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如果認為自己的聰明和優秀程度高于平均水平,不要到這個行業來。
今年是我做VC的第三年,做股權投資的第六個年頭,也算經歷了一個經濟周期、項目井噴,回頭看來也有些觀點:
為啥“很聰明”的人不要干VC?因為這一行的固有缺陷你繞不過去,至少憑借努力是繞不過去。
引用?@熊飛經緯創投的回答,如果你是那種“胸懷天下”,或者看了兩部電視劇幾本網絡商戰小說就對這個行業產生仰視的人,別來。
風險投資其實是金融領域的屌絲行業。
從資產規模看,外匯、債券和銀行市場是最大的,大概在同個量級。他們是二級市場的10倍,二級市場的PE的10倍,PE資產是VC資產的十倍。
美國VC管理資產的變化:
1980 21億美元
1990 34億美元
1999 1060億美元
2005 ?200億美元
目前大概是1000多億美元
而美國金融市場是個70萬億規模。即VC資產大概是金融市場的千分之一。。。。
體量決定能量。所以你可以沒聽過紅杉的Moritz,KPCB的John Doerr,但你可能知道黑石和貝恩的魯賓斯坦和羅姆尼,你應該知道二級市場的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你應該知道索羅斯、保爾森他們。而且影響力的排序也是如此。從來沒有哪個VC的同學從政,他們是金融界的小人物。
而且這個行業波動性很大。因為是高風險資產。流動性好的時候,擴張最多的是它。流動性不好的時候,砍的最多的也是它??吹缴厦?999年的bubble前,1000億美元的資產。2005年只剩下200億美元。你聽過某個基金配置美元國債從80%降到16%嗎。沒有的。
最后這是個小圈子。2005年有個統計,美國從業人數在8000人。中國目前大概不到1000人吧。
四門功課所謂“募投管退”,每一項單拿出來都是以年為單位操作,完整跟一個要數年,完整跟一支基金需要的時間更是漫長。別人我不知道,至少我做任何事情,反饋越快越有動力,最好是7分贏3分輸,這樣我才能激情迸發,廢寢忘食。
回到本行業,交易頻率很低,行為反饋很慢;帶來的問題就是,一旦出現局部問題,要么懷疑自己,總覺得要做點什么改變現狀,患得患失;要么認為是別人在挑戰和迫害自己的自尊,反正驗證對錯要數年,陷入無聊的意氣之爭。很快工作的重心就從專注業務變成了爭奪是非,內心力量不強者,別來。
以基金為主要資本實體的VC,有兩個基本矛盾:
一是不斷增長的團隊需求,和固定的基金管理費之間的矛盾。人員需求年年在漲,carry遙遙無期,為了應付GP支出,能想到的辦法基本就是募集新基金一條路,擴大資本管理規模,降低邊際成本;不管是為了撐場面還是日常業務的驟增,團隊擴容不可避免,人員支出又進一步擴大。惡性循環,基金老大融資能力強則尚能維持表象,能力欠缺則只能每天雞毛蒜皮、人浮于事,“高富帥”行業的光環瞬間破滅。
二是VC機構內部各層級之間,責權利分配永遠無法做到平衡的矛盾。
說人話:VC領域能做大的,基本都是權責利分配比較平衡的;即使做大,也依然無法擺脫作坊習氣,所以在整個金融行業中才是毛毛雨;更多的則像是德云社,郭德綱和曹云金的恩怨,永遠上演。
其實所謂股權投資,有點像說相聲,從投資經理到總監再到VP,一直到頂點的創始合伙人,每天做的事情,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實際操作上,一個VC機構的運行又不得不強烈依靠各種“大佬”的名聲、投資風格、募資能力,這就導致組織內的權力無限向頂層集中。如果機構內部無法構建有效的權力制衡,大概率的可能就是“聽得見炮聲的人永遠無權做出決策”、“大佬”濫用權力使團隊風險劇增,收益的分配在權力失衡的情況下更是無從做到公平;最后淪為上面已經把Deal談妥,你這個小蝦米負責走流程就好;勞動附加值極低,自我實現欲望極強的人,別來,至少別從底層來。
最近大火的文章《為什么我不做 VC 了?》中,作者@曲凱 闡述的觀點是:
對于年輕人,尤其是很多現在圈內的應屆生,剛畢業一兩年的人之類的,現在并不是一個做VC最好的時機。
1)現在市場不好,人多,有潛力的好項目少
2)VC不是一個能讓年輕人腳踏實地鍛煉和成長的行業
首先,市場低谷時期,才適合年輕人,才有機會挖掘到洼地;市場火爆,首先不需要你,其次那也不是你的真本事,這是最基本的投資邏輯。
其次,VC行業給年輕人帶來的,有一個高起點的視野,還有潤滑資本往特定方向流動的能力。這都是其他行業所鮮能實現的。
盡管觀點不能茍同,但結論相差無幾。
如果一個年輕人想在現在這個時點進入VC行業,并且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要有這么幾個要素:
賭對“大佬”
賭對行業周期
賭對細分領域
賭對項目,并且堅持到退出
我相信命運,我也相信自己;VC的付出與概率、風險與收益,至少目前是并不對等的;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