文案,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可以應用的地方主要是:
1. 引導頁
2. 應用內操作引導
3. 空白狀態的提示
4. 網絡狀況異常的提示
5. 更改某些狀態時的反饋
6. PGC 內容
7. 推送消息
幾乎所有的 App 都要你允許這個權限,為了不錯過一些可能的信息,我通常就允許了。這個權限是容易理解的:告訴用戶重要的信息,保證產品的打開頻率。我們都想自己的產品活躍度高,特別是創業產品,本來就新,不提醒提醒用戶可能就把你忘了。但這也是最容易讓人產生反感的地方,有些產品為了追求一些數據,頻繁的推送垃圾信息,這不但不會有效果,而且很可能就把你卸了。
這里應該怎么做合適呢?我們自己想想,哪些情況是自己愿意劃開推送的?
1. 重要的
2. 感興趣的
但看看那些你沒劃開的堆成山的通知欄吧,很多應用的無腦推送都是一毛一樣的,這怎么可能有興趣打開嘛。還有些推送內容長到看著就暈。所以我們在推送消息這一點上,應該堅持三不原則:"不頻繁,不一樣,不冗長"。再在語言風格上稍加修飾,至少就不會讓用戶反感了。
一個版本開發結束,完事具備,上架后的各種推廣運營都聯系準備好了,就等著看各種數據的指數上升呢,然后苦等了一個多星期,發現蘋果告訴你你被拒了,看了一下被拒的理由,引導頁上含有 " 逗比 " 這個詞。。。。然后你是不是很想打人?別急,還沒完,又遞交了兩次,分別又因為應用內含有 " 牛逼 "" 奶茶婊 " 這兩個詞被拒了,是不是就想自殺了?折騰來折騰去一個多月就這么過去了,這對創業者來說就是折壽了啊。
還有個開發者給我說,他們在娛樂類別的 App 被拒的原因是,蘋果認為他們的 App 不具有娛樂性。。。
前幾天看到一篇匯總文章,大家看看吧:App Store 心酸的上線路
前車之鑒,可以借鑒。
以上 8 點是我想到的一些產品細節問題,然而這些問題我們都注意到了,最后還是死掉了。
所以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