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農業正經歷從傳統農業、機械化農業向信息化農業、智慧農業的變革,正處于信息化、智慧化的風口。
溫室大棚又是農業里的關鍵組成部分。目前中國溫室大棚面積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的溫室大棚產業卻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近幾年,科技變革的春風終于吹到了農業領域,也產生了一批聚焦于智慧農業的相關企業,小雨農智就是其中一家聚焦于溫室大棚種植的農業物聯網企業。
成長于溫室大棚農村娃,夢想讓天下沒有難種的田
1988年,佟帥出生于河北唐山樂亭縣的一戶農家,姥爺是當地最早種植的溫室大棚的人,在環境熏陶下,打小佟帥就對農業尤其是溫室大棚有著天然的好感和興趣。
在畢業后的6年,佟帥作為一名標準的理工科技術男,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的物聯網硬件工程師,曾先后擔任過松下主任工程師、汽車分時租賃公司合伙人、易微行技術合伙人、鐵甲網硬件總監等。但在工作之余,佟帥還一直花時間做農業市場的調研。
佟帥告訴創頭條:“我是一個會花長時間考慮,但一旦決定去做,就會不遺余力的人,而做農業就是我心底里一直沒被磨滅的火苗,這一次創業我準備了將近10年時間。”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小農經濟”,換言之,土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標準化、集中化管理。而國外溫室大棚盡管發展較早,技術較為先見,但是卻完全不符合中國國情,不能生搬硬套。
但是,隨著農村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到2.97億。智能手機作為農戶和設備之間的一個便捷交互載體,極大地打破了傳統物理意義上對規模化的要求。
通過云端將散農數據收集和處理,并且各個產品能夠獨立上云,針對不同的需求,購買獨立且耦合的產品,極大降低單位成本。
在用戶方面,由于國外的設備安裝操作過于復雜,一般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操作;而在中國,種地的都是農民,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并不適應過于那套繁雜的系統。
佟帥告訴創頭條:“產品不是要基于工程師的想象,而是要從農民角度創新。”連上網,通過手機簡單一點,就能夠控溫度、測土壤、觀天氣、撒肥料...這才是農民真正所需。
正所謂“十年磨一劍”,2017年曉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作為陳奇博士的奇績論壇的第一界學員,順利拿到了天使輪投資。
小雨農智是從溫室大棚場景切入的農業智能生產管理平臺,通過提供分布式模塊化的智能硬件部署,以及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人工智能算法輔助農戶決策,幫助農戶完成農業智能化架構升級,極大地提升農業種植效率和產出量。
如今,在成立僅的5年時間,小雨農智已經成為行業頭部示范企業,年營收達千萬,未來有望成為農業生態自動化整合者和行業龍頭。
總之,農民的痛點,推動了整個中國農業智能化的進程。如今,中國溫室正在逐步邁進3.0時代,由最初的基礎產品服務到數據增值服務,再到高標準化種植托管服務,到訂單農業轉移。
一切從用戶角度出發,智慧化解決農民種植痛點
時過境遷,如今與國外相比,國內的智能溫室大棚技術并不遜色。智能溫室大棚的發展進步是建立在物聯網技術的突破之上的,真正促進了農業生產邁入了智能化、網絡化階段。
國家也尤其重視農業的發展,《“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對“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信息化高質量發展作出系統部署。其中五個重點任務之一是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生產保障能力。明確智慧農業邁上新臺階,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到2025年達到27%。
不同于傳統智慧農業企業以服務于政府示范園區為主,小雨農智核心服務于普通種植戶及個體種植園區,這部分占比高達90%以上。
一開始著眼于普通農民這個群體的戰略定位,使得小雨農智雖然成立時間不長,體量不大,但服務的用戶規模和掌握的用戶數據都屬于業界第一。
彭帥向創頭條表示:“廢棄率極低是我們感到驕傲的事情之一。”而這背后則是先進的技術支撐、高價值的產品、貼心的服務以及靈活的商業模式。
小雨農智以低功耗嵌入式技術、無線通訊技術和智能感知技術為基礎實現了農業設施的信息化和智能硬件,主要包括小型智能氣象站、智能放風機、智能土壤檢測儀、智能卷簾機太陽能集散熱系統等,能夠方便用戶實時獲取作物關鍵生產數據并進行一些農業災害的預防。
其中,智能放風機、智能溫控設備、智能卷簾機的使用頻率高,三個品類的銷量占到總銷量的80%以上。平均可為每戶大棚種植戶至少可以節省30%的人工,并且可以提升至少20%的年收益。
產品過硬,服務也足夠接地氣。公司通過大數據處理和人工智能算法建立農作物種植模型,系統可以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棚型、不同環境,甚至不同的種植階段,來匹配不同的參數,降低智慧農業的操作難度。
相比較動輒上萬的溫室大棚設備,通過設備創新,將大棚設備成本降到最低3000元左右,而且每一個產品都是模塊化設計,獨立上云,從而減少單位成本浪費。
總之,既在設計方面考慮到用戶的使用難度還在性價比方面考慮到用戶的接受度。
不僅如此,面對規模更大的種植園區,小雨農智的服務就會拓展到更加園區管理層。包括:人員管理、農事管理、資源管理以及作物種植模型數字化等管理痛點,提升園區生產效益。
如今,小雨農智已經在河北唐山園區(桃李)、山東即墨區(梧桐)、云南建水葡萄園區(葡萄)、陜西淮南園區(冬棗)、北京大興園區、山西河津園區等地建立了穩定的長期合作。
并與頂尖行業巨頭和各大科研院校建立密切合作,不斷豐富數據模型,提升工作效率,完善整個種植閉環生態。包括:如拜耳、海爾、海康威士等企業,北京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等高校。
科技賦能新農人,新農村大有可為
現如今,8個精英技術男組建的團隊已經擴展到30余人,其中研發人員占比一半以上。早年團隊在一線科技互聯網公司的經驗,也都嫁接到農業物聯網之上,并開出了新的果實。
今年8月,小雨農智宣布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由順為資本獨家投資。資金主要用于產品研發迭代升級以及市場推廣拓展。
不久前,小雨農智剛剛成功登陸北京市大學生創業板,對此佟帥表示:“這讓小雨農智的底氣更足了,對于我們這類初創企業,品牌的信譽很關鍵,北股交可以提供足夠強的背書。”
“民以食為天”,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尤為重視。而“借助北股交這類平臺,我們能更好地了解政策動向并做出進一步合理的市場決策。”佟帥補充道。
談到未來三年的規劃,小雨農智希望專注于產品和服務,重心還放在解決更多的大棚種植難題。此外,要加強線上銷售的一個比例,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直播帶貨,擴寬銷售渠道的同時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據資料顯示,預計到2025年,溫室種植面積可達200萬公頃以上,中國溫室大棚智能IoT設備市場空間可達到4000億元。
面對千億藍海市場,小雨農智雖然不是最早的入局者,但是憑借差異化市場定位,直擊千萬個體大棚種植戶核心痛點,以極高的性價比迅速打開市場。
從前靠天吃飯,現在知天而作,未來一屏務農。智慧農業極大地解放了農民的雙手,改變傳統生產經營方式,提升整體種植效率。
佟帥向創頭條表示:“創業初期,雖然大錯沒有,但還是犯了不少小錯。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7年剛成立不久,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發出第一款覆蓋場景極其全面的產品,但是最終拿到市場上才發現內容過于繁雜,根本不符合用戶習慣,最后草草收場。”
這次教訓,讓佟帥明確今后自家的產品要向“像消費品一樣觸達用戶,像工業品一樣可靠”。而小雨農智未來希望能夠先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大棚,再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最后成為讓農民最信賴的企業。
當佟帥談到對于這個賽道的期盼時,他表示:“農業物聯網需要更多新鮮的血液加入,無論是加入我們這類型企業還是成為回鄉創業的新農人,未來的搞農業也會越來越洋氣,收益也會足夠高”。
智慧農業聆聽時代的號角和搭乘技術的快車,將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智能溫室大棚作為其中關鍵一環,也蘊藏著無限機會。
關于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大學生創業板
為貫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部署,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提升服務精準性和有效性,激勵和扶持畢業生群體在京創新創業,2016年6月30日,由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共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海淀區人民政府協建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和大學生創業板正式啟動。
大創板依托區域性股權市場功能定位,為畢業未滿5年的畢業生創業企業(含留學歸國人員)提供集人才政策、人才招聘等政策服務,以及孵化培育、融資服務、創業診斷、規范發展和轉板上市等專業化資本市場服務,旨在激勵和扶持畢業生創業群體在京更好創新創業。截至2022年2月末,通過“創業帶動就業、資本支持創新”的服務模式,大創板展示企業數量累計達到213家,注冊資本近15億元,企業累計融資額超32億元,帶動就業人數近5000人。大創板孵化培育基地合作單位12個。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