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概念在抬高電商項目估值
首先,電商項目在洛杉磯其實一直是主流產業,垂直領域電商一直不少。我舉幾個例子,像專注做母嬰類的Honest、專注做鞋包類的ShoeDazzle,以及專做時尚類的BeachMint,現在Honest已估值20億美金,ShoeDazzle也被JustFab收購了。

而說到變量,很明顯我的感覺:開始時這些項目還沒“網紅+電商”概念,更多是好萊塢明星給電商帶來的光環,比如ShoeDazzle,它是Kim Kardashian合伙;然后自“網紅”(完全的草根明星)在美國越來越發展,現在洛杉磯很多電商項目,除了一兩個“明星”撐起全場,更多“網紅”加入到電商范圍;第二“網紅”在抬高這些電商項目估值。
比如,我最近在看的一個有機食品項目Thrive Market,它共有80多個健康領域“博主”,就是說,有80多個網紅在它背后做引流背書,甚至估值上直接寫了大概能影響到的用戶,這樣就大大抬高它估值。再包括Beachmint,它都變成通過社交內容來引流量,和很多“時尚博主”都有合作。
更激進股份結構創新
那這些項目在股份結構上有沒有創新?你剛才問到跨境電商“洋碼頭”去年引進黃曉明老婆Angelababy做“Influence Investment”(當然Angelababy是明星,不是草根出身的“網紅”)。那當電商項目說:我把原來用以買流量的錢,轉到雇“網紅”來引流后,它合作方式有沒有走向股份層面?對,我看到情況就是這樣。
比如Thrive Market,它這個項目具體做法就是:創始團隊拿出其中1%股份,然后來做一個期權池,給到80個影響力人物(網紅)讓他們來做引流。這是現在美國比較普遍一種做法,就是我們不分成,我們來直接做股份收益。這個可能和中國不太一樣,中國更多是“銷售”分成。
簡單歷史回溯
那實際上在最近出現這些新趨勢前,大部分美國“網紅”的生存狀態是很差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之差。

我們用數據來說話,先來看幾個例子。第一個:首個在Youtube上突破100億次觀看的PewDiePie,它過去一年收入數字如下:$10.5 m。這里,YouTube的45%分成是5.775 m,個人所得稅是$4.0425 m。也就是說,PewDiePie一年真正拿到手收入是:$4m。而這,已經是排名第一的Youtube網紅了!
再舉個例子。Olga Kay大概有100萬訂閱量,然后,他每周要做20個短片(想想這個工作量);然后,每1000個廣告點擊收入是7.6美金(2012年,是9.6美金)。
這里我們至少能看到兩個數據:第一廣告點擊收入在下降,它已經從2012年的每次點擊9.6美金,變成2015年的7.6美金;第二每次100萬瀏覽賺$2000。這里,Youtube要拿走45%;然后,它內容每周編輯成本是$500-700。這樣我們算一下,她過去三年,實際上一年收入,也就是1-3萬美金間,非常之少。
而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反映出:第一美國個體網紅,如果是強烈依賴一個變現渠道,那么它基本賺不了什么錢;第二創作內容強度之大,是一個很強的體力活。所以在收益影響下,很多網紅生存周期也不長。所以大家在建立自媒體這檔生意時,會仔細想以下幾個問題:
怎么持續有效創作內容?
怎么和觀眾建立更直接聯系和互動(觀眾就是客戶,需要有CRM系統)?
怎么發展自己擁有自己運營、除在Youtube、Instagram之外的業務?
怎么使自己商業模式不僅僅是基于廣告?
所以這里的邏輯其實是:對于像Youtube、Instagram這些大平臺,他們就是個很大的“內容沃爾瑪超市”。美國人每一塊錢,有8%是花在沃爾瑪,足可見這個平臺有多強悍。但是,一個好的品牌是不會通過沃爾瑪來賺大錢的,就像我做一個巧克力,我不指望它只在沃爾瑪賣,但是因為在沃爾瑪賣,大家知道了我是個巧克力品牌。所以實際上沃爾瑪是一個引流渠道,雖然大家看到上面例子收入被壓榨得很慘烈,但是,沃爾瑪帶給了網紅一個足夠的曝光,那么網紅就利用流量把它變現到別的平臺去。
趨勢性展望
這里,我特別說下Youtube。Youtube原來是因為受到各種內容版權問題限制,導致它上面有個內容源問題,所以為能讓更多有內容創作能力的創作者進駐,他們就推出Youtube Partner,希望能解決優質內容供給。
那到底內容生產者有沒有因為這個東西而活得很好呢?剛才說了,不是。所以,美國網紅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就是衍生出一些MCN(多頻道網絡,比較像中國“網紅經濟”公司)機構,他們崛起其實就是在承擔起這個使命:簽約服務大量網紅,然后幫他們創作發布內容,同時自己也會專門去分析受眾,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里面承擔了“負責接單”這個角色。
比起單個網紅發展,MCN現在在美國正驅動整個行業發展。那在和上千個網紅簽約后,它其實已經具備內容創作基礎,已經有和內容付費者、廣告商的議價籌碼,然后衍生出針對內容的數據分析業務,以及其他一些對內容的技術支持,他們就又開始自己主導成為影視工作室去創作內容,打造IP,所以他們未來空間會非常大。
那說到趨勢,針對單個網紅,大趨勢肯定是利用MCN等公司持續創作內容,然后,盡量把優質內容盡可能貴賣出去,還有就是這些內容怎么產生周邊變現價值。我認為,這里主要有幾種模式。

第一,就是像Michelle Pham這種,她把自己化妝的影響力,變現到自己化妝品品牌上去,她出名后,搞了個叫EM的化妝品品牌,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玩法。
但是我覺得更多玩法是第二種,就是被這些網紅經濟公司和服務公司來做主導。比如Victorious,他是原來Youtube全球總監Chen Bing出來做的一個項目,他幫每個網紅建立起一個個人自己的App,然后讓網紅和自己粉絲能在自己App上有直接互動,然后粉絲都可以在這里面和網紅共同去創造內容并分成。這是第二種做法。
第三種,就是新媒體最喜愛的垂直領域發展。比如說以前我們看到MCN,它出來是Makers、Awesomeness TV這種非常大而全的自媒體經濟公司,而去年到今年,我們看到更多專業垂直領域的MCN都衍生出來。比如Machnima(游戲)、Mitu(拉美市場)等。這些細分化之后,內容付費方定位就更清晰。開始是個抱團取暖,后來就是個全隊作戰。這樣才有能力開發更多衍生品。
這里很有趣的是:就算是MCN這個生意,現在也進入到一個2.0時代。之前它夾在平臺和網紅間,收益利潤率都不超過17%。從投資角度講,一個17%利潤率的生意很難吸引人的。所以2.0時代,它想方設法要把自己利潤率提高。一個方向是,他開始成為一個“制片公司”模式,自己去做內容、短劇、電影等,打造的是一個超級IP;還有一種是走技術型,像ZEFR,它通過視頻分析來配適合廣告商定位需要的內容,然后打包出售。
第四種,就是和電商結合。最近我看到一些項目變現已經更加清晰,像由最大美食類MCN Tastemade衍生出的Facet,它已經利用優質網紅內容來做Video City Guide,而它背后Business Model一定是有美食交易(電商)概念;還有一個我正在看的Citizine TV,它更像是個由網紅驅動的Yelp。
與中國市場差異
如果從“都是從草根成長”以及“粉絲都完全靠個人影響”看,那么中國自媒體或網紅和美國網紅其實是一樣的。但是我們來看看兩者在產業上的差異。
第一:美國“文字類自媒體”規模較小
。這是從比較級來說,即相對中國文字基于微信、微博的自媒體興盛,成熟平臺以及海量創作者,甚至包括初步商業化探索,美國這方面都不如中國。不過,美國的“視頻”自媒體發展更快。
第二:美國平臺一般都會抽成,像Youtube抽成45%,但中國似乎普遍不會
像Youtube這樣同做流量生意的百度百家,你可能會看到廣告抽成,但你不會看到說微信要抽成。
第三:中國網紅發展變現能力其實要比美國強
以前,我們都戲稱“為什么美國網紅這么慘?是因為沒有一家淘寶店”。甚至說我們看到有些網紅和品牌合作,變成現成品營銷的一個渠道,好比我最近在操作一個項目,我們拿到這個MCN平臺上訂閱者數據,正在中國找可匹配相關產品談合作,之后再讓網紅推銷售額,目標是一個季度有1000萬銷售量。
這個模式,中國和美國都有,但它基本上還沒根本性改變走量方式,還是個廣告流量銷售方式,但是如果你說通過與粉絲互動,了解到他們需求,然后反過來去生產一個產品,滿足他們需求,變成一個CRM管理或者說C2B模式,類似你們硅發布在探索的方式,這個在美國,我們還沒看到,我覺得這種CRM管理或者說C2B模式對運營方本身挑戰非常大,也對供應鏈挑戰很大。不過我很同意C2B方向,換個方式說,這兩種方式都是怎么做好影響力的“社群經濟”。
第四,美國人還是對“優質內容”的利用會更深入
因為美國觀眾以前就有對優質內容的付費習慣。換個角度講,網紅要是在自己內容里搞個廣告,粉絲反應會很劇烈。這種反感,可能要比中國大得多。但是美國市場也在一個慢慢接受趨勢,不過基本上總體情況,美國市場網紅和廣告斷奶,然后切入電商,它這個走法會比中國稍慢,但肯定未來也會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