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德豐杰龍脈的王岳華,今天很高興在線上跟各位見面。
德豐杰龍脈(DFJ Dragon)是2006年3月開始在中國做美元早期投資。我們主要著重在早期投資,比如天使輪、A輪項目的投資,2006年到現在已經10年,投資了醫療器械、集成電路、傳感器、金融科技以及移動互聯網,其中有一些比較好的項目。創業生態系統是這樣的:

在加入做基金之前,我們都是創業出身,我個人之前也創辦過3家公司:一家是電商類,一家是通訊電子類,另外一家在硅谷現在還存在,就是OleaNetwork,是開發無線智能心電圖傳感器的公司。這是真正的全無線,是利用都譜勒雷達原理,來探測每一個人心電圖。
接下來是AR/VR的主題,我們知道現在其實AR和VR很熱,相信AR和VR技術,將會像1990年出現的互聯網,或者2000年出現的智能手機一樣,深刻改變我們的工作與生活。
其實如果我們人手邊上的電子裝備,第一代是PC;第二代就是智能手機;第三代,很可能就是以VR、AR眼鏡的這種形態來呈現。
當我們其實在講AR眼鏡的時候,可攜帶式的一個設備,可以穿戴于你身上任何一個部位,但是成像必須將由影像傳導到眼睛到大腦里面,所以我們認為AR設備是第三代。
簡單說一下何為VR虛擬現實。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電腦或者其他的智能設備,模擬一個3度空間的全虛擬、全數字化的環境,提供了一個視覺,甚至聽覺以及觸覺等感官智能交互的互動,讓用戶如同身臨其境。
AR的原理跟VR稍稍有點不同,AR的原理其實也是相對簡單,是一種實時的將數字化的影像投射到你原本現實的成像環境,這種成像的技術,可以用分光鏡、全息成像等呈現出來,所以其實AR就是一個虛擬加上現實,而現實就是你現在時時刻刻的在你身邊周遭的景象,虛擬就是把數字世界同時跟現實疊加在一起投射到你的眼睛里面。
VR事實上是全沉浸式的,所以其實把人與現實世界隔絕掉了;但是AR是把數字的成像以及現實世界疊加在一起,因此AR的呈現方式,更能夠讓個人的感知接觸于現實的生活之中,因此它的應用其實更普遍。所以今天我后半部分會更著重在AR的一些市場的情況。
MR是把現實的周遭環境反向數字化,可以做更多的數據上的處理。譬如說,我們現在戴上AR眼鏡,看到周邊的情況,但是,其實人的焦距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把攝像的現實周遭情況數字化,后臺可以處理這些影像,還可以告訴你,剛剛你眼角旁邊120度沒有注意到的那個東西是什么。
假如那個東西的上面的文字圖像非常模糊,還可以后臺影像處理,告訴你是什么文字,什么影像,這就是MR強項的地方,反而可以把現實周遭的事情數字化,然后再加以加工、處理。

目前全球,大概超過35億美金的風險投資投到市場上面,比如說Magic Leap做AR頭顯,拿到非常多的投資,譬如說Next VR做VR視頻直播,這屬于VR內容,再來有VR的游戲、醫學應用,還有教育類的。有真實生活的,3D視頻,VR的內容影視制作,VR頭盔,VR社交等等。
所以其實這邊告訴我們2件事情,這么多的風險投資人在2015年進來了,風險投資,說到底也是追求利潤,他們希望2020年甚至2025年有多于百倍的產出,所以市場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甚至,從圖我們可以看出來,說目前比較熱的是哪些方向,比如說頭盔、硬件,譬如說一些內容、游戲,比如說教育類,所以這也給我們一些信息,目前在這些領域有所投資,那還沒有開發的領域有哪些?
這些領域是未來即將被投資的,是可以讓創業者可以好好思考的部分,我們看國內有已經或者是國內外,已經有一些大頭,譬如說Facebook啦,Google,三星等等他們在分別在硬件方面、軟件方面、渠道、內容服務等等方面的布局的情況。
但是,即便如此,機遇還是有的,我舉個例,比如說以硬件來講,如果硬件要成為一個大眾消費普遍接受量非常大的一個產品,有3個簡單的因素必須被考慮到,一個是尺寸,一個是功耗,最后一個是成本。
尺寸其實包含大小跟重量,功耗直接直接關系到電池的容量、重量,成本毋庸置疑,如果成本不夠低,量去是上不來的。硬件要大眾消費者接受,VR頭盔在未來一兩年之內,很可能像智能手機的市場一樣,可以有很多山寨硬件,野蠻的成長。
當然AR眼鏡的門檻是高一個維度,然而VR反而在內容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市場機會空間,現在我們所觀察到的市場情況,是內容絕大部分與整機綁定,但是我們認為在很短的時間里,內容就可以設計成很智能的自適配到不同廠家的硬件,最終整合成一個相對開放的市場。
以角度來看,AR市場的話,我們也可以判斷,AR的開放平臺是最有可能成為很高價值的一個方向,同時在領域應用的SDK或者是中間鍵,可以作為入口獲取相應的用戶數據,進而生成大數據領域的各種增值服務。

跟各位分享就是Gartner預測人類操作界面的一個趨勢,我們知道到最右端的這些VR跟AR這些模式,屬于可觸感的體感的人機交互。這樣預測我們也堅信,在未來智能交互的各種傳感器,以及方案、算法更加成熟的時候,這是必然的趨勢。
前面講了一些關于市場的信息,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為什么是AR而不是VR未來是取代智能手機成為工作與生活的一個重要的計算設備。
我想跟各位分享一個東西叫做作業系統,這是學計算機人員非常基本的常識。安卓、iOS是個作業系統,它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作業系統有3個元素,一是CPU、二是Filing文檔系統,或者解釋成記憶體容量;還有第三個非常主要的組成,就是I/O輸入輸出和交互。
以這樣子定義而言,最智能的作業系統是什么?是人類。因為我們人類有大腦,有機體,我們有非常好的感知,有眼睛,耳朵,聽覺,這些都是天然具備的輸出與輸入,所以其實我們可以觀察。
AR介入了我們的I/O:手感的手勢控制,影像呈現到眼睛里面,AR可以接受語音等等之類的。所以事實上,AR的形態介入就是去完善一個作業系統,來輔助人類所有工作與日常生活。
我跟各位分享下AR的一些應用方向,其實非常簡單,這邊就是舉了一個例子,就是HoloLens用于AR眼鏡,可以用于醫療教學方面,也可以用在于建筑設計方面。
歸結而言,AR的技術特點,有3個點:
一是虛實結合,是虛擬物體與真實世界的結合。我們所感知的一個混合世界,里面有虛擬物體出現,時間、位置跟真實世界的這些事物的對應必須一致,并且協調;
第二個是實時交互,系統能根據用戶當前的位置,以及傳感器的狀態,來呼應與虛擬世界真實世界之間的結合;
第三個是三維注冊。
但是整個技術的發展特性,其實取決于蠻多關卡,譬如說計算能力、功耗、底層算法的正確性、時效性等等。
我們看AR產品的商品化的挑戰還是蠻大的,可能還需要兩年左右。現在我們認為,AR還處于在iPhone安卓誕生前、智能手機所處在的市場即將要到拐點的這么一個階段。
AR一定要比智能手機有更高的移動性,需要更加精準的自然語言的操作以及手勢控制,可以在嘈雜自然環境中辨識用戶語音跟手勢指令,因此涉及到這些算法以及傳感器,就會需要更加成熟的高科技。
我們也認為AR眼鏡要真正發揮跟人類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交互作用,還需要跟所有的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底層的機器學習知覺計算的技術有整體性的配合。
我目前看,一些市場分析機構認為AR、VR,整個市場的機會,大概集中在幾個領域里面,有比較多的投入。一個游戲,叫Videogames,還有Life events這種娛樂演出,還有比如說房產,零售,教育,醫療,工程,軍事等等,這幾個垂直的這種市場規模在未來的市場機會比較大。
高盛預測,2025年AR、VR比較市場的大小,在游戲內,是116億,在醫療類,是51億,所以很明顯的,這里告訴我們市場機會、市場規模就在這幾個領域。
面對這些AR的市場應用機會,創業者到底要怎么來看?比如說我們像AR在工業上領域的應用,毋庸置疑非常的多,可能在ToC上面,可以做一個單眼的AR;但是在工業應用上面,可能就必須要是一個雙眼的AR。
AR在醫療領域上面的應用,有2個醫生一個在A地一個在B地,同時通過AR眼鏡討論疾病。在旅游行業上面應用,也非常值得探討。比如說我們可以讓游客佩戴上AR設備,獲取當地城市的一些景點,或者到旅游點戴上設備,當他走到城市的景點以及商場,很快的出現相關數字化信息,甚至到達任何國家都可以自動翻譯語言。所以,AR應用也是相當寬廣。
另外一個例子,比如說,AR加上家裝可能的場景是,戴上AR眼鏡可以做家裝,在實時的房子環境里面,變換沙發、衣櫥、床墊等等;同樣,假設是教育類輔助工具,AR技術有更多優勢,也可以讓可以應用在一對一的教學上面;跟電商,也能夠供出不一樣的火花。譬如說很早以前,亞馬遜,優衣庫,甚至天貓在在推這些虛擬試衣間……
面對這么多的創業機會,創業團隊要怎樣來看?對于早期項目而言,風投基本上就看3塊:
第一個毋庸置疑是市場,市場規模有多大、市場的競爭態勢是什么。
第二個是產品在市場會是什么樣的地位。產品的體驗,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是不是夠優質體驗夠不夠好。
第三個就是看團隊,你團隊里面的成員有什么樣的優勢,可以把產品做得比別人更好,在成本重量能否比別人輕?功耗能否比別人低?價錢能否比別人便宜?這是硬件上面的一些門檻的挑戰,在成像方面,產品是什么樣的光學成像?用全息成像的話,是不是能夠生產3D很精致的內容?這些都是屬于技術的挑戰。
在智能交互方面也是一樣,傳感器底層的算法、圖像辨識、語義辨識的技術門檻是否都掌握在手里?這些技術門檻是相對較硬的,如果轉化成軟的東西,以AR眼鏡為例,在一個路口采集到數據,依托于這些數據,如何能夠做出增值服務給到你的客戶,這些都是屬于做現在做市場的比較大的挑戰。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AR其實只是交互的載體。所以我們認為深度的語義識別、影像搜索識別、數據庫數據挖掘識別、清洗加工數據的再利用,一直到數據增值服務,這些其實都還可以獨立于AR眼鏡。但是,是服務于AR眼鏡的一些創業機會,而且大數據的技術應用實例,可能會是拉開AR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歸根結底,也就是之前所說的AR眼鏡作為一個載體,如何能夠讓智能交互更加的人性化、更落地更接觸于人,讓體驗更升級,其實是最關鍵的核心,還是在數據的運用。
我們都知道,任何創業項目都有風險,是九死一生的奮斗過程,所以這些技術的挑戰我們看過之后。我們可以再來看看市場上的風險是什么,其實也可以看兩塊。
有人AR眼鏡做ToB的應用,那就要關心應用場景,痛點在哪里、解決什么問題,行業市場成熟度到什么地方,因為做ToB是很漫長的,要讓整個行業來接受新的模式。
ToC的風險更不用說了, AR眼鏡應用在什么樣的場景、環節里面,提供什么額外服務,讓比較高端的客戶愿意花相對高的價錢。AR眼鏡大眾娛樂消費上面的應用,是屬于ToC的風險,即便如此,我們覺得在在AR、VR領域,還是很多風投進來。譬如說,我現在跟大家分享,就是我們德豐杰系列在全球我們已經投資超過40家AR、VR公司。
第一個SculptrVR,做的是VR沙盤游戲,Vizor做的是通過游覽器分享VR內容,然后Beloola做虛擬現實社交的VR頭盔,實現深層的社交。另外一家公司Visionary透過虛擬現實藝術創作來幫助創作者。Fearless是利用虛擬現實針對做心理治療的應用場景。
除了上面講了幾個VR公司之外,跟各位分享就是我們已投的一些比較有規模的,已經有出貨的項目。譬如說,比如說北京的奧圖科技,是我做的項目。
另外,在硅谷我們投的Metavision最近也很熱,做的是一個AR的頭盔眼鏡,現在已經可以呈現到了非常智能化的交互就如同剛剛分享的:甲在A地,乙在B地,我們可以共同討論汽車的設計,這兩位都是建筑師共同討論一個大樓設計等等,都已經實現。
所以,我們認為,在即便是AR醫療領域,還是有蠻多的市場與挑戰,蠻多的門檻,但是,現在我們作為創投,已經開始做很多估值。這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葡萄創投核心團隊: 王昆 創始人兼CEO|王鑫?聯合創始人|王輝 聯合創始人 事業合伙人丨尚耀庭丨李叫獸丨王乃琛丨張倩倩丨郭錕丨許光運|劉音奇|劉玉 王岳華丨徐志斌丨劉成城丨趙大偉丨楊石頭丨李建軍丨戴賽鷹丨朱明躍丨紀中展丨成妙綺丨張倩倩丨潘飛丨王濤丨類類丨王勃彤丨...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