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夜,張志剛的工作短信、郵件沒有停歇過,沒有上下班、沒有周末假日,這一年對他來說幾乎可謂“年終無休”。但張志剛似乎對目前的工作狀態甘之如飴——過去的這一年他成為上海交通大學第一個保留教職離崗創業的副教授,擔任上海零號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從帶領團隊連續3屆捧回被譽為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奧運會”挑戰杯的創新“總教頭”,變身成為助力高校創業團隊的“首席服務員”。
在美國,與斯坦福大學千絲萬縷的血脈關系成就了硅谷,也引發如何利用高校創新基因進行產業化發展的思考。2015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學、閔行區政府和上海地產集團三方合作共建的新業態眾創空間“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正式開業,搭建完整的創業服務平臺和培育成長生態體系,瞄準初創產業,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創業企業。政府+高校+企業能否“1+1+1大于3”?會發生怎樣的“化學效應”?半年來,零號灣入駐創業團隊已達130支,創業者人數超過650人。而2016一開年,8家孵化創投機構,由地方市場監管局、稅務、科委等部門組成的地方行政服務中心也將入駐,服務創業企業。
千萬元注資共建零號灣
2003年,張志剛發現很多本科生有想法,但沒有硬件條件實踐和實現,于是他創建了電子信息技術實踐中心,提供計算機硬件設備、開發工具,讓學生有了實現想法的途徑。大一的同學就可以進實驗室,這個中心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創客空間”,很快激起了學生的創新熱情,鍛煉了創新能力。2011年在學校的支持下,這種模式的開放實驗室擴展到各個學科領域,形成了五十多個科技創新工作室,共同支撐起交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后來,加入上海交大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張志剛又發現,校園里教師的創新能力非常強,許多科研成果都能為社會提供服務,但是傳統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產學研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科創發展的需求,科研成果要轉化為真正的產品和服務困難重重。然而校園外,社會創業的氛圍越來越好,張志剛開始琢磨,社會化發展的機制能否運用到高校的創新中去?
“創新+創業的時機到來了。”上海交大、閔行區政府和上海地產集團三方共建,千萬元注資零號灣,希望能在“環交大”范圍內匯集融合資源讓創新創業的引擎啟動。為了高效率地激發“化學效應”,零號灣的運營必須是市場化的。為此,張志剛自籌200萬元“真金白銀”持股20%,真正進入市場體制。
張志剛目前的正式身份是上海零號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但他的微信名是“零號灣1號服務員”,身份的轉變并沒有令張志剛感到不適應,相反,在他看來,帶學生搞科研的老師和幫助師生將創新成果轉化的“服務員”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兩樣。“我一直想做一個好老師,就像一個‘機器貓’,能夠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他們提供服務,幫助他們成長。”張志剛說。
低門檻扶持初期創業者
對創業團隊來說,最困難的是“0-1”的距離,從零開始光有技術遠遠不夠。零號灣的每日每平方米租金成本約1.8元,比市區商務區優惠太多。不僅如此,入駐項目只要通過市場化評審就有機會享受“零成本”。“不要小看場地、水電,大學生團隊產品做得再好,客戶來接洽發現你連個正規辦公室都沒有,會感覺很不靠譜。”喬哲是“90后連續創業小伙伴”創建的智能硬件團隊火源創業團隊的一員,他們的項目就始于交大的創新實驗室,在零號灣零租金的支持下飛速發展,他們設計的智能手環已經吸引了好幾家企業客戶。
深夜,周圍的樓宇燈光逐漸黯淡直至一片漆黑,只有零號灣依舊燈火通明。剛從微軟離職創業的塔絲貓創始人黃瑩在零號灣的一次分享會上,找到了創業導師并落戶零號灣,她想以“任務眾包”的方式幫助企業“定向營銷”。在創業導師的指導和零號灣的扶持下,黃瑩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項目很快進入快速發展期。因為在零號灣常常熬夜加班到深夜,黃瑩有了“鐵娘子”的稱號,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項目已經估值過億。
專業孵化打造生態循環
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何難?張志剛認為,核心技術遇到有限資源等于形成“水桶效應”,盛水量受制于“短板”自然難發展。目前,入駐團隊中有1/2來自校友,1/3來自學生,還有部分教師也陸續帶著項目來這里試水,項目領域涉及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城市、文化創意、四新經濟等多方面,如何杜絕“短板”?“我們采用了‘引育并舉’的孵化器模式,不僅創建了令好玩苗圃和綜合孵化器,更依托交通大學相關領域學科優勢及校友產業資源,籌建系列專業孵化器,這些專業孵化器將為智慧醫療、先進‘智’造、智能硬件、航空航天、智慧城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旅游和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創業團隊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支持。”張志剛介紹說。
不僅如此,零號灣還為創業團隊提供可自主選擇的發展路徑,促使各團隊根據自身情況實現差異化定位,既關注可以“大樹”型團隊的成長,也注重培育“灌木”型團隊,打造種類豐富、互利共生的創業生態系統。
在年底剛剛完成的一次“零號灣百團大戰”中,100個創業項目進行了路演,投資機構聞訊而來,當場投下了500萬簽下項目。張志剛透露,2016年零號灣將努力攜手8家孵化創投機構和500個項目、2000名創業者在創業路上領跑。
?
(責任編輯:亞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