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理財市場來說,2015年是充滿意外的一年:降息降準貫穿了2015一整年,壓低了市場的綜合收益率,股市的跌宕起伏迫使大筆資金尋找避風港,P2P的異軍突起和接連跑路讓投資者更是又愛又恨。我們的耳邊一直充斥著P2P理財的聲音,P2P理財產品充斥了我國的金融市場。P2P的“亂象”讓我們淡忘了其他理財產品,大多數人所看到的理財產品只有P2P了。可是你知道嗎,P2P的2015年的理財規模為9800萬,只占了1.21%。理財規模第一的竟然是銀行。截至2015年底,我國金融機構和第三方理財總規模為81.18萬億:銀行23.5萬億,占28.95%。經歷了這么多意外之后,銀行理財市場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市場嗎?它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市場呢?

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遭遇到不少預期內和預期外的沖擊與挑戰,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導致我們2015年GDP為6.9%,創10年來新低。最顯著的沖擊顯然來自于P2P亂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仍然持續增長。截至2015年末,各類銀行理財市場存續產品60879只,理財規模為23.5萬億元。
1、發行情況
銀行理財以個人客戶為主
從投資者類型來看,據數據顯示,2015年一般個人類理財產品募集金額占64.07%,機構專屬類理財產品募集金額占22.98%。理財的出現,是為了滿足存款客戶對于財富增值、收入支出最優規劃的需求。我們可以看出,銀行理財市場還是以個人客戶為主。這是因為我國銀行在渠道和客戶資源上有很大的優勢。

銀行理財產品期限以短期為主
從期限結構上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結構一直比較穩定, 三個月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占比大約65%,半年以內的理財產品占比約為85%,超過一年以上的理財產品占比只有1%,這種以短期產品為主的期限結構與銀行將理財產品作為規避存貸比監管并將其作為存貸款的一種替代工具有很大關系。

銀行理財以低風險為主
從風險等級角度來看,銀行將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由低到高劃分為五級。最低風險等級(即一級)的產品,適合所有的投資者購買,風險幾乎等同于零。據數據顯示,2015年發行的理財產品中,風險等級為一級與二級的理財產品占比近86%,風險等級為四級與五級的理財產品加起來也只有0.5%。由此可見,目前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還是以低風險產品為主,高風險產品為輔,這是因為人們目前風險承受能力較差,如果有的人承受能力較強,也去選擇其他渠道的理財產品,并不會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非保本理財產品占據半壁江山
從收益類型角度來看,2015年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中:非保本型產品占整個理財市場的比例為69.8%,占了理財產品的半壁江山,較2014年底上升2%;保本固定型占整個理財市場的比例為9.6%,較2014年底下降2%。;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占整個理財市場的比例為20.6%。我們可以看到保本固定性產品規模下降了,而非保本型產品規模上升,保本浮動型產品規模與2014年基本持平。
2、投資情況
受競爭壓力、行業監管及市場需求驅動,銀行低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已經滿足不了投資者對收益率的需求。所以銀行理財業務不斷創新,銀行理財產品覆蓋了貨幣、利率、匯率、資本等多個市場,較大程度上滿足了投資者和企業的需求。據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的基礎資產中債券、利率等安全性較高的資產占比達到50%以上,這與銀行理財追求較高的安全性有關。同時,值得關注的是,“非標資產”占比在2015年大幅上升,達到42%(見圖8)。非標產品比例的大幅提高,說明了銀行在券商理財、保險理財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提高風險資產比例,以滿足投資者對收益率的需求。
3、收益情況
從2015年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來看,據數據顯示,近90%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3%—8%之間,其中預期收益率在3%—5%之間的占比為47.54%,預期收益率在5%—8%之間的產品占比為45.73%(見圖10)。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以6個月內短期限品種為主,考慮到目前我國銀行存款利率水平較低,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較高,對銀行來說,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吸納資金的成本較高,這對銀行理財資金的投資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銀行理財作為一種更比較穩健的投資方式,受到了眾多人的追捧,但是如果銀行理財產品想在眾多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中也保持龍頭的位置,在未來的發展中銀行理財市場應該變得更加多元化滿足更多投資人的需求。
本文版權歸君望學堂所有,欲知更多內容請關注君望學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君望學堂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