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金收入不高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講,核心員工激勵主要靠的是期權 (stock option)。經常被初創(chuàng)期的企業(yè)問到期權應該怎么發(fā)的問題,不如三言兩語在博客里總結一下。
公司創(chuàng)立初期的時候,一般會留個10-15%的期權池,用于給早期員工的激勵。在早期A、B輪融資的時候,通常會將期權池補齊到10%左右,用于擴張期核心團隊的招聘。在C輪及以后,大概每年2-4%的期權發(fā)放,都是比較常見的。
在公司早期的時候,期權可能會覆蓋全員。發(fā)放的量一般是按照公司股份的占比,從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都有可能。當然,這不適用于共同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始人之間的股份分配不應該這么懸殊。在公司拿過1-2輪融資之后,大部分員工的期權發(fā)放通常就不再按公司占比來了,而是和員工的現金收入成一定的比例(但是,COO / CFO等核心崗位的招募,還是會參照公司占比來考慮)。我看到過的最簡明的做法,也來自于一個vc的博客(avc.com)。簡單的講,是對每個層級的員工,都確定一個現金收入和期權收入的比例。一般來講,層級越高,期權收入的占比越高。
舉個例子,假設公司最近一次融資的股價是每股20元人民幣(約3.3美元),那公司各個層級員工所對應每年的期權應該大致如下圖(期權收入系數僅供參考,可以根據各自公司的情況相應設定)。另外,每個層級里面的個體之間,是應該有一定的差異的。
公司每個月都會有新員工入職,為了讓后續(xù)的會計處理簡單化,我一般建議公司每6個月一批,給符合條件的新員工發(fā)期權 (grant)。當然,期權的確認(vesting)一般會有4-5年的期限,如果員工提前離職了,沒有確認的部分公司就有權收回,用于給其他在職員工的激勵。
對于在職的員工,是每4-5年期權確認完畢再發(fā)一批,還是每2年、甚至每年發(fā)期權,各個公司的處理方法都不一樣。需要CEO和董事會在制定期權計劃的時候,認真商量。
最后,有句老話,叫“不患貧,患不均”。期權發(fā)放永遠也做不到絕對的科學公平。在發(fā)放的過程中,CEO應該清楚的溝通確定期權數量的原則,但是對于每個人的期權數量,務必要守口如瓶。(文/胡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