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概念由騰訊提出,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了娛樂界、創投界躲不過去的熱詞。而隨著網易、華誼兄弟、阿里等巨頭的入局,以及無數創業者競相涌入,“泛娛樂”已然成為業界公認的“互聯網發展八大趨勢之一”。
“泛娛樂”涵蓋的范圍很多,文學、動畫、影視、音樂、游戲、衍生品等都可以納入泛娛樂的范疇。正因如此,泛娛樂已成為很多創業者的掘金地,IP價值順勢也被列到行業最受關注的名詞之一。但與其他領域的創業所不同的是,O2O、VR等都在試圖打造一種平臺化的商業模式,然而在泛娛樂行業似乎并不那么奏效。為此,一家名為可為互娛的互聯網型的娛樂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觀點——大娛樂。
(可為互娛創始人兼CEO王可)
泛娛樂概念的出現和上層的文化體制改革不無關系,甚至可以理解為互聯網時代產業融合的現象。這個行業從來就不缺少巨頭,也從不缺少平臺,既有BAT等IT界大佬,也有華誼兄弟等影視巨頭。IP也就成了維系不同掘金者之間的硬通貨。IP的中文釋義是知識產權,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個角色或是其他能夠帶來粉絲的事物。以IP為核心的好處是,既滿足了巨頭們進行生態式產業布局的愿望,也為初始創業者創造了“一舉成名”的機會。
騰訊、愛奇藝、華誼兄弟、藍港互動、三七互娛、奧飛娛樂等影視或游戲大佬們都在積極謀局泛娛樂。是否能夠制作一個熱門IP已經成為了決定行業地位的“立身之本”。總而言之,IP已是泛娛樂絕對的核心,明星IP似乎可以全行業通吃,各家不再拘泥于單一的平臺,而是跨平臺的生態。可為互娛的“大娛樂”正是實現娛樂升級,彌補IP在跨平臺的同時容易失去的聯系緊密性,正如可為互娛的創始人兼CEO王可所說,泛娛樂的IP之間的聯系還尚待加強,只有建立自己的所屬機構,在把控獨特IP的同時,發揮各個機構、平臺的專業性,才能增強緊密性,從而最終實現真正的“大娛樂”生態。
不難發現,巨頭們還在重復著平臺式思維,很少有平臺能夠單純的“販賣IP”,而且除了營造跨平臺生態之外,垂直類的內容平臺似乎仍走在盈虧的邊緣。
一方面,IP提高了平臺式運作的門檻。最明顯的就是文學和影視領域,早前百花齊放的文學類平臺,如今已悉數進入BAT們的懷抱,扮演的角色恰恰是創造和獲取IP的渠道,本身的變現能力并沒有因為泛娛樂的來臨而改變。再加上IP意識在普遍范圍內的提高,文學類平臺所面臨的運營成本也日趨增大。這一點在視頻門戶上表現的更加徹底,即便是擁有優酷、土豆這兩大視頻網站的合一平臺,最終還是成了阿里泛娛樂布局的生態環節之一,而愛奇藝、騰訊視頻也有著深厚的巨頭背景。
另一方面,UGC類平臺的亂戰進一步凸顯弊端。以2016年最為火爆的直播平臺為例,在2012年國內直播類平臺還只有區區25家,今天卻已經在300家左右。很多人預言,和當年的千團大戰一樣,直播平臺勢必會經歷一輪又一輪的淘汰賽,最終活下來的只有一到兩家。事實上,直播可以說是典型的泛娛樂產物,無論是最早興起的游戲直播,還是更加吸引眼球的秀場直播,所涉及的內容都在泛娛樂的范圍內。直播平臺承擔了IP制造與傳播的雙重角色,可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在直播領域并未誕生任何強IP,而直播平臺的變現形式仍缺少可持續性。
在泛娛樂領域的平臺式創業,要么面臨巨大的盈利門檻,要么在紅海里浴血拼殺。相反,聚焦于IP層面的創業者卻不乏成功的案例。可為互娛就是其中的一個突出案例,其既擁有平臺模式的豐富資源和背景,也擁有創業者獨特的思維邏輯和操作模式,其未來發布的《思美人》《開封志怪》等IP影視未播已成熱劇,《思美人》游戲更是一度登上各大游戲網站的期待排行榜,“影動游聯動”的模式無疑收獲了第一次成功。
誠然,泛娛樂的本質仍是娛樂+消費,尤其是對90后來說,更愿意為自己喜歡的東西付費。無論是團隊或者個人,綜藝影視還是游戲動畫領域,明星IP形成的粉絲經濟正在制造全行業通吃的趨勢,這大概也是各大創投機構看好泛娛樂原創內容的原因所在。
(可為互娛IP運營邏輯圖)
以IP為核心的泛娛樂創業有著明顯的利好因素,比如能夠降低前期風險、減少邊際成本、實現長尾價值、進而獲得規模效益。在筆者看來,泛娛樂行業仍如火如荼,對于創業者來說,下面這些領域仍將是泛娛樂的春天。
1、內容產出的工作室
如萬合天宜、華策影視之類的內容生產者并非是泛娛樂的主流,相反這個圈子似乎更崇尚工作室模式以及眾創模式。以時下最為熱門的微信表情包為例,下載量高達8億的“長草顏團子”,其幕后推手就是名不見經傳的“十二棟工作室”,并通過ACG(動畫、漫畫、游戲)、售賣周邊和版權授權的方式完成了商業變現。這個世界并不缺少內容平臺,但優質內容仍是當下的一種稀缺資源,尤其在內容發行這個相對重資源和營銷的環節被互聯網簡約化的情況下,針對漫畫、文學、音樂、影視等內容產出的工作室正在迎來屬于自己的時代。
2、品牌化和IP化的經紀公司
papi醬的成功難以復制,原因何在?不是內容上的不可替代,而是papi醬身上的品牌化。當然,伴隨著網絡直播的走紅,很多網紅培訓課程、網紅經紀公司等產業鏈條應運而生。但這種模式之下,缺少足夠的粉絲沉淀,在盈利模式上依賴于道具和打賞,盡管所謂的網紅像流水線一樣被“生產”出來,生命期卻只有短短的三個月左右。由此導致的市場缺口是需要可持續性產出優質內容能夠進行品牌化包裝而非速成的經紀公司,將有價值的網紅引向IP化。其實并不局限在人的層面,不難想象,影視、動畫、文學等領域仍有大量的IP等待包裝與挖掘。
3、泛娛樂周邊產業
正如前面所說,即便是互聯網巨頭,其泛娛樂布局的落腳點大多數利用游戲、電影、廣告等進行變現。也就是說,國內目前的泛娛樂的周邊產業仍處于不發達的狀態。以美國迪士尼為例,除了依靠IP收購的形式進行持續性的創作,主題樂園、D23展會、體育用品、兒童玩具、智能硬件等等不可謂不豐富。熱門IP的跨領域合作,無疑是一項潛在的大生意。
4、互聯網型的“大娛樂”生態公司
如可為互娛的戰略有別于泛娛樂,可為互娛打造的是另一種升華于“泛娛樂”模式——以IP為核心的“大娛樂”生態模式。一個IP的成長就像一場生命進化,IP的真正價值在于自我進化、不斷生成新的價值,但并不是每個IP都能達成完整生態、持續釋放價值和產生話題的能力。可為互娛的核心戰略就是,打通泛娛樂產業各個環節的邊界,通過自身布局和孵化,以及外部資源的聯動,在可為生態的體系內完成從發掘、整合、衍生、爆發再到變現的整套流程,最終使IP突破上限,完成自我生長,實現IP的超進化。
另外,可為互娛通過嚴謹科學的評估體系,前期篩選出具有潛力的IP,再吸納外部的頂尖資本、著名影視明星等資源的介入,從而擴大IP影響力、提升IP價值,使其成為S級IP。之后,可為互娛再將S級IP分發到下屬內容創造單元,以產出多形式優質的衍生內容產品。最后,可為互娛對整體IP系列衍生產品進行內容制作和宣傳發行,進而傳播發酵,觸達粉絲,產生口碑,為S級IP注入強有力的品牌力量,從而最終進化成超級IP。
泛娛樂產業有兩大優勢,一個是很強的變現能力,一個是擁有豐富的外延性。盡管平臺式思維在泛娛樂行業已經行不通,但對創業者來說卻誕生了無數的機會,至少不會再像O2O、智能硬件那樣和巨頭們同臺競技。下一個娛樂時代,可能就將被可為互娛這樣的天之寵兒占領高地,迎來又一個“大娛樂”盛宴。
本文為投稿文章,作者讀娛,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投稿郵箱ganhuo@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