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上市以來,華大基因風波不斷。近日,華大基因召開媒體發布會,高管團隊對公司財報數據進行詳細解讀,并公開回應了近期廣受外界質疑的研發投入、關聯交易等焦點問題。
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25.36億元,同比增長21.04%;實現凈利潤3.87億元,同比下降2.88%。
從收入端來看,生育健康板塊實現收入13.76億元,同比增長20.9%,占比54.27%,依然是華大基因最大的業績貢獻板塊;腫瘤防控板塊與感染防控板塊均表現亮眼,分別錄得銷售收入3.57億元、9517萬元,同比增速分別達55.54%、49.44%;多組大數據與合成業務亦實現7.03億元的收入。
在各項業務均保持穩健增長的情況下,利潤端卻出現小幅下滑。華大基因稱主要系因2018年在遺傳病、感染性疾病和腫瘤等重點產品開發及相應資質報證申請等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所致。
數據顯示,2018年,華大基因研發投入2.6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占到了當期營業收入的10.44%。研發人員也達到了628人,約占全體員工的20%。“預計未來華大基因還將繼續維持這樣的研發強度。”華大基因財務總監陳軼青表示。
陳軼青指出,整體上公司研發投入主要分為兩大塊,其中一塊是臨床資質和產品資質申報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和投入,生育健康業務類、腫瘤業務類和感染業務目前均有相應的投入。
“這些臨床投入未來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增長動能。比如生育健康類我們重點在做地貧和一些單基因疾病;腫瘤這塊,在肺癌、乳腺癌、卵巢癌這幾個癌種上已經做了重點投入,2019年也會看到一些突破。”
另一塊較大的投入是在平臺使用和技術升級上,“包括硬件和分析軟件等的投入,以更適應公司發展需要的產品形態,包括我們開發的數據庫和計算資源優化。”陳軼青稱。
據透露,華大基因構建了遺傳病數據庫、腫瘤數據庫、病原數據庫等,形成在分析、檢出及數據傳輸上的優勢。而在平臺建方面,華大基因的自主測序儀占比超過了93%。
對于銷售費用的增長,陳軼青稱:主要增長在人員上的投入。“2018年大概有800位銷售人員,分布在生育健康、腫瘤和感染上。截至2018年末,公司銷售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為83%,碩士學歷及以上占比36%。高學歷的專業人才是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儲備力量,希望將我們的研究和技術分享,更好地和臨床專家、醫生做互動,為受檢者提供更專業、優質的服務。”
華大基因與華大智造之間的關聯交易以及背后是否涉及利益輸送,一直備受外界關注。
據財報披露,2018年,華大基因累計向華大智造采購了6.47億元的產品及服務,占年度采購總額的比例高達45.83%。而2019年,華大基因預計還會與關聯方產生不超過9.01億元的日常關聯交易總金額。
華大基因CEO尹燁此次回應稱,“首先從常規邏輯上講,能夠提供具備臨床性能的高通量測序儀的,現在就illumina和華大智造兩家公司。在同等條件下選更優的,我們肯定不會不買自己家的,而去買美國人的機器。”
事實上,華大集團內部對于華大智造和華大基因有不同定位。華大智造的定位是先進制造業,華大基因的定位是現代服務業,前者做的是大制造,而后者做的是大數據。
尹燁認為,如果要論是否存在利益輸送,那應該看定價是否合理。“在這個過程中,華大智造提供給華大基因的產品,無論是機器還是試劑,價格都是比給其他非關聯體系公司的要低的。這個很好理解,我們采購規模的數量級遠在其他非關聯方之上,理應享受批量采購帶來的成本優勢。”
尹燁還強調,華大智造和華大基因的關聯交易,包括額度和定價等,都會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并經過董事會和股東大會批準。“另外,華大智造本身也是個獨立的實體,未來也有自己的計劃。我相信我們之間可以協同發展,最終讓全世界都能用上華大的機器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