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創響中國” 大中小企業融通專場活動發布大企業“機會清單”共計18份,征集中小企業需求清單共計78份,納入成都“共創”融通服務平臺企業數據庫 550家。
促成大中小企業線上融通對接220次,融通專員撮合融通對接共計30次,參與線下路演的企業共計13家,與大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的中小企業共計5家,與大企業簽署正式合作協議的中小企業共計2家。
近日,在2020年“創響中國”成都高新區大中小企業融通專場成果發布暨新基建?數智運營新動能專場活動上,活動組委會首度對外發布大中小企業融通戰報。
活動現場,長虹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都長虹電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冬與成都慧視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在產業合作等方面達成合作。
談及對此次融通活動的印象,張慶簡潔明了地告訴創頭條記者——務實,“這樣的合作非常有價值”,他補充道。
中小企業更專注,技術含量高;大企業更綜合全面,垂直領域業務、技術能力稍弱。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價值在于優勢互補,解決企業孤島的問題。
但,傳統方式的企業融通效率很低。“在大企業的陌生拜訪中,10個客戶可能只有1個跟我們匹配度可以達到80%。”張慶向記者坦言。

現實中,往往是中小企業不知道大企業有相關需求,大企業也不知道哪些中小企業能滿足相關需求,兩者之間缺乏溝通渠道。小企業一般需要做過一個項目,或者深入溝通后才能確認大企業的需求。
通過融通專場活動推出的融通服務平臺,中小企業能收集到大企業的需求信息,提前做出篩選,一旦合適,可以通過平臺快速找到大企業的需求部門,開展業務對接,縮短大量溝通時間。
如融通專場活動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的“機會清單”,主要面向電子信息、AI、物聯網、智能硬件、區塊鏈等領域,涵蓋技術研發需求、投資需求兩大類六細項。
其中,技術研發需求涉及AI+家電故障診斷技術或產品解決方案、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結合應用、智能硬件技術或產品、人體狀態感知傳感器技術、智能小家電產品等。慧視光電正是在清單中找到與自身產品匹配的需求,并快速接單。
“中小企業的技術、產品在細分領域都具有獨特性的創新,也具有很好的落地性,一旦能與大企業的生態融合,相信能夠產生很高的價值和效益。”專場活動評委專家徐耿表示。
此外,一些需求匹配需要密切的技術底層對接,要求企業之間有較高的信任度。而在陌生拜訪中,大公司一看中小企業的規模和資質,想要快速建立互信并不容易。
這一點張慶亦有體會:“跟我們合作的一般是大企業的技術中心,原來通過中間人、陌生拜訪進行聯系,從介紹產品,到了解客戶需求,本身互信的過程就很長。通過融通平臺等于有了背書,可以快速增加互信。”
據了解,上線融通服務平臺,是為了將專場活動“持續化、常態化、長效化”,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升對接與合作效率。借助線上服務平臺,助力大企業進一步開放供應鏈,加速產業鏈上下游創新創業要素的流通,同時助力更多中小微企業融入大中小融通的生態環境,實現互利共贏。
“原先要個什么東西,幾天都拿不到,融通專員基本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就聯系上了。”談及融通專員的響應效率,張慶向創頭條記者感慨道。
據主辦方介紹,與以往大中小企業融通相比,此次活動的創新之一,在于基于相關行業協會、孵化載體等設置融通專員。負責慧視光電的融通專員正是其所在孵化器的工作人員。
融通專員的職責類似合作經紀人,主要致力于幫助企業發布融通需求、對接申請的中小微企業,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工作更加精準高效,保障大中小企業融通工作長期落到實處。

在融通專場活動的過程中,成都高新區首批融通專員已正式上崗。他們在大中小企業融通工作中通過“一對一”“進駐企業”等形式切實服務好企業。
張慶也切實感受到融通專員帶來的便利與高效。報名接單之后,平臺隨即指定融通專員與慧視光電配套,配合他們聯系大企業部門負責人,而在原來,并沒人幫他們干這些事情,張慶感覺有了一個第三方的幫手。
在張慶的印象中,出現問題找融通專員,他們都會竭盡全力幫忙解決。如需求信息不全面,融通專員會要到詳細的需求清單,或者直接提供對方技術人員的聯系方式。此外,推進融通合作的過程中,融通專員會經常跟進項目合作的進展。
“通過這次合作,我們對融通專員一職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融通專員的職責定位準確,其對于小型企業幫助很大,在整個過程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張慶說。
據張慶介紹,由于慧視光電與長虹合作的測溫門,是疫期保障人民健康的產品,長虹投入了重點研發人員,慧視光電也投入骨干人員,配合長虹打磨產品,最終產品的測溫精度、成本控制都得到了長虹的肯定。目前雙方合作的測溫門已經定型,并已實現上市銷售。
與此同時,與長虹空調部門的對接工作也已經開展,慧視光電的智能感溫設備,可實現對老人、小孩等的體溫監測,通過感知體表溫度自動調節空調溫度。從測溫門擴充到空調、智能家居,張慶認為雙方后續的合作空間還很大。
在張慶看來,四川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大企業,他們也有融通需求。“我覺得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大企業小企業知道融通平臺這一創新,都到上面互動,多一些交叉融合,多一些合作機會。”張慶說。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