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雷,通常指平臺突然出現問題,因逾期兌付或經營不善,不能正常投資或提現,甚至直接跑路的現象。

自今年6月份,800億元平臺唐小僧突然開始“爆雷”,P2P行業內可謂是雷聲陣陣。7月13日,唐小僧公司法定代表人陶蕾等人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已經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批準,被執行逮捕。作為深圳老牌P2P代表的“錢爸爸”,也于7月9號晚上發布了“平臺暫停運營公告”,公告里稱,“近期多家平臺相繼出現逾期和兌付困難,投資者恐慌情緒蔓延,加劇了問題的惡化。大量用戶集中申請提現造成平臺回款延遲。基于前述狀況,目前寶安區經偵部門已經介入調查。為了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調查,目前錢爸爸平臺自7月10日起暫停營業,進入依法整改程序。”幾乎在同一時間,深圳的另一家P2P平臺零錢罐也在7月9日發布“兌付公告”,表示平臺停止原零錢罐的相關業務運營。“爆雷”熱浪正在全國各地蔓延,且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杭州2天500億平臺爆雷。累計交易金額規模高達390億元,累計用戶規模約82萬人的牛板金,情況也不容樂觀,于7月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有9852萬元的借款項目出現逾期,7月5日,其CEO王旭航被警方帶走。

網傳甚廣的形容P2P爆雷潮的段子
此次的“爆雷潮”波及甚廣,涉資近千億,涉及用戶數百萬人。信任危機已然在行業蔓延,更多平臺呈現出爆雷趨勢。現在,P2P已經成為巨大韭菜互割場所。
媒體怎么評
楊召奎發表在工人日報上的文章《網貸平臺頻頻“爆雷”為哪般?應對“爆雷”性質加以區分》提出,應理性看待網貸平臺頻頻“爆雷”現象,不良平臺的退出盡管給行業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早“爆雷”比晚“爆雷”好。
“應對‘爆雷’平臺的性質加以區分,一類是經營性問題導致的,如前兩種情形;一類是龐氏騙局所引發的,如最后一種情形,其對行業的影響最大。圈內甚至流行一句話,‘當你只盯著它的高利潤,它卻盯著你的本金’。這類平臺涉嫌自融甚至觸及非法集資的法律紅線,也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網貸平臺。但因其體量大,用戶多,不僅會加劇投資者的情緒波動,也讓正常運營的平臺受到牽連。”
“應理性看待網貸平臺頻頻‘爆雷’現象。一方面,投資者應當轉變投資策略,以穩健為宜,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濟情況和風險承受能力,盡量遠離高收益、高返現的誘惑。”
“另一方面,也應注意對‘爆雷’的平臺加以分析和區分,不能說網貸行業都是‘坑’,沒有投資價值了。據媒體報道,多家“‘爆雷’平臺存在假存管、無存管問題。換個角度看,不良平臺的退出盡管給行業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早‘爆雷’比晚‘爆雷’好。經歷陣痛之后,行業也會朝著良性軌道發展。”

朱邦凌發表在新京報上的《網貸爆雷呼喚“良幣”顯現》一文指出不要太貪心,不要去薅羊毛,投資者還要看網貸平臺信息披露是否透明,平臺模式是否合規,還要看平臺的銀行是否存管情況。
“暴露問題的平臺往往信息披露較差,底層資產并不清晰,產品合規度走在行業監管邊緣。”
“如何甄別真假網貸平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要太貪心,不要去薅羊毛。投資者還要看網貸平臺信息披露是否透明,平臺模式是否合規,還要看平臺的銀行存管情況。總的來說,暴露問題的平臺往往信息披露較差,底層資產并不清晰,產品合規度走在行業監管邊緣。”
“網貸行業的監管也應隨時關注。前幾年行業門檻過低,只要到當地工商局注冊就能成立網貸平臺。一些資金實力不強、無行業經驗的公司輕松進入市場,一些別有用心、惡意詐騙者也混跡其中。行業監管逐步推出,‘良幣’”顯現,‘劣幣’淘汰,整體投資環境才會變好。”
劉瓊萍發表在長沙晚報上的《莫貪高息做了“接盤俠” 逾200家P2P網貸平臺上半年爆雷》一文中提到2018年上半年的互聯網理財市場“奶酪”誘人,利用了投資者愛占小便宜的心理。
“2018年上半年的互聯網理財市場‘奶酪’誘人。‘高額返利平臺有個共同點,就是利用投資者愛占小便宜的心理,通過‘高收益、高返利’的活動不斷吸引投資,投資者以為自己是在‘薅羊毛’,但事實上被平臺占用資金以‘續命’。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凡是宣傳高收益、低分險的網貸理財平臺大都是‘套路’,高收益必然對應高風險。”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爆雷平臺相對于合規優質平臺來說,還是占少數的。調查中,記者也發現,有些投資者并不是不明白高額返利平臺存在的高風險,只是抱著‘我不會是最后一個接盤俠’的心理,繼續投資各種高收益理財產品。業內人士表示,在剛性兌付逐漸被打破、各種風險逐漸暴露的當下,投資者切勿存有僥幸心理,遭受損失;再者,只有前期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網貸平臺,不一味追求高收益,才能盡量避免走進雷坑。”
編輯有話說
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縮寫,意即個人對個人(伙伴對伙伴)。又稱點對點網絡借款,是一種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P2P借貸有其顯著的特點:低門檻、便捷。緩解了小企業、個人融資難這一問題,也給投資者帶來了可觀的利息收益。
過去幾年,P2P理財高額的投資回報,讓很多人獲得了高收益,收益總是與風險成正比。近期P2P行業接二連三的爆雷,讓數百萬投資者驚慌失措。
為什么會出現爆雷呢?
出現爆雷不是偶然的,這是P2P行業發展過程中必經之路。從上月至今,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多次向P2P市場釋放出加強監管的信號。6月14日,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上專門提到非法集資的風險,他明確表示,“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監管壓力增大導致了P2P“爆雷”的產生。但究其主要原因,這場風暴來源于P2P平臺自身。
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于百程指出,P2P平臺存在自融、資金池、風控的問題,遇到流動性問題和監管壓力,就會引爆風險。隨著出借人的風險偏好趨于保守,一些實力不濟,風險比較高的平臺難以獲取持續的出借人資金,從而加速了退出。此外,一些持續高返的平臺具有一定知名度,一旦爆雷,會引發連鎖反應。
P2P的壞賬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借款人。經濟日報曾發文指出,“由于未被納入央行征信,許多網貸平臺借款人選擇逾期甚至拒不還錢,‘多頭借貸’情況也較普遍。據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數據,網貸平臺上約有200萬用戶存在多頭借貸情況,有50萬人在1個月內連續向10余家平臺借款。而平臺缺乏征信信息,無法識別該類借款人。”
因為從P2P借款的人承擔的利率顯然要比銀行高的多。為什么借款人找到了P2P,不找銀行呢?如果借款人足夠優質,完全可以去銀行借更低利率的貸款。中國的金融體系下,最優質的資產給銀行拿去了,次級資產給信托拿去了,剩下的次次級資產跑到了各種民間金融機構手里。很遺憾的說,P2P拿到的資產只能是次次級的,也因此才有那么高的收益回報。有位平臺高管說明了其中的“秘密”。投資人缺乏對底層資產的關注,僅僅關注平臺本身,也是對信息中介的理解缺失,很多的類活期項目,底層資產完全不明,風險的概率就更高。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卷進這場風暴呢?
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穩步提升,民眾手中的資金逐漸累積起來,生活基本小康,不用再為下一頓而擔憂,這就產生了經常所說的“閑錢”。中國跟世界接軌,通貨膨脹壓力越來越大,手中的“閑錢”閑置就意味著貶值,于是產生了資產保值的想法,這就奠定了理財的基礎。
近些年,除開銀行自身的存款業務,為適應這一需求,開發了更多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市場產品單一,年化不足5%的理財收益產品滿足不了太多人的胃口。民眾理財需求旺盛,但是國內理財通道很窄。股市瞬息萬變,看得見的風險壓力眾多普通民眾難以承受;想買房置地,但是門檻高,且在越演越兇的限貸限購政策下,很多人都望而卻步,;
在這種大環境下,如果存在一種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回報頗豐的產品,自然就會成為投資人的心肝寶貝,一傳十十傳百,P2P平臺捕獲上百萬的用戶也就不是什么難題了。銀行5%年化利率的產品都有大把的人投資,更何況是這種回報期短,看起來又安全可靠的產品呢?
縱觀整個P2P行業,能夠捕獲大量客戶得益于貸款簡單、收益高,收益高風險大,沒有一個投資人是傻子,既然收益與風險并存的道理大家都懂,這就無形中增加了平臺本身不穩定性,誰都不想風險降臨在自己頭上。由于一直表面經營良好的明星品牌唐小僧爆雷,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導致大量資金流出,這就加劇了更多平臺的“爆雷”,形局每況愈下。

P2P的翹楚Lendingclub,是美國一家典型輕資產公司,僅為借貸雙方提供中介平臺,只負責信息的相互傳送,投資人自負盈虧,并不為投資人提供擔保。豆腐腦南北方還有甜咸口的變化呢。P2P到中國之后,變成了“本息擔保”。中國的P2P平臺找了眾多的小貸公司或者擔保公司,這一變化適合中國國情,這一變化在中國很吃得開,中國人向來不喜歡的就是投資風險和自負盈虧,誰都想在不上本金的同時再賺個個缽滿盆滿。有了看上去安全的擔保,投資人就前仆后繼低安心來了。
可是擔保里有另有蹊蹺。擔保公司經營的大額貸款的風險控制主要靠抵押物來實現,在有抵押物的情況下,風控審批方法往往忽視了借款客戶其他方面資質的審查,這就導致在處理抵押物時往往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拍賣不了或者是抵押物有瑕疵。這樣來說,有擔保的貸款也不一定安全。
之所以會有這么多人卷入這場風暴,除了風暴范圍廣、看似安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出在投資人自身身上。
投資人不傻,不然也不會出現爆雷后成千上萬的受害者了。人們都期望高收益,想著只要賺一把就立馬抽身。但往往因為貪婪,在以為自己還可以再賺一把的時候,引火上身。“世界上真正啥也不懂的人并不多,但因為貪婪并自覺地比別人聰明的僥幸玩火者眾”。
P2P的慣用伎倆就是高額返利。唐小僧一直通過投放大量廣告以及高返傭來開拓市場,曾推出投100元3天返50元的活動吸引用戶注冊,諸多產品利率均在10%以上;聯璧金融平臺則通過推出“0元購”等返利活動不斷吸引投資,比如投資3.6萬元送2999元的OPPO手機等;錢寶網平臺中,投資人可通過交保證金、做任務賺取高額收益;雅堂金融平臺投資返現金額高,可以用信用卡充值。
起初,有的投資人因為不太了解這個行業,開始的確是投得比較小心翼翼,畢竟賺點血汗錢也不容易。可是這些平臺早期如期而至的高收益蒙蔽并透支著小心翼翼的初衷。毫不費力地撿了一桶金,眼前還有一桶,怎么可能不去撿第二桶呢?
錯誤的理財觀,以及眼前現有的高收益,讓本就鳳眼意識薄弱的投資者蜂擁而至。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些自愿走進高收益低風險“套路”韭菜們,也就不值得同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