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人口結構是消費增長的核心驅動,中國斷崖式非線性人口變化是特殊國情所致,對整體消費影響深遠;
2、全世界有幾個國家的人口結構類似,其中中國人口結構同日本16年前極其相似,日本產業發展路徑可以作為中國風向標;
入行這些年,正好趕上了VC這個大風口,又目睹了美國經濟復蘇之后的全球美金回撤和人民幣基金的崛起。然而今年實際情況不好,實在沒什么主題,于是消費升級就被主題了,線下連鎖標很快炒到了天價。這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必然。
整體上,投資機會可以分為結構性機會和周期性機會,前者是商業模式的更新帶來的行業結構性變化;后者主要是周期性的增長性機會。對于消費升級,就是一種周期性機會,本質上用戶的需求并沒有改變,但是人群屬性和交互方式的更新帶來的周期性的消費升級。而經濟下行的時候,存量儲蓄和居民杠桿帶來的消費刺激會進一步加快這種周期性變化。去年,我們也投了一些消費,因為我們同樣判斷一些細分消費領域會起來了。
決定消費有兩個重要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習慣。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度依賴于經濟增長,而經典的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告訴我們人口增長和結構又是經濟增長的三大核心因素之一;消費習慣取決于人與人的關系,其本質反應就是人口結構。一般我們經常講人口問題,很少有人講人口結構。講到中國人口問題,老生常談的就是“不可避免的老齡化問題”以及“人口撫養比問題的日趨嚴重”。
然而拋開人口總數、各年齡層和性別比例的變化,我們希望更多關注到人口結構本身。所謂人口結構,既是男女性別在不同年齡段上的分布特點,這種特點之間有由于人口傳承得到的連續性,也有人口政策變化,國家人口遷徙得到的離散性。比如回到中國的人口結構,我們需要注意到這個結構是極其特殊的,這種特殊性是來自于人口政策的變化,而斷崖似的的人口政策往往和國家的的戰爭與和平都有非常強相關性。

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兩次比較明顯的人口高峰,其實這種人口數量的斷崖式變化對國家的經濟周期性發展是不利的。因為國家不斷提高基礎供給保障這些人群的需求之后,這些人群很快就進入下一個年齡段,這時供給就會出現冗余,如果不能通過出口等其他方式快速消耗掉這些冗余的產能,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會出現暫緩。因此,無論是通過移民政策還是生育政策,各個國家其實都在不留余力的減少人口波動。
全球范圍來看,中國這種人口結構都是比較特殊的,主要是兩次高峰的波動性很大,以2010年為例,40-44歲人口比50-54歲人口多了55%,20-24歲人口比5-9歲人口多了64%,這種巨大的人口斷崖對于供給端的調控是非常困難。這種巨大斷崖的形成,大部分都是由于國家外力造成,主要有兩種:戰爭與和平,戰爭期間的人口寬松政策或和平期間的人口寬松政策。
比如中國的第一次生育高峰起始于1961年,當時中國三年大饑荒結束,沒多久就趕上10年的國家事件,大家沒啥事,政府鼓勵在家多生孩子,之所以這個時候開始生,一來之前的抗戰和內戰以及接下來的自然災害,確實太窮了;二來國民顛簸流離,也沒有那么多時間生育。然后這個高峰在1973年開始減退,那個時候國家意識到了人口問題,并在6年之后正式施行計劃生育。
縱觀全球,經歷過二戰的國家多數都因為二戰的結束行程了第一次人口高峰,比如俄羅斯,波蘭,日本,韓國,當然,還有德國。其中俄羅斯和波蘭影響最大,打仗那幾年基本把可戰斗的男性人口打沒了。在這些國家中,日本的人口結構和時間跨度和中國最為相近。1941年的時候,天皇提出來為了全面占領中國的1億人口計劃,當時日本政府覺得中國土地確實太大了,擔心占了之后沒人管,于是趕緊生孩子形成了日本近代歷史的第一次人口高峰,萬萬沒想到,最終竟然由于科技忘記升級而沒有把這片礦打下來,于是趕緊在1955年全面提倡人口的節制措施。

?
這種由于戰爭外力造成的人口結構突變對國家的影響是巨大的,波蘭和俄羅斯相對于中國與日本可能更為明顯。與之對應的其他國家,比如我們經常對比的美國以及同在亞洲的印度,他們沒有出現明顯的生育高峰:

?
特別是美國,二戰期間的人口數量是凈增加的,這主要由于其他國家的人口移民造成,從人口結構來看,無論是與有明顯高峰的中日相比,還是和印度相比,美國的人口結構更為穩定,生活消費需求也相對更加可預期。
這種中美人口結構上的明顯差異性以及中國等人口波峰國家的特點,一些特殊時間點的現象在中國就不足為奇,1999年高校擴招,中小學教育資源不足,宜家和MUJI在中國的流行。一部分是時代所驅,更重要的一部分,是這一波生育高峰的人口到了讀大學的時候,他們孩子到了讀小學的時候,已經到了這些人群進入各大品牌目標人群的年齡段了。
再比如人口高峰到了25歲,他們就該開房了;到了30歲,就該買房;到了35歲就該考慮帶小孩子去上補習班了;至于選擇學而思還是新東方,這是個人選擇問題,但是教育行業的高增長,這是人口結構問題;幾年前,7天,如家就基本全面停止快捷酒店的擴張,轉而新品牌"全季"和"頤和"等客單價更高的選擇,說到底,就是當年約炮的那幫青年,今天長大了。
人口波峰遷徙帶來的巨大需求的增長和消退,也折射出中國消費行業海外巨頭興衰。因此簡單的說,看消費升級,我們先看消費的周期性變化,而這個變化后面的根基,是人口結構不同人群的傳承和變化。幸運的是,日本和中國在文化傳承,人口結構上有著出人意外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帶給我們巨大的可借鑒意義。我們人口高峰的起步晚于他們20年,人口高峰的政策性管理晚于他們18年。因此,我試著去對中國的人口結構做一個調整,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我們將中國的人口結構向前移動16年,即中國2006年人口結構和日本1990年的人口結構做對比,中日人口結構會驚人的吻合:

?
這黃金的16年差,意味著我們可以提前16年去預測中國人口高峰變化帶來的消費增長,本質上,這是對日本過去消費升級過程的觀察和總結。然后我們會驚奇的發現,中國正在經歷的很多消費形態都是日本曾經經歷過的,比如福壽園的高走和獨立設計師品牌的崛起;而日本曾經經歷過的一些經濟現象和消費現象,我們都正在經歷或者將要經歷,或許由于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二線城市巨大差異和人均GDP增長的放緩,有的消費現象會變得不明顯,但是人口波峰過來了,誰也跑不掉。如果我們將日本人均GDP增長率按照16年的黃金差異進行錯配,即用1961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長率對比中國1977年人均GDP的增長率,我們會發現更加驚人的相似:

?
也許歷史本來就從未改變過,改變的,只是我們觀察歷史的角度。
那么是哪些行業會受到消費升級如何的影響呢?我們將在下一篇從中日人口結構的匹配性具體談經濟屬性的借鑒性。
?
來源:微信公眾號“VC投資筆記”(ID:VC-Note)
(完)
文章來源09大數據,www.09dsj.com ,微信號dashuju09 ,09大數據網站誕生于2012年10月,是一個以09大數據網微博、微信起家的自媒體資訊、互動交流的站點。其內容涵蓋互聯網+行業最熱資訊、大數據、數據分析、互聯網產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