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沉舟
100億開啟造車計劃,昨日傍晚,小米造車公告一經而出,頓時刷爆各大新聞網站和眾多社交平臺。
朋友圈陶侃:年輕人的第一臺汽車終于要來了。
實際上,小米造車,由來已久。去年6月底某平臺曝光小米申請注冊車聯商標和相關汽車儀器及設計商標,小米造車一事的輿論拉開序幕。彼時,小米官網甚至還發出一則海報:造車,小米是認真的。
隨后稍晚時間,小米回應稱,沒有的事。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徐潔云通過微博回應,海報是小米商城新媒體同學抖錯機靈了,已經罰抄內部流程規范。
幾經否認,小米造車在今年開年后消息再次頻出,今日正式官宣。
實際上,創頭條了解到,關于小米的造車計劃,雷軍的大棋已經下了7年。
最早在2013年,雷軍曾兩次去美國拜訪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小米在確定進入汽車行業前,雷軍曾多次考慮小米造車的可行性,小米內部也立項調研過造車項目。
除了內部研討,小米這些年也在通過外部曲線布局。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先后在2015年和2016年投資造車新勢力領頭羊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
在內外考察后,借著國家今年大力提倡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東風,深諳資本之道的雷軍最終在今年確定舉起造車大旗。
既然加入了造車之局,我們要來看下小米模式到底是什么以及預測下將會如何造車。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一書中雷軍曾提到為何要創立小米。雷軍曾講到自己的一個疑問。在零售領域,日復一日,為什么普通消費者拿錢買不到心儀的兼具設計和品質的產品?在生產端,在很長一段時間,為什么產品的定價和設計會如此脫離廣大消費群體?
為解決這個問題,小米創立。雷軍希望能讓更好的產品能更暢通地觸達到用戶。
作為成功打造金山的互聯網創業老兵,雷軍深知互聯網創業“唯快不破”的邏輯。彼時,BAT的格局已經形成,作為后起之秀,小米想要迅速做大該怎么切?
雷軍選擇了高頻的智能手機這一個端口,并以“貼牌”的思路深化“小米生態鏈”,開啟了主打“性價比”之路。
小米生態鏈也就是省去技術研發和產品制造環節,小米只提供的是品牌、設計和銷售渠道,而真正的生產環節在商家手里,且盡可能地壓低產品售價。
聯合廠家做爆款,又給到消費者最低的價格,小米打市場省事又省力。這個邏輯在市場被迅速印證,從手機到電視,再到延續至小家電和生活用品全品類,小米以迅雷之勢真正實現了“小米之家”,一躍成為現在的市值超六千億的互聯網巨頭公司。
但是小米的快速破敵之道,也成為小米進一步發起商業進攻的桎梏和瓶頸,并造成一個尷尬的現實——小米就壓根不是一家科技公司,因為小米沒有技術。這就是小米造車最大短板。
此前,有接近小米內部人士猜測,如果從投資協作角度小米參與互聯網汽車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是自己造則不太可能。
為什么自己造不太可能?因為小米的貼牌形式,萬物皆可“貼”;但小米作為一家年輕的互聯網公司,沒有真正的技術和生產基地,所以無論小米造什么,只能去跟“廠家聯動”,沒法自己造。
小米早已認識到自己的短板并開始補。收割米粉之后,小米又通過上市實現財富原始積累。有錢后的小米開始想突破發展瓶頸,投身技術,2017年開始接連上百億砸向手機芯片的研發,開展澎湃計劃。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實際的進展,畢竟,自研芯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外,小米的又一個短板在于,我們從產業本身來看,汽車和小米現在所涉及的智能硬件的邏輯是不通的。如果自己不造車,聯合新能源汽車或傳統汽車企業來做這個事,小米的性價比戰略還能不能打好,還不好說。因為,汽車和智能硬件相比并不是一個高頻的消耗品,也不是一件“想換就換了”的時尚單品。
那么不看短板,從小米的長板來看,會否成為小米造車計劃的競爭力?
前文提及,小米的成功基于生態鏈邏輯,憑借出色的營銷策略和線上銷售渠道,短時間內積累了大批用戶基礎,這些都是小米做大的核心。但是生態鏈邏輯帶來的技術問題,成為小米造車計劃的最大制約。
再有,從資金上來看,小米現在宣布首期投入100億來造車,這個資金在行業里并不算多。不過,綜合來看小米自上市后不斷開啟股票回購計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股價反彈拉升,一路走向現在的六千億市值,小米現在的賬上現金儲備較多,并不差錢。橫向比較,相對于造車新勢力,小米在資金這一塊一時并不著急,也很難上演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的悲劇,這是小米造車的優勢。
小米的又一個長板在于有米粉用戶群體和先有的銷售渠道。這主要還是依賴小米性價比路線,可以讓更多普通的消費群體買得起車。但是在造車新勢力行業,性價比并不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在汽車性價比端口,小米有一個勁敵般的存在——比亞迪。
從現在的大行業來看,小米入局造車不算早,頭部企業理想汽車已在去年赴美上市,威馬汽車、吉利汽車目前也在進軍科創板。在弊端明顯,核心優勢不算突出的情況下,小米造車能否跑出來是一場賭局,創頭條認為比雷軍剛成立小米之時做智能手機的賭局牌面更大些,只是小米現在的盤子大了,可以經得起。
新能源汽車正處風口之中,背靠小米系,雷軍又親自掛帥,小米能否在新造車領域乘風破浪,還是給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間的。
本文作者:沉舟。郵箱:chenzhuo@ctoutiao.com
創頭條(Ctoutiao.com)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