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還是一件夢醒了才能做得事吧。”小智用一副完全與年紀不符的口氣,對我說出這句話。
作為一個在創業熱潮來臨之前就休學創業的創業者,他面對火熱的創業大潮顯得很淡然。聊起當年的創業歷程,他更多的只是反思和復盤。
他是在2012年開始創業的,地點選在了在西藏。按他的說法,當時的創業,沒有這么高大上,選擇也很簡單,不以融資起步,也不必每件事都+互聯網。沒有注冊公司,以個體的形式做起,沒有華麗的團隊,只有一個草臺班子,也沒有一個吞天吐地的項目,只有簡單且實用的技術,和直截了當的銷售。
他剛到拉薩的時候,曾在一個數碼公司做市場。由于經常下牧區,他發現了牧區供電難的痛點。臨時住所,牧民只能選擇柴油發電,甚至是原始照明。于是他想到了光伏發電。
很快的,他找到了兩個合伙人,也拿出了自己的產品——一種極簡的光伏發電系統,用最小的成本解決牧民遷徙期間的供電問題。然而這個在當時看起來前景不錯的項目,最后卻失敗了。
他覺得問題首先出在了自己身上。在項目籌備完成并且步入正軌之后,小智將銷售的工作交給了其中一位伙伴。雖然這位伙伴的銷售能力原本是不成問題,但由于剛到西藏,交流存在障礙,就算配合西藏本地的銷售人員,也無法很好的抓住與藏族牧民交流的邏輯。于是在他完全把銷售交給這位合伙人的時候,銷售逐漸的遇到了阻力,開始停滯不前。
接下來則是團隊內部出現了分歧。另一位合伙人認為應該把目標群體擴大到非牧區住戶。增加銷售投入,向非牧區用戶推廣。小智回憶說:“我當時很不同意這一看法,因為我覺得應該把有用的東西賣給最需要他們的人。現在看來,倒顯得我情懷太重,不夠尊重商業。不過,我依然堅持針對用戶痛點,只是也許該換個方式。”
通過這次創業失敗自身的教訓結合他后來在創業圈子里看到的現象,小智總結了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思達派小編整理如下:
“決定都想當然的排腦袋”,大學生創業往往存在一個通病,自以為有創意有想法,不加以論證就想當然的下論斷,這一點很容易在方向上就出現錯誤。往往會出現,以自己的好惡來決定項目的走向,以自己的需求“代表”用戶的需求。這樣一來,導致很多后續的工作很可能只是在為一個偽命題而服務。
在未經社會和市場的鍛煉,創業的大學生們或多或少的,都有這個問題。對于市場不夠尊重,以自己的判斷為中心,不愿將每一步的論證都落到實處。對契約精神不夠尊重,總覺得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愿意將約定的細節都落到實處。對團隊不夠尊重,只重視“哥們義氣”,卻缺乏商業倫理的約束,理所應當的逃避約束和追責。
“三個和尚沒水吃”這一現象很容易出現在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之中。許多時候,腦袋一熱就拉起團隊干,缺少明確的責任分工,而團隊成員又相互推諉。甚至有時候在責任明確的情況下,執行拖沓,導致其他人負責的環節受到影響。出了問題,不愿意反思,嘴上認錯而逃避問責。長此以往,只會導致團隊效率低下,人心渙散,甚至散貨。
這也是大學生創業最普遍的一個問題。畢業之后摩拳擦掌,雄心勃勃,都認為自己掌握了撬動地球的杠桿。然而創業卻是一條漫長而又充滿著艱辛與汗水的路程。在這段歷程中,隨時都會遇到挫折,障礙,也許憑著年輕人的沖勁能維持一段時間,但是激情退去之后能維持自己前行的,便只有恒心和毅力。
創業是與一個又一個強者的對局,每一次面對的對手,都比自己強大,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強大。在不斷的打磨和歷練當中變強,才能使得自己擁有成功的希望。止步不前,面對的就只有失敗。
“創業,是一件夢醒了才可以做的事吧。”奉勸各位,準備好了,再起航!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一盅天,聯系請戳ganhuo@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