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和小米雷軍的10億對賭外,“挖人”問題可謂是近兩年格力搶占頭條的第二大新聞。董明珠此前也多次在公開場合上指責,同業公司帶隊到格力挖人,最終還被保安“打”回去的故事。
對此,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除了缺乏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之外,新勞動法已形成了企業和員工之間新的不對等關系,共同削弱企業的創新積極性。董明珠更把專利保護和人才流動問題列為格力未來三到五年內面臨最大的困難之首。
自主創新VS大眾創新
《21世紀》:您認為家電領域在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技術突破、融合趨勢和市場波動分別會有哪些?
董明珠:主要還是圍繞人的便利、舒適,還有消費者看不到但企業要擔當的環境保護,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還有一個技術突破就是在原材料的消耗上,有更先進的技術改變來盡可能降低消耗,這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像現在有消費者反饋說這個空調太靜了,走得時候經常忘記關,那我們就要針對這個反饋進行研發,做可以感應到人有沒有離開會自動開關的空調,這就是消費者需求。你說這是智能化就是智能化,貼近消費者的,提高生活質量也就是智能。
《21世紀》:您對智能家居這塊怎么看?格力目前有沒有提出自己的智能家居路線?具體是怎樣的?如何執行與落實?
董明珠:智能家居實際上就是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和需求提出的新要求,像我們的手機,以后很有可能成為跟所有家里設施互聯的載體,而且起到決定性作用,不僅人離開家可以通過手機控制,包括安防甚至把采購銷售都可以在手機上實現,信息很快傳遞到門店,就可以馬上上門服務。但不是說搞智能產品就是智能,更多的是要研究怎么樣才是最合理的智能化,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智能化,這樣的智能才叫真正的智能。
《21世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創新不僅有的新的方向,同時也日趨開放,像海爾、美的等都說要做開放式的創新平臺,您對開放創新和自己培養是怎么看待的?
董明珠:這種每個人都可以來創新,但誰對這個創新負責我不知道,但我覺得一個企業要發展,它的創新一定是要有目標的,不是盲目的創新。既然人人都可以創新,人人都可以當CEO,那么企業的活力應該是更強的,市場占有率也會更高,目前還沒有看到,但未來十年可能真的有效果也很難說。我們按照自己的戰略和規劃來做方案,所以我覺得這就是每個企業的選擇,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同的道路也可能達到同一個目標,但我們不能說某個模型就是全對,大家都跟著去,也有可能是都不對的,符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挖人者應賠償”
《21世紀》:從晶宏冰箱、到凈化器、生活家電,再到手機,能否談談格力在多元化上的總體戰略以及未來目標是什么?
董明珠:格力多元化源于三年前,現在晶宏冰箱在市場上非常清晰,生活電器就是大松,空調是格力,但這三個品牌在國際上已經融為一體,格力也有冰箱、空調和生活電器,大松也有空調冰箱、生活電器,晶宏和大松都可以生產同類產品,但是是三個不同的品牌。
《21世紀》:未來三到五年,格力面臨的困難主要有哪些?
董明珠:一個就是我們的專利保護,一個是人才的流動。流動是很正常的,但是這種高薪挖人就是不正常的行為,嚴重地打擊企業對創新的積極性。比如說格力電器一個技術人員我們給他一年60萬,但這60萬我們要遵紀守法,要給他交稅,所以去掉40%多的稅后到手可能就只有二三十萬,但作為企業是付出了60萬的。但另外一個企業說我給他3倍200萬,而且還不用交稅你拿發票來抵就行,在我們這里是絕對不會發生的,但是他民營企業就可以,這就是不公平的環境。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人才培養了這么多年,我給了這么大的平臺和資源,但是你學成之后就走掉,所以我覺得要建立一個制度就是,挖人單位要對原單位進行賠償。我培養他10年,你按照個五倍十倍賠給我,那你照挖我就不在乎,這就是要更多刺激挖人單位要尊重別人、尊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