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器械產業具有發展速度快、潛力大、價值高的特點,但我國醫療器械的高端領域仍存在短板,據悉,我國90%以上的創新藥物、高端診療設備、高附加值醫療耗材等依賴進口。
從醫三十多年的王樂今深刻體會了醫療器械“卡脖子”之痛,2018年成立超目科技,即喊出“只做原創,絕不山寨”的口號。
超目科技是一家專注于眼科醫療器械研發的創新型企業,致力于解決人類眼部疑難疾病,提高眼病患者生存質量。公司研發的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經刺激器,更是攻克了先天性眼球震顫這個難題。
如今在北京市大學生創業板(以下簡稱“大創板”)的支持下,超目科技更能聚焦自身發展優勢,利用集成電路技術平臺實現臨床醫學成果轉化,填補國際醫學空白,探索和解決人類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
01
說到創業,王樂今算是半路出家。
王樂今本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在三十多年的從醫生涯中,王樂今在臨床一線救助過無數的眼科疾病患者,然而有一種疾病曾讓王樂今束手無策,這就是先天性眼球震顫。
先天性眼球震顫被稱為眼科領域的“不治之癥”,由于大腦異常神經放電導致眼球擺動或跳動。這是一種遺傳基因突變,新生兒出生即發病,并伴隨一生。
雖然先天性眼球震顫發病率僅千分之一,但一旦發病,將嚴重影響生活。據悉,全國先天性眼球震顫患者約有130萬人,每年新增患者約2萬人。85%的患者會患有弱視,從此生活在一片模糊不清的世界中,更嚴重者無法正常上學,成年后在工作生活中還飽受歧視。
王樂今作為我國眼科領軍人物,每年接診的先天性眼球震顫患者超過千人,見過太多患者的心酸,這也讓王樂今下定決心打破這個“不治之癥”的魔咒。
然而說易行難。全世界研究眼科震顫技術的醫生、學者寥寥無幾,這方面的研究資料也不夠充分,要想根治這種“眼部癌癥”,過程相當艱難。
從2004年開始,王樂今就與先天性眼球震顫“死磕”。在多次動物實驗中,王樂今發現,動物眼肌受到一定頻率和強度微電流刺激,會產生相應的收縮運動。因此,他創新性提出了將功能性神經電刺激(FES)技術與眼肌結合,制造出能夠消除眼球震顫、提高視力的產品。
此后,王樂今一直堅持試驗,直到2008年左右開始進行專家論證,2012年該項目開始研發設備。2014年,該項目拿到了國家基金委的重大儀器項目。
同年,該項目在臨床患者身上進行了微電極刺激眼肌實驗,實驗結果發現,微電流和異常神經放電相互疊加中和,抑制了異常的神經沖動,效果顯著。通過8例臨床實驗證明,新的療法可以降低50%以上震顫頻率和幅度,提升3倍注視時間將視力由0.3以下提升至0.5以上,這是全球首次真正控制住眼球震顫癥狀,也是醫學上的重大突破。
2018年,超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橫空出世,王樂今帶領公司團隊精心研發,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資金,功夫不負有心人,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經刺激器終于面世了。
其實,超目科技這個名字也頗有深意。王樂今解釋說:“超目科技就是超出視野的科技,希望超目科技可以從解決人類小的疾病出發,去解決人類的大事,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02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然而我國每年有接近4億名患者飽受各類眼科疾病的困擾,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視力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盲和視覺損傷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眼健康已經上升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備受政府和社會關注,行業發展也迎來空前機遇。
據悉,全球眼科器械市場規模預計超過2000億人民幣,其中中國眼科器械市場規模由2013年的95億人民幣增長至超過400億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5%,遠超國際4%的平均水平,也是為整個眼科產業鏈中增速最快的板塊。
超目科技以此為契機,圍繞眼科市場需求布局醫療器械產品,開發了豐富的在研與預研產品管線,致力于眼疾診斷和治療,讓更多患者獲得光明的未來。
目前,超目科技主要研發了三款產品,分別針對先天性眼球震顫、青光眼和近視。其中,核心產品為i-NYS 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經刺激器,這是全球首創且唯一的用于治療先天性眼球震顫的產品。
雖然一些眼部外科手術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震顫,但手術效果非常有限并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而超目科技的這款核心產品通過耳后皮下進行手術植入,電極連接眼肌,采用微電流刺激技術以達到控制患者眼球震顫的效果。和傳統的手術治療相比,超目科技的治療方法不破壞患者的神經肌肉,且治療效果穩定,長期預后效果良好。
超目科技第一代植入式刺激器方案擁有先進的設計概念,非專用芯片的電路板尺寸使產品目前與主流電子耳蝸尺寸類似,植入時需要對患者進行1mm-2mm厚度的顱骨磨骨。
為了能進一步減小手術創口,提升患者手術植入體驗,超目科技提出了集成度更高、尺寸僅為現有產品的1/20的第二代植入式刺激器產品。目前,可直接眼內植入的第二代產品已進入研發階段,未來將有更多患者可以享受先進醫學研發帶來的治療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超目科技還針對近視患者研發了i-MYO 角膜交聯設備。基于膠原交聯技術,該設備將核黃素滴入患者眼部并通過紫外線照射,以機械性加強角膜,無創改變角膜形態,從而改善300度以下的患者視力。
而對于8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i-MYO 角膜交聯設備通過植入材料(異體、自體、人工合成),使其與受體鞏膜融合,改善鞏膜的血管網、脈絡膜和視網膜的狀況,以此加強后部鞏膜,阻止眼球擴張、眼軸延長。
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近視人口高達7億人,幾乎是總人口的半數,這也意味著超目科技i-MYO 角膜交聯設備未來將覆蓋全國數億近視患者,對應千億市場規模。據悉,該產品已經進入樣機研發階段。
此外,超目科技正在研發i-GLA植入式青光眼微引流裝置,通過精準監測和調節眼壓,徹底解決全球7000萬青光眼患者失明困擾。其優勢在于設備小巧,能夠植入眼眶內,且手術操作簡單、成本低,不需要藥物輔助控制,也不會產生生物排異性,長期成功率高,并發癥少,還能夠保存術前視力。這一項目在2015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儀器項目710萬元支持。
不僅如此,超目科技還堅持針對斜視和白內障患者進行產品研發,目前i-STRA斜視診斷和診療一體機已立項進入樣機開發階段,而用于治療白內障的i-LENs可調節人工晶體也已處于早期預研階段。
03
正如芯片一樣,中國的醫療器械行業也面臨著“卡脖子”的問題。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行業引領者都堅持攻堅克難。
超目科技創立之初,王樂今就提出一個原則,“只做原創,絕不山寨”。超目科技經過四年的發展,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科技創新道路,就是從臨床出發,經過與醫生充分溝通和論證,探索出新型的科技解決方案。
對于未來的發展規劃,超目科技制定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組建眼科產品平臺,基于當前產品管線積極拓展市場,形成高端眼科醫療器械市場壁壘,力爭達到億元以上的營收規模;第二步是探索醫用芯片和植入式醫療器械以及腦機接口等領域的應用結合,打造醫用集成電路研發平臺,計劃達到十億量級營收水平,并啟動IPO;到2024年邁出第三步,搭建健康管理云平臺,全面進入生命3.0時代,打通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數據連接,實現全面精準健康管理,從而達到數十億營收水平,支撐千億市值。
出色的創新產品,再加明確的發展規劃和目標,超目科技頻頻獲得資本的關注和青睞,成立之初即獲得水木創投和北大醫療聯合領投的天使輪投資。2021年,超目科技又完成了5220萬人民幣A輪融資。此輪融資由水木創投、北大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倉廩投資、東升科技園瑞昇投資和中匯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資,用于公司夯實研發基礎、拓展產品管線和進行臨床試驗。
今年8月份,超目科技掛牌北股交大創板,在資本化市場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下,政府和社會各界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系列政策優惠。相關數據統計,2016年近八成高校出臺了多項創新創業教育激勵政策和配套文件,超過70%的高校也因此進行了相關教學改革。也是在這一年6月,由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股交共建的北京市大學生創業板正式啟動。
王樂今向創頭條表示:“北股交大創板為我們這類創新型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還向我們提供優質服務,例如提供政府相關政策、人才招聘信息等。”
談及對大創板的期望時,王樂今談到,“希望大創板以后可以提供更多關于融資和企業服務方面的支持,匯總和分享各類創業政策信息,幫助我們解決員工工作居住證等問題。”
關于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大學生創業板
為貫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部署,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提升服務精準性和有效性,激勵和扶持畢業生群體在京創新創業,2016年6月30日,由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共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海淀區人民政府協建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和大學生創業板正式啟動。
大創板依托區域性股權市場功能定位,為畢業未滿5年的畢業生創業企業(含留學歸國人員)提供集人才政策、人才招聘等政策服務,以及孵化培育、融資服務、創業診斷、規范發展和轉板上市等專業化資本市場服務,旨在激勵和扶持畢業生創業群體在京更好創新創業。截至2022年2月末,通過“創業帶動就業、資本支持創新”的服務模式,大創板展示企業數量累計達到213家,注冊資本近15億元,企業累計融資額超32億元,帶動就業人數近5000人。大創板孵化培育基地合作單位12個。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