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 Moving希望未來汽車和機器人的系統會被模糊掉,讓機器人開發者生態在汽車上無縫銜接。
建筑師出身的喻川對智能汽車有著「跳出盒子」式的理解:讓生活、工作、娛樂空間構建在移動空間上,空間將變成可共享、可配置和可連接的,這將改變房價,減少擁堵,增加人的生活區域與連接,減小路的寬度,提高生活質量。
這也暗合當前新四化的引領下汽車行業的「口頭禪」——從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動空間轉變。
2017年,擁有十多年軟件及機器人開發經驗的喻川在上一次四旋翼無人機Hexbot創業失敗中重整旗鼓。沿用Hexbot的分布式驅動和線控技術,建立了PIX Moving。這是一家以滑板底盤為基礎的模塊化智能汽車開發企業,通過提供一個通用的底盤,像搭樂高一樣,可以在底盤上用不同“模塊”組合出不同外形的車,實現喻川所設想的移動空間。
滑板底盤(Skateboard)肇始于2002年通用汽車發布的Autonomy概念車。在這款概念車中,車身和底盤是可以分離的,關于行駛部分的所有的關鍵系統,都被安裝在形狀酷似滑板的底盤上,因此稱之為“滑板底盤”。不過受限于當時技術的限制,這一前衛的概念并未付諸實踐。沉寂十年后,得益于汽車的電動化進程,電動汽車帶來了驅動系統小型化和動力電池技術的改變。以及線控技術的發展讓車體上下解耦成為了可能。
隨著Canoo、Rivian上市,豐田、現代、雪鐵龍等車企,舍弗勒、采埃孚等Tier 1也紛紛開始研發滑板底盤,諸如PIX Moving等初創企業開啟一輪輪的融資,“滑板底盤”概念再次進入人們視野,其高效、靈活、省空間、成本低的明顯優勢被越來越多玩家關注。
目前滑板底盤市場仍處于研發階段,隨著入局玩家加速量產落地,或許滑板底盤將從現在的創新型技術變成智能電動車的主流技術,這就意味著未來極有可能在這個賽道中誕生千億級巨頭。

「輪式機器人」,汽車底盤的終極集成化
縱觀整個汽車發展歷程,底盤的開發思路從非標化到平臺化,燃油車、電動車、智能車對應的不同時期都存在平臺化的開發思路,從“1.0機械件”通用到“2.0機械鍵盤+電器件”通用再到“3.0硬件通用+軟件平臺+標準接口”。PIX Moving想要實現的便是3.0版本,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稱之為「輪式機器人」。
PIX Moving是世界首個推出的L4級自動駕駛滑板底盤。首席運營官&聯合創始人曹雨騰認為PIX Moving的核心技術在于采用四輪輪轂電機分布式電驅動技術。其核心控制算法自主研發,輪轂電機可以在穩定性控制的基礎上實現前驅、后驅、四驅多種復雜的驅動形式。PIX智能滑板底盤強調“車輪-地面”交互關系,體現為舒適性、操控性的提升。比如,通過左右車輪的不同轉速甚至反轉實現類似履帶式車輛的差動轉向,減小車輛的轉彎半徑,在特殊情況下幾乎可以實現原地轉向。PIX Moving分布式驅動的另一個優勢在于,提升了自動駕駛系統的軌跡跟蹤精度,通過轉矩矢量分配控制和主動四輪轉向控制的雙重調節方式,來跟蹤參考質心側偏角和橫擺角速率。即使自動駕駛系統規劃一條復雜的期望軌跡曲線,車輛的軌跡跟蹤誤差也非常小,而且車輛具有更好的橫縱向穩定和操控性能。
不得不說,在進入大規模量產前夜,行業內對滑板底盤是有爭議的。在傳統汽車制造工藝中,整車性能是最重要的。當車身嫁接于滑板底盤之上,最大的障礙是如何集成EEA(電子電氣架構),諸如碰撞保護、加熱和通風、噪聲振動和不平順性(NVH)以及操縱等問題。這一問題將直接關乎滑板底盤如何快速提升市場份額。
PIX Moving定義了自身獨有的電子電氣架構,實現從上層的傳感器的融合,到自動駕駛的域控制器,到中間層底盤VCU的域,再到溫度控制,電池管理,轉向制動和電機的全面控制。同時面向中低速和限定場景的L4自動駕駛能力,設計了基于多傳感融合,激光雷達,多傳感器融合的方案,ODD適用于模塊化不同的場景,在自動駕駛系統中做了針對安全考慮的設計,是使每一個感知的部分,每一個節點都帶有一定的冗余,任何一層失效可以繼續保持單個單元繼續工作。
PIX Moving希望未來汽車和機器人的系統會被模糊掉,讓機器人開發者生態在汽車上無縫銜接。

從設計到制造:低成本、短周期
“在制造模式上,不同于Rivian傳統的四大工藝制造,PIX從設計到制造都是更加柔性和數字化。”曹雨騰表示,以此利用滑板底盤的技術優勢,通過低成本、短周期的開發,打造更多長尾的產品,去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在設計端,汽車設計端研發了AAM?算法引擎+制造端研發了實時成型RTM?數字工藝系統,形成“設計-制造”的數據閉環驅動力。通過數字化指令、數字化設計實現參數化的標定,“在一定的邊界下,通過輸入參數,如長寬、重量等,系統自動生成上百種設計結果,結合前期驗證,工程師可以篩選出最優結果,大大降低整個設計工作量。”
在生產端,PIX Moving整體的理念是盡可能減少工裝夾具(工藝裝備),降低對模具的使用。PIX自主開發了大型金屬3D打印系統、無模具成型系統,并大量使用機械臂做運動單元,通過算法來進行工藝控制,實現柔性生產,如此形成一個工作站單元。通過批量化構建工作站,在工廠面積、資金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高度自動化生產線的改造,讓產能達到傳統主機廠的5-10倍。“我們會和當地原有的工廠合作,我們輸出制造工藝和基礎設備,實現分布式小工廠,降低對集中式生產的依賴,可以實現在區域內構建出完整的供應鏈生態。”曹表示。
目前,PIX團隊從AAM?、分布式驅動,到線控冗余、數據融合、感知決策再到360度轉向單元,逐一攻破關鍵技術,已開發了第二代滑板底盤。團隊在貴陽擁有生產制造中心,正在籌備5000-8000輛/年的產能建設,自動化產線的落地將進一步降低通用底盤的生產成本。
(PIX C-zone 數字制造工廠)
商業化之路:定位Tier0.5,讓造車門檻變低
在智能汽車被諸多“跨界”廠商虎視眈眈的時代下,滑板底盤技術的價值是讓造車門檻變低。通過車身和底盤的完全分離,上下車體的全面解耦,車的動力總成、線控制動、線控轉向、懸架、三電模塊等全部集成在一個像滑板一樣的底盤上,可以在同一個底盤上設計多種車型,讓研發周期變得更短,研發成本變得更低。
(PIX Moving產品應用矩陣)
“假如過去車企一個車型的開發要賣20萬輛車才能收回成本,在滑板式底盤的基礎上,由于多車型共用底盤,單一車型賣5萬輛車就可以實現盈虧平衡。”PIX Moving創始人喻川曾經表示。
但這勢必會讓傳統車企相當抗拒。作為新入玩家,如何在0-1階段突圍顯得尤為重要,新玩家們的路徑各不相同。國外企業中,Rivian選擇自建品牌、自己制造整車,已經發布了一款皮卡、一款SUV、一款Van貨車;Canoo通過第三方制造車輛,由自己的品牌來面向最終用戶;Arrival側重于商用運人載貨,比較聚焦。
PIX Moving則是巧妙避免了與大車企、大資本玩家的正面競爭,將自己定位為Tier 0.5,從中低速定制化產品開發切入,基于滑板底盤,開發了諸如無人環衛車、無人接駁車、小型無人配送車等30多種場景的車型,在過去的2021年,PIX Moving服務了近20個國家的客戶,訂單增長300%以上。
2021年開始,PIX Moving開始進軍商用車領域。在2022年2月,向戰略合作方上海自動駕駛公司SPACE(追勢科技)正式交付了全球首臺基于滑板底盤打造的線控Robobus。根據規劃,經過運行測試以后,這款Robobus將落地在上海臨港運行,用于向公眾開放的出行服務。目前其正處在迭代完善的第二階段,預計可在2022年第三季度正式量產。在本次合作中,PIX Moving提供了滑板底盤技術、分布式驅動系統、高精度線控、AI算法為核心的設計與制造技術、以及模塊化的產品框架策略。這也是可讓這臺Robobus不到1年就實現從規劃到落地的關鍵,如果按照傳統開發模式,至少需要2-3年的時間。
開放生態:下游對接開發者,上游對接阿里云
在曹雨騰看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正變得越來越像當年手機產業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變革。這一過程中,生態變得尤為重要。沒有誰可以把汽車的所有功能窮盡。“大家都有的玩,這個事情才可以玩得更大更快。”
PIX Moving在下游鏈接開發者生態,幫助產品的落地。在上游非常依賴大型云計算服務廠商來承載其自動駕駛全流程的工作。2021年5月,PIX Moving加入阿里云加速器成員企業,并在2021阿里巴巴諸神之戰&寶馬“互聯網+汽車”賽道全球總決賽中獲得季軍。
(PIX Moving合伙人朱小松參加2021阿里巴巴諸神之戰&寶馬“互聯網+汽車”賽道全球總決賽現場)PIX Moving將其日常采集、存儲、標注、算法訓練、仿真、評測以及量產數據回傳等自動駕駛全流程工作構建在阿里云平臺上:
數據訓練方面:運用阿里云平臺提供的訓練環境,通過場景數據庫、定制化數據采集標注、數據標注和數據管理平臺等服務,解決了PIX自動駕駛從研發初期到落地的訓練數據需求。
數據存儲方面:PIX Moving各類自動駕駛車輛,依靠各類傳感器感知和收集周圍環境信息會產生海量的數據,而這些海量數據會通過云端進行存儲。
信息協同方面:PIX Moving自動駕駛車隊,在日常運營中需要進行實時的監控與調度,需要云平臺能力支持全國范圍內的信息協同。
在阿里云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解決方案中,PIX作為其方案閉環的終端能力參與到整體解決方案中。
隨著開發進程的加速,7月11日,PIX Moving宣布完成了A1輪融資,由日本大型IT系統集成商、上市公司TIS株式會社獨家戰略投資。本次A1輪融資主要用于滑板底盤、Robobus(無人駕駛小巴)與無人清掃機器人3款產品的量產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研發,以批量交付客戶,同時持續推進國際化市場的布局。
國內滑板底盤離大規模量產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