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團隊最多采用的是商業合伙的形式。不同的創業者尋找合伙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斷標準,總結起來,可以圍繞激情、專業、互補三個關鍵詞來選拔。
1、對于一個創業團隊而言,合伙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激情。比如,雷軍開始做小米手機時已經年近40,他組建了一支來自于谷歌、微軟、金山軟件、摩托羅拉等一流企業的精英團隊。這些創業團隊的小伙伴,是在雷軍的感召下滿懷激情而來,在一片紅海的智能手機市場,想要成功離不開商業模式和資金,但如果沒有這樣的創業激情,雷軍也很難吸引一批已經功成名就的大咖們將心注入企業,并在短短的5年內將小米做到450億美金的估值。
2、合伙人的專業能力則是一個創業團隊實干的基礎。比如復星集團,其人才觀是:“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最重要看他的能力,我們永遠要跟有能力的人站在一起。在有能力的人中,通過合理的激勵把他們變成自己人。”在決策中,復星提倡“最專業的事由最專業的人來決策”,這也是復星集團產業穩步擴張、步步為營的重要支撐因素。如果缺少開放的理念,缺少對專業性的尊重,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團隊的能力瓶頸,特別是帶隊人的能力瓶頸會成為整個企業發展的天花板。
3、除了激情、專業,合伙人之間的合作也需要技巧。一個初創的合伙人團隊以2-4人為佳,而這幾個人中一定要充分體現互補優勢。比如,馬云自己并不懂技術,但是17位追隨他的人卻不乏技術高手、市場高手、運營高手,這就是阿里巴巴團隊中的合伙人之間的互補。而馬云的過人之處是他的領袖氣質,既有獨特的思維模式,能夠做出富有戰略遠見的決策和企業布局,又有超凡的語言天賦和溝通能力,能夠獲得身邊各種人才和資源的擁躉與支持。可以說,正是在其他合伙人的專業和能力互補之下,馬云的優勢才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合伙人之間應互為正能量,能夠相互補充,尤其是盡量不要選擇優勢重疊的合伙人,一是因為產生資源上的浪費與重疊,二是很容易在同一專業領域引起分歧。
從初創開始立規矩
對創業型公司而言,很容易將目光投向資金、人員、項目,但為了使公司能夠長久發展,最基礎的工作是在合伙人之間樹立明確而規范的規矩。否則,先做事后立規矩的做法很可能會引起日后糾紛。
1、設置合理的股權比例。合伙人之間的股權不可平均分配,最佳股權結構是有一人持股最大,最大股東股權甚至可以超過50%,從而為日后引入戰略投資者預留出足夠的股份空間。此外,要賦予最大股東擁公司最終決策權。
2、分工明確。在創業合伙人團隊中,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并且分工是落實到公司規章制度中。每一個合伙人都可擁有一項事務的決定權,甚至在他所屬的領域擁有一票否決權。這不僅能夠充分給予合伙人歸屬感,也能夠充分發揮合伙人之間的互補優勢。
3、退出機制。合伙人取得股權,是基于大家長期看好公司發展前景,愿意長期共同參與創業,因此合伙人早期拼湊的少量資金,并不是合伙人所持大量股權的真實價格。所以,公司股權的主要價格應該是,所有合伙人與公司長期綁定(比如4年),通過長期服務公司去賺取股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事先不設定退出機制,允許中途退出的合伙人帶走股權,這對其他長期參與創業的合伙人是最大的不公平,其他合伙人會因此而沒有安全感。
4、在創業團隊中,每個合伙人都應該是多重角色的合體:利益上的股東、公司的運營者、業務的貢獻者、文化的傳承者……不論創始企業內部是一股獨大,還是股權均等,都可能經歷從小企業走向大企業、從大企業走向大家的企業的過程。當業績波動、核心人員流動需要剎車時,有文化底蘊的團隊才不會出現傾覆性的局面。在文化的引領和護航下,公司運營實現的是創業團隊的使命傳承,讓一個創業項目變成一個商業公司,并讓一個有組織的商業公司,演變成一個有生態思想的社會企業。這才是合伙人機制之于創業者的威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