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伍月明 曹學平
曾因“舉報門”“泄漏遺傳數據”等陷入漩渦的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基因”300676.SZ),近日由于其與華大智造的關聯交易問題再次引起外界質疑。
5月10日下午,華大基因CEO尹燁在2019年媒體開放日上首次對此事公開回應。
尹燁表示,與華大智造關聯交易的行為合法合規,“從常規邏輯上來講,目前能夠提供臨床、具備相關性能的測序儀只有華大智造和美國Illumina兩家公司,我們要在同等條件下做最優選擇。”
“判斷是否存在任何的利益輸送,那就看定價是否公平。” 尹燁提到,“我們采購的量大,應該享受通過批量采購帶來的成本優勢。交易價格屬于合理價格水平。”
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智造”)與華大基因同屬于華大集團。2016年成立,專注于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領域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根據華大基因招股書顯示,華大智造在其成立初年,就一舉成為華大基因的第三大供應商,采購內容為測序儀及組件、試劑耗材,采購金額為0.56億元,占比10.61%。
而后,華大智造與華大基因之間的交易更為緊密。2017年年報顯示,華大智造與華大基因的關聯金額達到2.93億元。2018年華大基因對第一大供應商采購額為6.47億元,占年度采購額的45.83%。年報中備注為其一控制下的關聯方。而此供應商也被外界直指為華大智造。
事實上,這一關聯交易屢屢受到外界關注。《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創業板公司管理部于4月8日在問詢函中提及“公司研發體系是否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關聯方存在依賴”。
5月10日,尹燁對此澄清,“目前市場上只有華大智造和美國Illumina兩家公司具備華大基因所需儀器的生產條件,我們要在同等條件下做最優選擇。我們做的是大數據,而華大智造做的是大制造。判斷是否存在任何的利益輸送,那就看定價是否公平。我們采購的量大,應該享受通過批量采購帶來的成本優勢。
盡管華大基因以“基因檢測”的高科技光環上市,但由于銷售費用高企,外界不乏有聲音質疑其財務結構為重銷售、輕研發。
根據財報數據對比顯示,2016年、2017年華大基因研發投入分別為1.77億元、1.74億元。而其同期銷售費用為3.28億元、4.02億元。2018年年報顯示,華大基因研發投入大幅提升,達至2.65億元,同比增長超50%;公司研發人員達628人,約占全體員工的20%,均高于同業水平。
尹燁回應稱,公司 2018年建成多種類型的質譜平臺,實現了實驗和數據分析環節上的全面替代,在科研和產業上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用實力破除了“華大基因是一家銷售公司”的外界質疑。
華大基因財務總監陳軼青則具體介紹,2018年研發費用的大幅增長,主要投入在兩個方面,分別是腫瘤防控以及感染防控領域,在肺癌、乳腺癌、卵巢癌方面做一些重點突破。也會爭取獲得相關的資質,會在2019年帶來新的業績動能。
陳軼青提及,華大基因2018年研發投入約占收入的10.4%,未來將保持這樣比例的研發投入,并力爭每兩年有臺階式上升。如果業務有所突破,2020年、2021年會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
據悉,2018年,華大基因在各專業領域均取得較大進展。在數據庫建設上,公司充分利用在科研和產業化過程中形成的龐大的數據積累,構建了遺傳病數據庫、腫瘤數據庫、病原數據庫等多種組學數據庫,使得公司在分析、檢出及數據傳輸上都更具優勢。在產品資質申報上,BRCA1/2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成為中國首個獲得國家藥監局創新特別審批的BRCA1/2基因檢測試劑盒;在專利與文章發表上,華大基因目前擁有的已獲授權專利共計346項,累計參與發表1270篇科研文章。其中,2018年獲得專利授權65項,新增專利申請4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