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個行業的金融創新,一定是建立于健康資產的前提——任何不良資產的證券化,最終都將掏空這個行業。
將票房作為資產證券化,或許可以看作是一種電影產業的金融創新,但給資產注水、用吹出的泡沫掩蓋資產的中空,與賭桌上出千、作弊無異。
《葉問3》的發行公司大銀幕(北京)發行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銀幕)系上海快鹿旗下公司,快鹿旗下多支P2P、基金公司在影片發行前通過P2P、眾籌平臺等渠道從普通用戶的口袋里掏出了大把的鈔票,包括趣逗理財、當天投資、菜苗網絡(均為上海快鹿實際控制公司)等,僅在蘇寧眾籌平臺上就超過4000萬,年華收益為8%;上海快鹿還實際控制了兩家上市公司,A股的神開股份和港股的十方控股,這兩家上市公司在《葉問3》上映前先后以保底發行的名義對外公告投入了總計1.6億的資金,保底目標為10億。(詳細情況娛樂資本論有報道,請戳此鏈接)
上海快鹿此前已通過不同的公司、平臺或是產品從用戶和投資者那里募集資金,不管是民間借貸的P2P、眾籌,還是二級市場里的上市公司,上海快鹿或是大銀幕的目標毫無疑問就是10億票房,如果達不到,這一擊鼓傳花的游戲就會戛然而止——當然,暫時還不會,因為《葉問3》之后,還有更重要的《大轟炸》。
于是,今天,3月5日,周六,《葉問3》就上演了一出可能是中國影史空前的發行表演,筆者和所有電影行業同仁一起有幸見證了這一或將載入史冊的一天。
3月5日下午近五點,票價111元的美嘉歡樂影城三里屯店,《葉問3》的多個場次出票情況如下:

仍是3月5日下午近五點,美嘉歡樂影城三里屯店明天(3月6日)《葉問3》的多個場次出票情況如下:

常識告訴我們,第一排是最不適宜觀看電影的位置,但竟能幾乎齊刷刷地均被買走,還是在一家票價超過100元的影城,在明明中間更適宜觀賞的座位可選的情況下,如此反常地購買大量并不適宜觀賞的座位,“觀眾”今天想來是在學雷鋒紀念日的感召下做好人好事吧。
2016年2月21日,十方控股發布公告,委任著名制作人吳思遠為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吳思遠同時為UME影院投資管理集團董事長。
有趣的是,3月5日下午近五點,北京UME安貞店、北京UME雙井店明天(3月6日)的部分《葉問3》放映場次,已售出座位的“隊形”竟然驚人的相似——


更為不可思議的是,北京UME雙井店、華星店,后天(3月7日)的部分《葉問3》場次竟然已經滿場了,那可是工作日周一啊!!!

北京耀萊影城西紅門店今晚(3月5日)同樣臨時加開多個場次,學雷鋒日的“雷鋒們”真是相當敬業——

以上影院只是筆者匆匆見證的部分“奇跡”,全國各地的影院經理都在今天見證了《葉問3》制造的盛景——群眾的眼睛,當然是雪亮的,微信公眾號“電影票房”憤然表態:請不要再造假了!

《葉問3》已過3億票房,相信為達成10億票房,雷鋒們還會持續出沒在各大影院,UME的影城們怕是會繼續首當其沖。被注了水的票房,其作為資產被證券化,當然是泡沫資產,當然是空心化的資產。即便那些P2P投資者、眾籌投資者等來了8%或9%的年化收益,即便那些二級市場投資者看到了漲停板、看到了25%的上漲,擊鼓傳花的游戲,你們真的玩得起嗎?
中國電影可絕經不起這樣的把戲啊!金融的創新不代表可以被資本玩弄于股掌,電影也絕不應該是龐氏騙局的載體,電影人也絕不應該成為魚肉散戶、老百姓的中介。
對于依賴于內容創新的電影產業而言,被以買票房為實質的所謂金融創新驅動,內容的創新將失去動力。而資本也會很快踏著電影產業的干尸,走向另一個產業去繼續吸血。
誰能讓這場瘋狂的游戲停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