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周的某天,朋友圈被“2017米其林上海指南”刷屏,一個有些傲慢的“米其林”星級餐廳進入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范籌,這么近,又那么遠,因為在很長的list里,很難找到“日常”與“大眾”的身影,很多朋友在轉發同時吼出幾近一致的感慨——好像都沒吃過唉?

圈兒里看到,我也不能免俗的在list上尋找自己熟悉的名字,失望的情緒涌出,然后想著是不是可以按著list一家一家的吃過去,最終目光停留在人均消費那刺眼的數字上,特別是人均四位數以上的店名,深深地傷害了我,也讓我幾乎永久地記住了一些名字,比如說“泰安門”。
后面發生的事兒,大家恐怕都知道了,這是一家“無證經營”的“黑作坊”,剛被評上一星,就遭遇“關停”的厄運,也許成為米其林史上最短命餐廳。這是多么戲劇的一幕啊,但背后的邏輯相當簡單,正是因為這受人矚目的米其林一星,讓媒體更興奮,讓曾經投訴的公眾被賦予了突然可得的權力,一夜輝煌伴隨著無盡風雨,“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再一次被印證。這就是所謂的“福兮,禍之所伏”吧。

這樣的新聞一出,反而激發了我對這家店的興趣,這是一家以“創新菜”冠名的餐廳,由幾個外籍廚師創辦,餐廳位于泰安路某民宅,今年4月開業,有著完全開放式的廚房,做著新鮮的“季節料理”,每月更新套餐,全由知名的德國大廚Stefen Stiller研發,最神秘的是光臨此店必須官網預訂,打電話都不行,就更別想逛街偶遇和臨時起意了。有逼格吧?是不是也動心想去了?
再進一步看看,這么高冷的店為啥沒“戶口”?一家餐廳的正常營業至少需要“工商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這兩證,從媒體的報道看來,店經理承認目前只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營業執照正在申請中,工商部門還沒有審批下來。此外,偶還有追尋到一個網友提供的蛛絲馬跡:店址是住宅小區,房屋的土地屬性很有可能是住宅而非商住,而之前“房東保證能開設餐廳并辦理相應執照”。聯系上面所提的外籍老板和德國大廚,是不是感受到了他們深深的水土不服?同情之心已然升騰?然后,讓我們大膽的想像一下,如果此店異址重開,你是否會去光顧呢?答案都在心里。如果你們還不篤定,那么我再加上一條米其林對此事的回應:“評委要做的是針對標準體系,對餐廳出品、服務、環境等進行打分,至于你有沒有證,他們并不關心”。至此,無須多言,“禍兮,福之所依”變得那么親近而容易理解。
最后,需要再嘮叨幾句,在“泰安門”遭遇的這場非典型危機中,之所以能夠得出“塞翁失馬”的結論,是因為作為一個餐廳,危機的核心沒有動搖其存在的根本要件——“菜品、服務與環境”,而且因為米其林一星的背書,這一品牌的種種之好被媒體以負面報道的方式彰顯出來,耐人尋味的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特別樸素的道理:堅持該堅持的品質,即使外面環境波詭云譎、觸及生死,也能絕處逢生、安然度過!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