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永遠代表了龐大資本,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7.8萬億元,未來5年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4.67%,2020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43萬億元。如此龐大的市場,值得矚目的行業現象及趨勢自然不會少。由此,本文中投資界將整合和歸納出互聯網金融領域在2016年的10大分水嶺級別的現象和趨勢。
1.???P2P還能玩?
2015年既是P2P的井噴期,也是它的洗牌期。根據數據統計,迄今為止已經有至少1444家P2P問題平臺。隨著2016年8月24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暫行辦法》的正式出臺,進一步加劇了P2P平臺的洗牌和轉型。
倒閉,依然是P2P領域發生在民營系身上最常見的現象。根據盈燦咨詢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P2P平臺數量下降為2281家,創下近一年正常運營平臺的新低,7月份停業及問題平臺達到了101家,包括跑路、停業、轉型等。
除去倒閉、兼并收購之外,轉型也是不錯的選擇。綜合業內2016年來的變化,砍掉理財端、專注資產端是轉型路徑之一。2016年7月,美利金融宣布砍去在線理財業務,升級為集團品牌,專注美利車貸和有用分期。
自《暫行辦法》落地后,幾乎97%的公司處于不合規界線,轉型成為消費金融公司被不少公司當成救命路徑之一,比如麥子金服、點融網、有利網等嘗試做消費類貸款;然而拿到消費金融牌照并非易事,加上時間、經驗的種種原因,收購消費金融公司也是一條佳徑。
《暫行辦法》規定一人在一個平臺上不能借貸超過20萬,一家企業在一個平臺上不能借貸超過100萬,因此P2P公司轉型做小額分散式的微貸也是轉型方向之一。另外,轉型做一家金融科技類企業,專注從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方向對外提供技術類服務或解決方案。不過筆者認為,目前國內這些方面的技術發展還未成熟,要想獲取流量就已并非易事,再加上技術受限和要面對如BAT這類巨頭的競爭壓力,轉型很難。
上市公司涉及P2P業務也是2015年的熱潮,今年已經由熱轉冷。據了解,2016年截止至今,僅有3家上市系平臺。許多上市公司已經開始出售、轉讓旗下互聯網金融資產的行為反映了上市公司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謹慎態度(具體請看第3點:上市是夢想,2016年等待互金的卻是一場冷水)。
P2P領域正呈現“百廢待興”的狀態,監管的嚴格規范使得這個行業更為透明和健康,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市場往規范化、技術化的方向去創新和改變。
2.???別再說互金,現在它們都叫金融科技(Fintech)
在經歷過以e租寶為代表的諸多網貸平臺出現詐騙、老板跑路等現象造成的P2P大洗牌之后,互聯網金融企業只依托互聯網的弊端顯現。另外,隨著2016年監管趨嚴、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大企業紛紛標簽自己為“金融科技”類公司,基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的金融科技(Fintech)儼然已成為2016年國內金融領域新的趨勢,畢竟技術才是王道。
根據麥肯錫數據,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領域的資金高達191億美元,是2011年的8倍。另外過去5年內,有超過4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該領域。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000家金融科技類公司。
金融科技,顧名思義,是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換句話,由于現階段互聯網金融平臺在信用及風控系統方面有待加強,于是互金企業紛紛轉型專注技術方向,以此加強自己平臺的風控系統、提供平臺信用度。
除轉型之外,今年也同樣出現許多金融科技類公司獲得資本認可,這些公司旨在為金融公司提供技術性服務,比如硬件、軟件及風控體系等服務或解決方案。以下投資界整理了部分于今年下半年獲得融資的金融科技企業。

3.???上市是夢想,2016年等待互金的卻是一場冷水
2016可以算是快遞業的上市季,順豐、申通、中通、圓通、韻達或是在借殼上市,或是赴美IPO。上市作為大多企業的終極夢想,互聯網金融領域卻是一片慘淡。
螞蟻金服上市已經成為眾人眼中遲早的事情,吃瓜群眾們早已扒出“螞蟻金服至少會在2017年年底在香港IPO”的消息,螞蟻金服官方則表示公司還未確定上市時間或地點。不管消息真假如何,反正2016年是不會看見螞蟻金服上市的身影了。
被稱為富二代的陸金所也是互金企業上市名單里的前排候選人,然而據說由于P2P市場動蕩和監管的原因,陸金所要IPO可能至少也要等到2017年了。
說到IPO,不得不提一點。A股上市有一個硬性指標:連續3年盈利。而現在大多數互金企業依然處在虧損狀態。在今年的新三板半年報披露季中,有9家互金企業披露自己的半年報,結果是3家盈利、2家虧損、2家計劃退出互金領域。
除了借殼和自己完成IPO之外,能將自己涉及到上市背景的道路就是被上市公司收購了。不過,說到這個似乎就更令人心痛了。
成也P2P,敗也P2P。2016年金融領域最令人震耳發聵的詞是什么?監管。
是的,互金領域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和最嚴格的政策監管,這給上市公司帶來不小的影響。西藏旅游、銀之杰、永大集團、熊貓金控等的上市公司希望通過資產重組收購互聯網金融創業企業也以終止告終;高鴻股份也于9月24日掛牌轉讓其所持有的一家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
上市之路何其艱難,互金企業們還是先讓自己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盈利吧!
4.???改變世界要靠區塊鏈了?
當我們談論區塊鏈時,涌入腦海的是它的幾大特點:完整、真實、去中心化、公開性、去中介、安全。麥肯錫報告指出,近一半的銀行高管認為3年內區塊鏈將產生實質性影響,一些人甚至認為18個月內就會發生。不少分析師認為,區塊鏈是繼互聯網之后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革命。
反正金融巨頭、各家資本方已經開始布局區塊鏈了。
《2014-2016全球比特幣發展報告》中顯示,截止今日,流入區塊鏈領域的資金總額已經超過10億美元。另外,根據巴比特數據,2015年全球共發生區塊鏈投融資事件達65起,融資總額為4.9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35.73%。據火幣區塊鏈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9月中旬,區塊鏈的融資總額已達4.2億美元。
蛋糕出現,國內巨頭當然不會缺席。
百度應該是第一家試水區塊鏈的巨頭,2013年其旗下云服務廠商加速樂宣布支持比特幣,百度同樣也于2016年7月,參投了美國區塊鏈技術支付公司Circle的D輪3000萬美元融資;
阿里于2016年7月,宣布支付寶的愛心捐贈品平臺將上線區塊鏈技術;
騰訊和其旗下的微眾銀行分別作為成員單位和發起單位,于2016年5月,加入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該聯盟里同樣也出現了華為、京東金融的身影。
另外,2016年5月,中國平安也加入國際區塊鏈金融業聯盟R3。9月23日,萬向控股對外宣布未來7年將投入2000億元打造創新聚能城區塊鏈基地。
除此之外,市場上當然不會少了區塊鏈創業公司。以下投資界根據網絡公開資料整理了今年獲得融資的區塊鏈公司。

5.???萬億市場規模,互聯網保險想不火都不行!
隨著2015年互聯網監管制度越發健全,加上多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獲得經營牌照,互聯網保險瞬時吸引了各路資本的目光,而2016年更是進入資本井噴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曾透露,申請保險牌照的企業有將近200家,而在今年這一數字在擴大。
根據保監會數據,2015年保險業約實現利潤2823.6億元,同比增長38%,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截止2016年3月底,中國保險業總資產達13.85萬億元。另外,2015年中國互聯網保險的保費收入達到2233.96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比重為9.2%;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該比例僅為0.2%。
近幾年在互聯網保險領域最抓人眼球的動作,就是非險資上市公司布局互聯網保險領域。截止目前共有51家上市公司申請設立保險公司,其中有15家已經獲批。甚至有一些上市公司因涉及互聯網保險業務,一年內股價增幅超20%。比如京天利一個季度內上漲超200%,銀之杰發起互聯網財險公司的公告后的3個月內,股價從17元上漲至50元。
在互聯網保險領域深耕10年的慧擇網,僅2016年就獲得達晨創投等機構,總額超3億元的B輪和B+輪融資。
以下投資界根據網絡公開資料整理了2016年上市公司在互聯網保險領域的布局(不完全統計)和初創公司的投融資表。


6.???千億市場規模,但2016不是眾籌大放異彩的時間
據相關網絡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眾籌市場眾籌規模預計將達到3000億元左右,發展中國家眾籌規模將達到960億美元,預計中國將達到460億至500億美元,占比47.9%到52.1%之間。
看樣子眾籌還是蠻有發展市場的,對吧?
根據《2016年9月眾籌發展報告》顯示,9月眾籌平臺倒閉17家,有3家公司下架眾籌板塊。
照目前國內眾籌發展態勢來看,市場上做眾籌比較好的有淘寶眾籌、京東眾籌、蘇寧眾籌、人人投、大家投等,它們也瓜分了市場份額。由于大多初創企業已經處于初期和試水階段,正是缺乏運營經驗、資金、流量入口的階段,往往做不了多久就以失敗告終。曾有媒體報道記者接觸過的百余家眾籌機構,能活下來的不到20%。
如果不說失敗率,光談論眾籌企業的話,國內的眾籌市場正持續擴張。據了解,2014年產品眾籌平臺和股權眾籌平臺的成交額超過之前歷年總和的5倍,近20億元;2016年9月份的成交額高達22億元。
就現階段而言,眾籌市場還未成熟,相關章程規則等尚未完善。2016年,不會是眾籌市場最完美的一年。
7.???風口來了,它的名字叫:供應鏈金融
2016年,有多家研究機構發表報告預測,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0 萬億元,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始于2016年,業界公認供應鏈金融是下一個風口。
不過目前有能力深耕供應鏈金融領域的還是屬于巨頭(包括互聯網巨頭),大多在物流、零售電商行業,主要原因即巨頭擁有龐大流量和大數據支撐。阿里、京東和蘇寧算是在供應鏈領域布局較早且做的不錯的企業,比如阿里旗下有“誠信通”、“阿里小貸”、“網商銀行”等;京東有“京保貝”、“企業金庫”等;蘇寧有“蘇寧小貸”、“商業保理”等。
除此之外,傳統巨頭也在轉型互聯網金融,其中海爾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占據60%以上,五糧液、蒙牛、夢潔家紡等也紛紛展開在供應鏈金融上的布局。其次,在P2P領域,網信理財、銀湖網、積木盒子也在供應鏈金融里玩的風生水起。
由此可看,目前供應鏈金融還是屬于巨頭的天下,也還未滋生泡沫。不過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相信初創供應鏈金融企業更會深耕細分市場,推出有針對性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8.???互金如果再有藍海,那一定是細分市場里的開拓
從上文即可以看出,2016年互聯網金融領域各大公司發展的一大共同點,即專攻細分市場。在互聯網時代,眼看巨頭分食大市場大領域里的蛋糕,再隨著互金監管程度愈趨嚴格,若想在互金領域生存和發展,細分市場想必是初創公司的著重點。
除去在互聯網保險、區塊鏈、眾籌之外,房產、在線理財、汽車金融領域也是初創企業專攻的領域。
根據《2015中國汽車金融白皮書》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汽車消費金融滲透率約為20%,預計2020年,中國汽車金融的滲透率將達到50%,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互聯網理財市場交易規模為65662.3億元,預計2020年互聯網理財市場交易規模有望以18%左右的五年復合增速增長至15萬億元。
而關于房產金融,有數據顯示每年該領域至少有2萬億元的市場空間。
以下投資界整理了2016年互金細分市場里的融資企業(不完全統計)。

9.???消費金融還是藍海?無論如何,它已經在路上跑起來了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居民部門消費信貸余額18.96萬億元,占金融機構總貸款規模的18.8%。根據波士頓咨詢預測,2017年中國消費信貸余額將增長至30-40萬億元。
目前消費金融市場上匯聚4大類型公司:銀行(信用卡業務)、互聯網公司(例:BATJ)、消費金融企業、傳統企業(例:蘇寧國美)。以下來看看,這些公司的資本布局。
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可算是大頭,可以說80%的上班族都擁有一張或多張信用卡。以光大銀行為例,數據顯示,2015年光大銀行信用卡新增交易額突破1萬億元,今年發卡量將超過3000萬張。
像BATJ這類互聯網巨頭在消費金融的布局大家應該早就有所了解。除了阿里的“花唄”“天貓分期”等、京東的“京東白條”等、騰訊的“微粒貸”等、百度的“百度有錢”等,農村金融也是他們悄悄布局的市場。
蘇寧旗下有蘇寧金融,2016年10月,其完成3億元的戰略投資,資本方有蘇寧云商、南京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個人金融集團、先聲再康。國美除去自身推出了消費金融產品(例:美易理財等),還成立了許多金融類企業。
10.?支付牌照坐地起價,先到先得噢!
金融市場和它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一直都是香餑餑。據有機構預測,2016年,我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有望突破10萬億元;到2018年,有望達到18萬億元。據了解,我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年均增長將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
擁有一張支付牌照可謂是大多巨頭的“小目標”之一。據了解,2016年已有十余家企業通過全資收購或入股的方式獲得支付牌照,交易價格均在數億元以上,累積交易金額近百億元。恒大、美的、萬達、新美大都已經通過收購方式曲線獲得支付牌照。有了傳統巨頭的參戰,支付寶、京東金融、微信支付等互聯網巨頭旗下支付業務或面臨新的挑戰。
有一點也值得一提。自2015年8月始,央行就持續縮緊去支付牌照的發放;也正是由于支付牌照的稀缺,如今支付牌照的價格上漲速度堪比之前A股殼公司的價格增長速度。據了解,如今一張支付牌照叫價在2億-6億人民幣之間,增長了8倍。
以下投資界整理了今年以來獲得支付牌照的公司。

結語
? ? ? ?綜上來看,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這個大市場其實還是處于欣欣向榮的初期發展階段,各大巨頭企業也正著手布局互金的各個細分市場,同樣初創公司也還在試水、試錯的階段。要想真正拿下互聯網金融這一塊數十萬億大蛋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起碼要先把技術和風控發展好。未來,著監管在互金領域的愈加規范化,爆發期指日可待。
(來源:新金融 喜樂)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屬于原作者,不代表清科私募通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
2023-11-1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 《衢州,打造長三角創投新勢力“第一城》的文章
2022-06-20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北京市朝陽區企業融資路演系列活動—數字經濟專場的活動
2022-03-0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引鳳筑巢·融金朝陽——北京市朝陽區企業融資路演系列活動 專精特新專場的活動
2022-03-0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百家基金進航城-數字經濟專場的活動
2022-02-23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 《清科創業旗下PEDATA MAX全新升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