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初創企業來說,有什么比速度更珍貴的呢?Sam Altman如是說:“快速推進。速度是你逃離巨大競爭吸力的最主要的方法”。 而Eric Ries所提出的當前炙手可熱的“精益創業”理念大部分說得也就是速度的問題。那么對于一個初創企業來說,速度最大化以避免你的企業墜毀得灰飛煙滅尸骨無全究竟意味著什么呢?下面我們就好好分析分析!
初創企業發展速度模型

初創企業跟火箭一樣都是按著一個速度往前推進的。在物理學中速度指的是在某個時間內推進的距離。而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速度意味著企業發展的進度(上圖右上的Progress)除以所需的時間(上圖右下的Time)。假設一個初創企業所需要投入的資源成本就是時間,進度就等同于獲取到的商業價值,那么替換到以上的公式就得出了你的ROI(投資回報率)!
作為一個初創公司來說,你將會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你很難去預測你下一次迭代的功能點收效如何。你的預測結果也許會命中,但大部分情況下往往結果會是錯的。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快速投放市場驗證然后觀察效果。總的來說,初創企業在每次迭代時所取得的進展平均起來都是很小的,因為在10個功能點快速驗證當中,你如果有幾個效果是很成功的話已經是非常阿彌陀佛的了。
為了在我們的初創企業速度模型中更好的描述這些令人擔憂的因素,讓我們把迭代進度進一步細化成“預期功效“(下圖右上的Expected Win)和“成功機率”(下圖右上的Success Chance)。在下圖中你就能看到每次迭代中低迷的“成功機率”會大大的拖住每個初創企業的發展速度。這我們總不能坐視不管啊。

好消息是在上面的迭代效率模型的底部你還有個叫做時間(Time)的東西讓你扳回一城。你將需要竭盡所能的在每次迭代中用盡量短的時間將功能推出市場進行快速驗證。同時,迭代時間又可以細分成以下兩個主要部分:
開發時間(所有直接對產出做出貢獻的活動—?編碼,設計,測試,以及部署速度)
間接消耗時間(研究,討論,頭腦風暴,計劃,等等。)
最終得出的細分的迭代效率模型圖如下:

從中可以看到,如果能把開發時間(上圖右下的Development Time)和所有間接消耗時間(上圖右下的Overheads Time)拉下來的話,你就能大幅度的提升你的初創企業的迭代速度。如果僅僅測試一個小改動你就需要花費幾個小時的測試時間的話,那么,這意味著你的產品開發正面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是時候開始做點事情了。同理,在你費盡口舌耗費幾個小時來說服你的小伙伴們來認同你的觀點期間,你其實已經可以將它實現出來并開始進行測試了。少說,多做!
那么,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來加快我們每次迭代的進度呢?答案是肯定的,建議如下:
從潛在價值高的功能入手 — 首要的就是要關注在那些你在短期內可以實現的給你的產品帶來重大改觀的那些功能點上面。
好好對你的上一次迭代進行研究分析,以便更精準高效的對這次迭代的預期效果做出評估以提高成功率。
對大功能點要抱著如履薄冰的態度 — 雖然大的功能點往往會帶來可觀的贏面,但它們同時也會充滿風險和消耗時間(基本上,大功能點會拖你后腿讓你行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