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音/鈦媒體編輯】根據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提供的數據,2013年我國醫療健康產業規模接近2萬億元,預計到2017年左右,總體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醫療健康產業正吸引越來越多目光。
鈦媒體微信公開課“鈦坦白”醫療健康專場(回顧)持續三天的分享剛剛結束,5月19日,新京報“尋找中國創客”五月論壇同樣圍繞“健康創業的為與不為”進行了探討。
在本次論壇上,熊曉鴿做了主題演講。他說,未來互聯網醫療機會存在于基因技術發展帶來的醫學技術革命、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可穿戴設備技術的進一步開發,以及慢性病檢測、管理平臺及服務,專業科別的專業服務,等等。而在這所有機會中,他最看好基因技術發展。他認為,在過去的幾年中,顛覆性的技術幾乎沒有,但是在不遠的未來,基因技術帶來的醫學技術革命會出現。
在回答鈦媒體編輯“投資醫療跟投資其他領域相比,回報率如何”的問題時,熊曉鴿說:
在技術方面有顛覆性的突破,這種投資絕對可能帶來巨大的利益,但也有巨大的風險。可能出現花了很多年時間,藥做不出來,不能商業化的問題。尤其在中國,現在比較難。在美國也很難,因為一個藥的出現,要做動物實驗,要做人的實驗,還有FDA的批準,要很長時間。
從投資者來講,要有長期的投資,投個十年、十幾年,不行就不行,無所謂。但是賺錢比較快的話,還是做設備、器件。做服務能賺錢,但是不能賺大錢,如果賺大錢,就是賺黑心錢。你不能期待搞醫療服務的去發橫財,如果這個企業發橫財,那一定有問題。
過去大家對IDG在互聯網方面的投資比較熟悉,對我們在醫療方面的投資不熟悉。其實,可能這里關注醫療最早的就是我,為什么呢?因為我爺爺就是一名中醫,我奶奶家也是醫生世家。我從小就受他們熏陶。
另外,我做投資了以后,才發現醫療行業在國內、在美國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行業。我們在1997年的時候跟美國一個出版集團赫斯特合資,一起引進了消費類的雜志,但是赫斯特有一個很重要的業務,就是醫療數據方面的管理服務。從他們那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才知道在美國醫療行業里有很多機會,尤其是在2B方面。可是目前在中國,我們提供的2B服務比較少,2C的比較多,大多是對個人的。
大家都在談一句話,羊毛出在豬身上。其實我們的羊毛大部分還是出在羊身上,羊是誰呢?就是病人。病人出了錢,尤其病得很厲害的時候,剛才別人還在問我,當喬布斯發現他得了癌的時候,他花很多錢去研究這個東西,到那個時候就晚了。他有再多的錢,也晚了。
剛才談到掛號要排那么長時間的隊。我們掛號是干嗎呢?無非就是要找到你覺得很權威的醫生、專家,要買到他的那一段時間。因為醫生這個活兒是個很傳統的活兒,醫生跟我們每個人是一樣的,一天只有24小時,他用在上班的時間只有那么多,就是看病的時間。可是真正好的大夫、很厲害的大夫他的時間是定額的,不可能再增加的。所以供求關系不平衡就造成了出現黃牛等等,即使花了很多錢還不能買到他的時間,這是不是悲劇呢?
另外,我還看到我們中國出現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培養一個醫學生要比一般的本科生多讀很長時間,結果大部分醫學生出來之后不做大夫,去干什么呢?去賣藥、賣設備了,跟看病沒有關系。學醫給他帶來的是什么呢?推銷產品。推銷產品為什么要大夫呢?因為他讀過醫學院,當然知識還是很重要的,但最主要是帶來了所謂的信任。因為你讀過醫學院,病人一聽,就肅然起敬。
作為投資者來講,重要的是發現痛點,找出解決方案。可是在整個健康產業鏈里,有很多的痛點需要我們去解決,而解決方案的提出,還有創業者提出的方案怎樣普及下去,這正好就是我們投資的機會。
從我國醫療衛生費用占GDP比重看,我國醫療市場非常巨大。同時,我們中國人口最多,老齡化也在加劇。按聯合國最新的年齡的分層,65歲以前都叫青年,65歲到80歲叫中年,80歲以后才叫老年。這說明什么呢?因為醫療設備、藥品和服務的進步,人類在上一個一百年,已經把我們的平均壽命增加了20年。最新的預測,在21世紀有可能再提高20年。所以說老齡化人口按這個來說,還會越來越多。
從投資的角度來講,這個市場會更大,因為越老病就越多,就越需要在這方面投入。對有錢人來講,越老錢才更多,更想長壽,這時候更舍得花錢。這倒是個好事情。
中國現在在醫療方面的投資非常多,跟手機有關的提供種種信息、大夫上門等等服務的非常多,因為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發展,比爾蓋茨說,信息都在你手指之下,你要找什么大夫都很容易,但是能不能找到真正好的大夫,而不是被人家誤導,這都是我們投資的機會。
另外,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智能手機的用戶,也在繼續國際化,比如我們的華為、小米都在走向全世界,中國游客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游客市場,到各個地方都有可能生病,所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我們的想象和服務確確實實是插上了翅膀,可以飛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去。
未來,我認為基因技術發展帶來的醫學技術革命、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可穿戴設備技術的進一步開發,以及慢性病檢測、管理平臺及服務,專業科別的專業服務,等等都有投資和創業的機會,只是說你能不能找到痛點,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來。我過去一直在說,在我們這個時代,要把痛點變成爽點,大家花了錢,得到應有的服務,把問題解決變成爽點,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投資和創業機會中,我為什么把基因技術發展帶來的醫學技術革命放在第一位?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所采用的技術,在過去的幾年中,顛覆性的幾乎沒有,沒有說哪一種技術解決了癌癥。但是我們在檢測的手段上進步得很快。藥品方面,傳統的化學藥品、生物藥品沒有特別大的改變,沒有顛覆性的改變。醫院手段更新了一點,無非是說過去是黑白的,現在可以看彩色的,過去清晰度不夠,現在更清晰。做一些手術沒有那么痛苦,東西更小了,看得更細了。比如過去做直腸鏡的檢查,痛得要死,現在有很多方便的手法了。
我認為在比較近的未來,能夠出現基因技術帶來的醫學技術革命。比如是不是能夠用前段時間炒得很熱的,用豬的腎來代替人的腎,因為腎移植很麻煩,還有異體排斥等等,還有換肝等等,可能會有突破。在這方面我認為是比較重要的能夠帶來突破的。但是也有一定的風險,比如時間的把握。我們也投了幾個公司在專門攻克癌癥,已經投了很多年,這些專家都很了不起,但是還在埋頭苦干。我說既然投了這個,就別亂吱聲,別到外面亂忽悠,就是科研人員認真做。
另外AI、可穿戴設備等等也存在投資和創業機會。其他的幾個,美容也好,口腔也好,應該都算是服務,使得大家更開心、更漂亮,不是顛覆性的突破的機會。
創客們要做選擇,你覺得你的長項在哪。當然有的投資風險大,時間也長,但是如果你成功了以后,回報可能會嚇死人。所以做創客,一定要對你的能力和知識背景進行評估。
還有一點,我認為我們現在國內“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當然很好,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多東西都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很了不起,但是有毛病的一點是,它沒有技術門檻,比較容易被人復制,這樣也不太敢投。如果只是錢多就能夠復制的話,那錢多的人有的是,銀行的錢最多。當然上市公司的錢比我們還多。復制起來,咱們做投資就沒有那么大的優勢了。所以這一點也需要大家注意。
九安,在天津,目前是全世界第二大血壓測量技術方面的提供商,我們最早介紹它進入美國沃爾瑪市場,跟apple一起,采用他們的ihealth,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康輝在常州,是做人造骨關節的,在美國上市,后來被并購,也取得了很大的回報;愛微白是做牙齒美容的,它的技術是比利時的技術,非常好,就是國內的很便宜的汽車的價錢。
考慮到長期的投入,IDG董事長兩年前過世了,他原來在麻省理工讀生物技術,后來又做計算機技術等等,他捐了3.5億美元給麻省理工學院,搞了一個腦科學研究院,2004年的時候因為一個研究員的研究成果得了諾貝爾獎,是他這一輩子最得意、最成功的事情,這個不賺錢,完全是非盈利的事情。他跟我說,當時想引到亞洲,日本好幾個大學拼命在爭,我說到中國去做最好,因為中國得腦疾病的人是非常多的,我們所知道的很多的病其實來自于大腦。
我們在清華、北大、北師大各搞了一個腦科學研究院。清華成立一百年的時候,麥先生夫婦當場決定給清華捐建一個研究院,現在已經運作了快四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北師大那個是教育兒童的認知,現在認知科學很重要,有的孩子電腦玩多了以后,以后不太會跟人打交道,有一位研究院的朋友說我孩子得了孤獨癥,打開電腦非常高興,離開電腦就像傻子似的,可能會出現IQ很高,EQ很低,以后他不會跟人打交道,我都擔心他以后找對象怎么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
這都是完全公益的,我們每年大概都要捐100萬以上,準備第一期做十年。有一些我們還不知道的疾病,需要長期做投資。但是不能用商業的風險投資來做,必須是公益的錢來做。能開發出一些很好的、我們不知道的技術,來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甚至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