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陳峰又一次離職了,這一次是從網易總編輯的位置上。
陳峰的一夜成名是因為《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十二年前的這篇文章成為后來廢除收容法規的導火索。

和大多數媒體人一樣,在南都、新京報等傳統媒體輾轉幾年后,陳峰也加入到互聯網媒體的陣營中。他先后待過和訊、酷6、PPTV,并于2012年 8月加入網易。直到這次離開網易,陳峰已是副總裁級別的職業經理人。不過這一次,他沒有再加入另一家公司,而是選擇了自己創業。
“內部創新真的很難,現在對大公司內部創新是不抱希望了。在大公司里不光是老板的問題,所有的部門都有自己的利益?!?陳峰表示,之前在網易內部孵化創新的時候,自己的想法都被丁磊一一打了回來。要實現自己的想法,還是要創業。
陳峰這次的創業項目叫做蓋范GetFun,是一款面向90后的興趣社交媒體APP。主要玩法是基于算法向用戶推薦個性化的內容,同時幫助有相同興趣的用戶建立聯系、產生互動。雖然在推薦機制上有些像今日頭條,但其中的內容并非傳統新聞機構提供的要聞,而是由用戶或者編輯生產的有趣內容。
有流量無用戶的門戶困境
在媒體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陳峰,認識到傳統門戶最大的問題在于有流量無用戶,所有的評論都基于文章,一旦文章消失,評論互動都會失去根基。他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做UGC,這樣每一條評論除了和內容相關聯,還能夠和生產內容的人產生聯系。
至于選擇90后這個群體,一方面是因為陳峰看到了年輕群體對內容的需求,年輕人關注的和傳統媒體提供的內容有太大差別了。這部分人群處于對世界探索的狀態,他們不想讓別人告訴他們什么是重要的,他們對要聞有自己的定義。“比如王思聰接受外媒采訪這件事,他們關注的不是王思聰說了什么,而是沙發上的娃娃以及王思聰的鞋。”
另一方面,市場上幾乎沒有專門致力于為90后提供優質內容的產品。微信、貼吧、微博面向的是更廣泛的人群,且內容較雜、較分散;而另一部分較受年輕人歡迎的是娛樂、二次元等領域的垂直社區及媒體,可這些產品覆蓋的畢竟是小眾群體,并且存在內容過窄的問題。“在貼吧、微博這類巨無霸產品和二次元社區等重度垂直產品之間似乎還有一個很大的市場空間?!?/p>
從內容切入,重點發展媒體屬性
其實做蓋范這款產品,還是從內容切入的。至少在目前來看,這款產品還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社交功能。陳峰也表示現階段會重點發展產品的媒體屬性。
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媒體產品主要有兩種機制:一是“PGC+算法推薦”,如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但由于內容生產主體是媒體而不是個人,在向社區轉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問題;一是“UGC+關系鏈推薦”,如新浪微博、讀讀日報,但這會導致中心化問題的出現,即最終的話語權落在少數大V手中。
正是基于對這些產品優劣勢的分析考量,蓋范最終選擇了“UGC+ 算法推薦” 的機制。根據用戶的興趣為他們提供個性化定制的信息流。但要真正實現內容消費效率的提高,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是內容質量。這是所有做UGC的產品都繞不過的問題,用戶能不能生產出足夠好的內容直接決定著產品的體驗和調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蓋范采取了下面兩項措施。一是編輯把關,只有優質內容才能被選入算法推薦的內容庫,其他內容只能在用戶的個人主頁上看到;二是以PGC作為補充,蓋范的編輯團隊會自己生產一部分內容,解決時效性以及UGC內容分散的問題。
不過目前,由于用戶數有限,蓋范上的內容還比較單一,主要以娛樂八卦為主。陳峰也表示,由于上線時間較緊,內容生產團隊暫時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初期只能先覆蓋到一些比較大的需求。等到用戶基數足夠大后,由于大數概率,各領域的優質內容會逐漸多起來。
其次是算法匹配。個性化推薦向來是難題,用戶行為的分析、信息的匹配、推薦內容的范圍以及權重占比,每一項都不容易。即便是在這一塊已經深耕多年的今日頭條也仍在不斷優化調整已有的算法。
關于這一點,陳峰認為,蓋范的優勢在于它面向的是一個相對垂直的人群,他們的需求相對明確,所以在算法上受到的挑戰相比于今日頭條會小得多。并且個性化算法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了,團隊里的技術負責人在網易也曾有過做個性化推薦的經驗。
但就我這幾天的試用來看,個性化部分的體驗并不是那么好。這可能是因為目前首頁的推薦內容包含了公共熱點領域內容,個性化內容并不是太突出。團隊表示,未來會優化一個版本將公共熱點內容單獨列出來,做成一個類似于微博熱點話題榜的版塊。不過更大的可能是由于數據積累較少,機器學習不夠,導致推薦不精準。
所以,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最終都必須基于海量用戶??僧a品目前還處于一個冷啟動的階段。在用戶數還沒有那么多的情況下,產品初期的運營要怎么做呢?
蓋范的思路是找種子用戶,培養核心用戶。即在各個興趣標簽下去尋找有內容生產能力的人,給他們一些小獎金、小禮品作為物質激勵。另外,對于這批人來說,在一個社區發展的早期進入,意味著成為紅人的高可能性與低成本,蓋范也會優先將他們納入可信任用戶的名單,將他們生產的內容推送至首頁。
至于種子用戶培養起來后,能不能成功吸引到更多用戶,我們暫時還無法預測。畢竟微博上最初的大V 都是名人明星,知乎上的種子用戶也都是具有專業優質內容生產能力的科技圈人士。他們的成功,對蓋范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借鑒意義。
以社交轉化價值
在基于興趣的內容做起來以后,把具有相同興趣的人圈起來,往社交方向發展,是很自然的邏輯。一方面,關系的建立對增強用戶黏性有幫助,并且用戶之間的互動能進一步激發內容生產;另一方面,社群能夠轉化出的商業價值遠高于一個單純做內容的媒體。
但由于蓋范的開發時間非常緊,為了能夠盡快上線砍掉了很多功能。目前,我們只能從 “get幫” 的設置上看到一點社交的影子?!癵et幫” 類似于豆瓣上的興趣小組,將有相同興趣愛好或者相近地理位置的用戶聚集到一起。任何人都可以創建或者加入,加入后可以看到幫里其他成員發布的狀態。
陳峰說,他理想中的社交是基于圈子的輕度社交,互動的方式并不是一對一的私信聊天,而是在同一個興趣圈子里,在他所發的文章、他參與的話題中和他互動。至于重度社交,他并不是很看好,“想象一下,兩個同樣對政治感興趣的男性,一個五毛,一個美分,不打起來就不錯了,怎么聊?”
但做輕度社交其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發現自己加入的四個get幫里的內容生產都不太活躍,狀態數量幾近于零。陌生人之間的破冰總是需要勇氣的,而內容的持續生產也需要激勵。在用戶數少、難以形成正反饋的情況下,僅僅依靠簽到的方式的確難以黏住用戶,這或許是get幫目前沒有發揮出作用的原因。
團隊表示在下一版產品中,會進一步完善個人主頁,在個人主頁上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一個人的興趣愛好,還會增加關注個人以及推薦同好的功能。我猜想,可能是希望通過強化個體的特征,讓用戶由對一條有趣內容產生興趣,轉化到對發布內容的人進行關注,最終牽引到對其所在圈子的關注。在這個鏈條中,發布內容的人是關鍵。通過互相感興趣的人之間的互動來帶動整個圈子的互動,或許是實現輕度社交的一個途徑。
關于商業化,雖然在社區還未成型時談論這個話題還為時過早。不過,陳峰還是提到了未來主要的變現方式應該是廣告。
“創業還是跟以前不一樣”
蓋范已經拿到了1500萬的天使輪融資,由山行資本領投,大和創投和三行資本跟投。
陳峰說,拿到這筆融資,自己見了不到二十家機構?!耙呀浰愫苌倭?,主要是有前網易總編輯的頭銜在,相比于其他創業者,我還好的一點是大家都見?!?/p>
網易的編輯們出來創業大多有比較好的結果,從YY的李學凌、陌陌的唐巖,到猿題庫的李勇、雪球的方三文、春雨的張銳。為什么?
“可能和網易整體的媒體屬性有關吧,相比于其他門戶網站,網易是一家不太強調執行力的公司,這就給了總編輯們靈活自由的空間,大家可以產生很多想法?!?/p>
但另一方面,網易又是一家不愿意對公司內部孵化創新項目投入資源的公司?!岸±习宀粫o你很多錢來做這個事情,所謂的資源就是給你一個小團隊,所以網易所有的產品都是這么苦哈哈的干出來的?!?換個角度看,這也讓網易內部團隊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鍛煉了創業所需的能力。
“投資圈對網易系的整體評價還是說非常有韌性,比較靠譜。唐巖是個例外,但其他創業者都是艱苦創業的過程,就是大家一點點往前推。” 陳峰對36氪說。
在傳媒行業待了這么多年,出來創業做的也是媒體,我很好奇這個帶有 “前總編輯”title的人怎么看媒體的未來。
“一是垂直細分,孵化分裂出新的媒體。以門戶為例,未來的門戶里所有頻道都應該作為獨立的產品出現,門戶就變成一個新聞媒體然后控制很多小的媒體,下面的媒體應該是獨立的,產品、運營、營銷模式應該是不同的,就像一艘航母帶著一堆各種各樣的潛艇。二是在數據庫和社群方面還要做一些努力。做好這一點,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優勢,建立起護城河?!?/p>
“但這個只是我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未來媒體形態會變化很快,也許根本沒有人想到的事情會出現。” 陳峰想了想,又補充。
談到創業的狀態,陳峰表示沒有想象中那么忙。以前更多的是做一些協調各部門的事情,參加各種會議。現在需要認識到各種細節,并且很多事情都需要親力親為?!半m然體力上的壓力會比較大,但是心態上會比以前放松。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主了?!?/p>
蓋范團隊目前有二十七人左右,其中技術十人。陳峰表示按現在的團隊規模和開支,天使融資計劃用到今年年 底。由于 “技術太貴”,每個月光人力成本就得花大幾十萬。
“我的想法是我要省錢,得通過跑得快來省?!?陳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