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說到大學生回鄉搞農業,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很不贊同,也很不理解。就目前中國農業的現在來看,農業,卻成了炙手可熱的經濟藍海。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提出,以及消費者對健康、綠色產品需求的日益增長,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市場的“新寵兒”。

今年51歲的涂秩平,1990年畢業于同濟醫科大學,現任湖南瑞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2009年的涂秩平回鄉創業,成立湖南瑞丹科技有限公司,帶領農戶發展油茶、高山有機茶、連云港黑雞、稻田養魚等四個產業方向。

從2009年起,涂軼平已投入800多萬元,租山2200畝,帶動仁義村156戶580人發展“德字一號”高產油茶。村民不僅每年可得到林地租金(每畝每年19元),還可以到油茶基地務工,獲得150-200元/天的報酬。仁義村村民鄧子卿家里流轉20畝林地,他在油茶基地工作,每月可獲得2000多元工資。鄧子卿說:“我家里6口人,以前就靠種田養家,現在農閑之余我就去基地上班,算下來年收入是以前的3倍。”
今年2月,涂軼平投入30多萬資助仁義村12名精準扶貧對象成立青陽峰農業合作社,流轉農戶田土160畝,發展稻田養魚。看著長勢良好的水稻和不時浮出水面的小魚,李和來心里充滿期待,“3公分的魚苗放進去不過20多天就已經長到30公分長了。”李和來一邊比劃一邊說, 一般經過7、8個月,一畝地產500斤魚不成問題。一年下來,平均每畝地可以增收1000元,160畝的稻田養魚年收入至少達160萬。

同樣受益于生態農業的還有今年40歲的莫再讓,從放羊到種中草藥到打工,辛辛苦苦的輾轉也沒有走出一條致富路,直到有一次朋友請他去吃燒烤,一道栗果豬三線肉讓他回味無窮。老板告訴他,這種豬產自龍陵縣的勐蚌,放養不喂飼料,吃的是栗樹果和山茅野菜,肉質特細嫩,市場價比雜交豬高30%左右。莫再讓看到了商機,決定回鄉也用生態放養的形式來養殖栗果豬。
2012年以來,莫再讓養殖的栗果豬存欄100多頭,每年出欄70多頭(含仔豬),實現銷售收入20多萬元。他還通過電商平臺,采取線上與省內外商家聯手營銷,線下與養殖戶“抱團”取暖的方式,把栗果豬銷售到省內外市場,全村每年出欄2000多頭,實現產值600多萬元。為了讓更多鄉親養豬致富,莫再讓牽頭成立了勐蚌栗果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戶36戶,帶動300余戶村民養殖栗果豬,拓寬了增收路子。
回鄉創業,不是沒出息,而是有志向。搞生態農業也不是瞎折騰,而是有市場。十億萬農業市場的藍海,又有誰可以把握得住呢?
2022-06-08 真農網發布了 《“丹東草莓”竟然來自江蘇?》的文章
2022-05-26 真農網發布了 《花未全開月未圓,奧迪小滿事件的盡頭是蔡襄?》的文章
2022-04-21 真農網發布了 《一起去嗦螺螄粉嗎?地標品牌“柳州螺螄粉”如何“臭”名遠揚》的文章
2022-04-11 真農網發布了 《真農網全鏈路數字技術賦能品牌農業發展》的文章
2022-03-25 真農網發布了 《農產品溯源的真正價值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