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單單、馬德龍、鮑艾樂(Ella),3W咖啡館最初的三位核心創始人,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就已經全部全身心地投入到拉勾招聘的業務板塊當中。而現在的3W咖啡則已成為互聯網創業的重要孵化器之一,它最大的驕傲,就是自我“孵化”出了拉勾這樣一家垂直于互聯網領域的招聘網站。
分歧多多又強勢互補的合伙人
拉勾管理團隊是典型的鐵三角:許單單是董事長,把握大局;馬德龍擔任CEO,負責產品和團隊管理;Ella作為聯合創始人,負責市場和一些運營工作。
在Ella看來,三個人搭檔的團隊是最穩定的,“如果是兩個人合伙,意見不一時,可能就掰了,但是三個人就極大的規避了這個問題。”當其中兩個人意見不和時,起碼另外一個人可以調和。同時三個人有不同的擅長領域:許單單善于整合資源、馬德龍擅長產品和設計、Ella精于市場和運營。三個模塊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團隊。
某種意義上,“分歧”是這個創業團隊的靈魂所在,正體現了三個人強勢互補的地方。
但是,這不代表彼此之間沒有分歧甚至爭吵。在開咖啡館的時候,因為不同的見解,馬德龍和Ella吵架后,分開坐兩張桌子,背對背誰都不理誰。曾經有一次,許單單和Ella因為對于公司發展不能達成一致時,吵得特別厲害,以至于Ella說自己“情緒幾乎失控,覺得這簡直不是人能干出來的事情”,但是最后,在樂觀的馬德龍的調停下,他們還是達成了一致。
在拉勾創業過程中,不管有多么大的分歧,即使在公司現金流最緊張的時候,團隊默認的底線從沒有被打破過:“不管怎么爭吵,也不會提出要離開,大家一定要把這件事做下去;即使意見再不一致,也不會有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擅自行動;最后實在不能達成一致,就讓老大拍板。”馬德龍說,“合伙這事就像婚姻一樣,不過怎么樣,日子一定要過下去,決不能一賭氣提離婚。”
被逼出來的招聘生意
許單單說,2012年3W咖啡館因為長期經營不善快要倒閉。“我們特別痛苦,礙于面子,又覺得不能關,只好咬咬牙堅持下去。” 于是有天晚上,許丹丹跟股東兩個前輩訴苦。一個是楊向陽,中國天使會12個大佬里最低調的那個,很多投資人比他有名氣,比他有錢,但叫他“大哥”。一個是東方弘道基金的合伙人王偉。
“楊向陽說,你們該堅持做咖啡。我們信他。但怎么做,不知道。王偉說,你們作為互聯網咖啡館,但首先要是咖啡館,其次才是互聯網,不能本末倒置。”許單單接受了兩位股東前輩的建議,開始對咖啡館業務進行調整。但做咖啡館不是許單單、馬德龍和Ella所專長之事,他們打算把咖啡館交給專業人士經營,他們自己開始考慮互聯網方面的業務創新。“我們是互聯網出身。那我們就做回互聯網。道理挺簡單。”
回互聯網做什么,這是個問題。許單單說,當時他們三位創始人在忙活生計之余經常聚在一起自問自答:借助咖啡館,該做什么?
“就想到線上聊天。咖啡館是線下的行內聊天,也可以到線上聊。我們在當時房租都交不起,也花了13萬買域名,下挺大決心。但效果很差。我們感覺線上的職業社交行不通。后來有了微信,就更行不通了。美國有LinkedIn,但中國的職業交流是不同的。”于是,許單單提出,試著轉互聯網垂直招聘。“咖啡館一直在不斷做沙龍,積累了人流。一做,發現數據很好,就接著做。是市場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
而在關鍵時刻,曾參與投資3W咖啡館的徐小平等人同意拿出幾百萬天使投資支持他創業。許單單重新梳理了3W咖啡館的股權和法律架構,邀請了專業人士來負責咖啡館的運營,他和馬德龍、Ella則開始創建互聯網招聘網站拉勾,3W咖啡館成為拉勾網的股東。
快速崛起的兩大利器
拉勾成立后的迅速“內線超車”,首先是因為拉勾充分發掘了自己的另一塊資產——3W咖啡館。3W咖啡曾經讓拉勾的三位創始人倍感疲憊,但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3W咖啡館已經成為了互聯網人士的聚集之地,這里每天都有互聯網公司舉辦各種發布會和沙龍,吸引了大批互聯網人士前來光顧。他們非常注重收集這些到會人員的信息,鼓勵這些人去拉勾注冊和完善簡歷。
同時,3W咖啡除了衍生出拉勾,下面又做了個傳媒公司,每月做幾十場活動,為騰訊、京東這些大客戶舉辦活動。這樣每月參加活動的人就超過4000人。再加上咖啡館日常人流,拉勾網早期沒花一分錢做推廣,影響這些人就夠了。這些人恰恰是行業里活躍和核心的人。
“像線下這些事,就只有咖啡館能做,不是其它獨立的招聘或傳媒公司方便做的。我們傳媒公司去年有10幾個人,現在30人。線下帶來很多用戶。”許單單說。而傳媒公司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企業客戶的信息傳遞給從業人員。“比如小米,它的信息先推廣給意見領袖和極客,經過認可再到行業人群,然后再到一般人。這是品牌傳播的過程,不是僅僅靠請媒體發文章就完,要對信息進行包裝、分析、執行,線上線下怎么做,發布會前后怎么做。立體的邏輯。”據許單單透露,傳媒公司的服務所要覆蓋的行業人群,跟拉勾網的用戶,100%重合。
除了對于圈子的經營,拉勾網之所以快速崛起,和其一直秉承的以用戶為中心的策略離不開。從拉勾網建立的第一天開始,馬德龍就要求所有產品的設計和服務都是圍繞著求職者來展開的,這徹底的顛覆了傳統招聘的游戲規則。
過去,在線招聘網站一直有兩大痼疾:一是精準度差,職位描述非常含糊,薪酬待遇經常都要“面議”;二是很多公司的HR很少回復簡歷,求職者不明白公司的想法,只能一味等待。而拉勾敢于強制要求招聘企業發布的職位信息中必須有薪資水平。此外,拉勾還通過技術手段,強制要求招聘企業的HR必須閱讀、回復收到的每一封簡歷。這就使得求職者的用戶體驗很不錯,口碑相傳之后,互聯網從業人員紛紛上去注冊并完善簡歷。“有了足夠多的求職者信息之后,何愁招聘企業不找上門來?”許單單說。
拉勾目前主要的商業模式是企業用戶付費,按企業招聘不同崗位、不同月薪進行收費。“目前使用拉勾進行招聘的企業已達到4萬家之多,95%為互聯網公司。拉勾為其中一部分提供收費服務,其中包括360等知名公司。”但拉勾和其它傳統招聘網站最大的不同是:向企業收錢,但是給用戶做產品。馬德龍覺得這是一件很酷的事,也是拉勾在垂直招聘領域顛覆性的規則創新。在馬德龍看來,長期壟斷國內招聘市場的51 job、智聯等傳統網站,他們服務的核心永遠是企業,因為企業是他們的收入來源。“除了360,沒有別的商業模式是這樣子。他們都是給誰做產品,就向誰收錢。”
一統江湖,顛覆者的野望
一路梳理拉勾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發現拉勾迅速壯大的兩個基因密碼:
第一,良好、強大的互聯網人脈資源;
第二,一直樂此不疲所扮演的顛覆者角色。
但扮演招聘行業顛覆者的角色還不夠。
拉勾網在12月8日——12月14日投入了五百萬元,打造互聯網職場“招聘風暴周”,共有三萬三千家企業一起參與,堪稱迄今為止互聯網職場最大規模的招聘活動。
對于為何在招聘淡季發起這樣一場招聘運動,許單單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做大正當時。在許單單看來,垂直行業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市場,它是規模的產物。互聯網人群基數小的時候,是不可能有產生垂直行業的,因為市場小,無法支撐一家公司的生存。細分行業的規模變大后,垂直于該領域的公司才有做大的可能。“四五年前,每個創業者都會被問到‘如果騰訊做了,你怎么辦?’。但今天,已經很少創業者被問到這個問題了,因為垂直行業的業務,都會做的更深入、更針對性、體驗更重,這是騰訊無法做的。”
許單單說:“行業規模和用戶體驗之間,必須尋找一個平衡。太粗,體驗差;太細會餓死。行業規模不大,先行優勢明顯、行業地域性不強、而且網絡效應突出的行業,先行者們會迅速一家獨大,然后形成大樹底下不長草的格局。”
比如招聘行業,前程無憂做全行業,拉勾網只做互聯網行業,就可以針對互聯網行業求職者提供很好的體驗,可以完敗前程無憂。“但是,有些創業公司在互聯網行業之下再做細分的設計師、程序員垂直招聘網站,就不可以了,因為太細了,人數太少,最終公司就無法做起來,會被餓死。”
然而,垂直行業也是一個競爭極為殘酷的行業,其行業特征就是:要么形成雙寡頭,要么一家獨大。“行業規模足夠大,能夠提供足夠生存空間的行業,會出現雙寡頭。市場份額獲取速度慢,先行者難以在短時間內占領絕對優勢市場份額的行業,也會出現雙寡頭。區域性強的行業,也是如此。”
“所以,一般來說,公司做的比較早的,就有先發優勢;先發優勢會讓他在更早的時候,有更大的融資,有了大筆的融資,所謂“有錢就是任性”,就可以拿錢更遠的甩開跟隨者。”許單單認為,目前的拉勾網是互聯網招聘領域里面最大的公司,在極短的時間內,拿到了3000多萬美金的融資,手里的現金是遠超跟隨者的。“所以這次拉勾才有能力拿出500萬來做年末的招聘周。”
拉勾是否真的能像阿里巴巴一樣,在垂直招聘領域砸出一個“雙十一”式的招聘狂歡節?目前尚難有定論。成和敗的因素,幾乎一樣的多。但拉勾這么大動靜,無疑是力量聚集完成,瞬間爆發。
成了,拉勾就是絕對的行業老大;但敗了,則可能只是影響來年拉勾的戰略規劃,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2015年垂直招聘行業的競爭,將更加血腥,正如許單單所言,這個江湖,要么唯我獨尊,要么最多能容納兩個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