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口此起彼伏,智能可穿戴在一股風潮過后,就像“人間蒸發”般,渺無音訊。有一種聲音說,可穿戴設備“死”了,而經過幾個分支的梳理,可以發現,可穿戴設備只是換了種更適合自己的活法而已。它不會消失,只是向更細分、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2012年,Google Glass的“出世”為可穿戴設備的科技概念點燃了星星之火,很快,燎原之勢便形成了。在一段蠻荒的時期里,好像任何附著在人身上的、被加之以可穿戴概念的小型電子設備,都被冠上了可穿戴設備的名號。像任何一次被追逐的所謂“風口”一樣,資本追捧、創業者擁戴,投機者瘋狂涌入,無數的人想借這個概念分一杯羹。
在前幾年里,可穿戴設備也算讓我們飽足了眼福、開盡了腦洞。他們可以是這樣的:

這是一款叫Jetlag Light的改善睡眠質量的可穿戴設備,它可以通過軟件控制的綠光來調節佩戴者的生物鐘。
內心SOS:嚇死人了好嗎!就這視覺感受,大晚上的,還睡什么覺??!
這樣的:

這是一款……嗯……二維碼領帶,它是用來交(耍)友(流氓)的。這款領帶的背部打上了一個二維碼,你可以讓新認識的人或陌生人直接用手機掃描你的領帶來關注你或者添加你。
內心SOS:掃領帶?什么鬼!
還可以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配備了多種不同傳感器的智能工牌,能夠監測并記錄下員工坐下、站立和打字的動作,并記錄他們和誰交談過,交談了多長時間。
內心SOS:是有多不道德的公司才會為員工配備這樣的工牌!監視欲這么強,你干嘛不去做網警啊。
……
那些年,我們見過、聽過的一款又一款智能手環和手表
在那段腦洞和“抄襲”齊飛的日子里,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應該算是最接地氣兒的可穿戴設備,因為,不用開腦洞就能想到,而且,并不會顯得很突兀,完全是一副看上去就智能的樣子。
下圖是近幾年里,國內外手機廠商發布的手環和手表產品(不完全統計):

就連上圖中所列的產品,有些也已經銷聲匿跡了。而在手環這個品類上,小米以79元的抄底價格迅速圈了一批用戶。至于后來以同樣價格迎頭沒趕上的魅族手環,只能問一句,干嘛不少點套路多點真誠?
據IDC數據顯示,Apple Watch今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從前一季度的410萬塊下滑至150萬塊,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出貨量排名也降至第三。小米手環的出貨量則以370萬居第二。第一名Fitbit有480萬的運動手環出貨量,但這好像并沒有什么值得高興的,它所面對的,依然是暴跌的股價和低于預期的盈利。
在風投失了興致,蘋果、三星這樣的巨頭進入的情況下,空有腦洞、沒什么實用性的入門級可穿戴硬件設備一地雞毛,迎來倒閉潮。雖然主打手環、手表類產品的Fitbit、小米、蘋果、Garmin、三星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巨頭,出貨量占據了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但是實際情況正如上面IDC的數據統計,并不理想。
并且,除了上表從手機廠商這個角度列舉的手環手表產品,還有“千千萬萬”個你沒有聽過、甚至沒有見過的同品類產品早已胎死腹中或放棄了該項業務,投入了其它“新風口”的懷抱。
專業細分成方向?時尚和醫療健康成為成功“吃螃蟹”的領域
可穿戴設備幾乎可以是任何東西,它不能被算做獨立的科技品類。這并不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產品概念的外延反而讓更多的行業參與進來,共同推進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脫離了相似度極高的智能手環、手表層出不窮的時期,可穿戴設備正在往細分、專業的方向發展。
與智能手機等其他科技行業的“你死我活”不同,智能可穿戴設備或許永遠都不會讓你看到一家或幾家獨大的局面,智能可穿戴設備會在時尚、醫療健康、VR硬件等無數領域開花結果,聚焦細分市場、細分人群,每個領域都會出現自己的行業之王。與VR硬件不同的是,與時尚相關的很多東西,本身就是將某類物品附加在人的身體上。從某種程度而言,人們已經習慣并喜歡上了這種附加。
2015年11月,主營時尚手表的FossilGroup以2.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智能可穿戴品牌MisFit,時尚與智能可穿戴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在被收購后,Misfit走上了時尚化之路,其與施華洛世奇合作,推出了智能水晶手表。
而未來,Fossil有意于個性化定制珠寶。當然,目前這項規劃會受制于材質、尺寸甚至功能和時尚的平衡,但是,隨著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進一步細分,珠寶的個性化定制不失為商機。
Misfit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劉楷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未來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將分成專業、運動和健康以及時尚三個不同的細分領域。
屬于劉楷提到的三個細分領域之一的智能硬件第一股Fitbit,頂著全球最大的智能手環、手表廠商的光環,其一直在健康和健身領域深耕。Fitbit去年還收購了專門制定健身方案的Fitstar公司,想借此提升產品的在線鍛煉功能。其著力研發的兩款新產品的核心功能都集中于健康追蹤,包括心率檢測、睡眠檢測,并提供健康總結。
Fitbit的CEO詹姆斯·帕克在今年早些時候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的采訪時表示,“專一、有針對性一直是Fitbit在產品設計上的原則,一些智能手表給用戶提供的功能太多了,我們始終是關注健康健身領域,在此基礎上再慢慢加深更多智能化的功能。”
與健康一脈相承,帕克在上面提到的采訪中還透露,Fitbit將深入到健康醫療生態系統之中。他表示,在美國,Fitbit產品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驗階段,根據健康數據記錄進行疾病的診斷醫療,“我們想把這個現象復制到全球”,他說道。
而自古就有“病急亂投醫”的說法,雖然隨著科技發展,醫療行業早已是今非昔比,但面對健康問題,人們往往比在面對別的事物時更容易接受新的東西。也正因為各自的“先天優勢”,醫療健康和時尚領域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才得以在這片詬病諸多的“叢林”里找到落腳之地。
之前可穿戴設備風潮下的智能跑鞋、智能衣服等,除了可穿戴,最多就是通過軟件支持和數據交互等做一些跟健康或時尚有關的事兒。而VR硬件則不同,它也屬于可穿戴技術的行列,卻完全是從強行智能到另一種獨立硬件的轉變。就現階段的發展來說,其更加注重的是用戶直觀的視覺體驗,而其應用更是會延伸到教育、旅游、游戲等等細分行業,這也更加表明了,智能可穿戴設備根本沒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科學品類。就算是線下較為普遍應用的醫療健康、時尚和VR硬件可穿戴領域,其互相之間的產品類別也會產生重合。如下圖:

智能可穿戴設備“第三極”——VR硬件
從去年下半年起,VR“發燒”了,狂熱了,起風了,仿佛空氣中都充滿了VR的味道。融資一輪接一輪,活動一場趕一場。那些最初戴在眼睛前方,看起來特別呆傻的頭盔們,在這股熱潮中,也慢慢變得“順眼”。
盡管有眩暈、延遲等諸多問題存在,盡管行業內對其預期喜憂參半,但VR設備確實做到了感官的“延伸”。它不同于給予本身就需穿戴在人體上的東西以智能化的可穿戴設備,它是將本身不需要的東西穿戴在身上,帶給你的是一番全新的視覺體驗。
這種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必然也會經過不斷的演變,也許最后變成一副近視眼鏡的樣子,甚至直接隱于形了。但在熱度不退的當下,其表現形式,更多的還是呆笨的VR頭盔、VR眼鏡,以及輔助你在虛擬世界暢游的各種追蹤設備等。
下面,來看看2016年,哪些做VR硬件的公司獲得了融資,見下表:

總結:
風口此起彼伏,智能可穿戴在一股風潮過后,就像“人間蒸發”般,渺無音訊。有一種聲音說,可穿戴設備“死”了,而經過幾個分支的梳理,我們發現,可穿戴設備只是換了種更適合自己的活法而已。它不會消失,而會分散到各個行業,向更細分、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以前的表述方式是智能可穿戴設備,而在不斷的發展中,我們發現“穿戴智能化”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可穿戴設備應該“隱于形”,成為人體的一種延伸,而不是強行附加上去。
?
文/占莎(投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