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寒冬”已經變成了一個在大家口中越穿越可怕一個說法。
現如今,很多創業公司為了推廣自己品牌和產品,都在不斷燒投資人的錢。可是想象一下,如果燒完了?你又會帶來什么樣產出呢?有這么一句話,坐吃山空,就算給你一座金山也不夠你們造的啊。

風投,風投,高風險投資需有高回報。風投人又不傻,不會一直被忽悠。如果投資人在你的項目及產品看不到任何回報率,或者是轉化率就會被撤資。接下來面臨就是企業死亡,想象一下去年“飛上天的豬”——風口浪尖O2O平臺,很多被摔死,活下來又有哪幾個呢?對于很多平臺,大數據造假和用戶充量為了長久留下投資人,是很小的慣用把戲。
要么就是市場做的足夠大,要么就是產品做到足夠牛掰。想要單獨長久生存真的很難,有的就會被并購或者收購,這樣也會勉強過冬。要么就是在打泡沫價格戰,這也正是資本寒冬最明顯的表現和特征。都想成為行業的獨角獸,然后私有估值很高,但是一上市就可能腰斬。有這么一句話:所有互聯網公司其實都在為BAT在打工?因為它們在經營管理不善,就會被吃掉。對于市場這塊蛋糕,就那么大,就要看看你有木有足夠膽識和能力把它吃掉。相對滴滴收購Ub er中國市場收購是很好現實例子,因為投資人沒有足夠時間等著你。更不會還在等的過程中,看著你在不斷虧損燒錢。
市場熱的時候,公司忙著和競爭對手打仗,“增長”無疑是優先級最高境界的指標;但是在殘酷競爭這個環境中,與他人戰斗情況下也要保留好自己的內力。同時還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這個講究“質量”環境里,練好自己內功反而更為重要,練好之后再去擴張。
主要問題在于自己想清楚什么事情值得自己去做,什么事情可于別人合作,什么事不能去做。

把它稱之為“臺階”
如電商類創業公司,在挖掘市場潛在用戶時,伴隨著流量紅利(微博/微信,直播平臺等投放廣告),但是到了一定階段后,會發現紅利很快就會持平了。意味著,之前驅動企業增長的那個因素,上了一定臺階之后,加上環境隨之變化,也會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換句話說,之前很好用的那門“板斧”,現在是不是該換換或者磨刀石磨一下? 要不斷嘗試新的機會,新的游戲規則在哪里?

“公司的體量”
公司年輕的時候,可能用“小招式”勉強過關,但公司增長到一定體量了,就得換中招甚至放大招才可通關。同時,你的競爭對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個公司從年輕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一開始創始人的信心很容易得到極大的滿足,覺得自己無敵手。過段時間,初始出現挫敗感。因為之前的那些對手很快被甩在身后,隨之而來的是新一代的競爭對手,可能換成正規軍。這時候企業應該想的是,面對新的對手和環境,又如何去應對呢?

“業務的模式”
公司原來做 To B 業務做的不錯,但看到整個市場的規模增長的比較慢,就想進入 To C 的市場,這時候會產生很多困惑。一來領域自己不是很擅長,二來游戲規則也發生了變化。
有的企業一開始是免費模式,吃慣了移動智能設備用戶增長的紅利,但上半年我們看到 APP 的下載量,基本上已經開始下降。如同開墾過一片土地,后續想一下除了收獲玉米還能收獲到什么呢?從免費到盈利,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