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必普電商創始人張森,聯合創始人趙鶴在濟南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必普已幫助2000多人開店,所有通過必普平臺創業的門店銷售額已過40億。張森稱,必普不是一家餐飲公司,而是搭建餐飲行業B2B的電商平臺型公司。
互聯網高管降維攻擊快餐業
張森在創立必普前,歷任智聯、百度等公司高管,2013年回到濟南后,偶然接觸到餐飲創業者,他發現,雖然餐飲行業起點低,但失敗率高,從業者起早貪黑很辛苦,最后賺的錢卻要支付高昂的廚師費用和年年上漲的房租。
張森開始用互聯網的思維降維攻擊改造快餐業。
這次創業,張森認為初心就是讓創業變成簡單,專注的事,用互聯網把所有中間環節去掉,用必普的平臺讓創業變簡單。
雖然必普的客戶都是懷揣著十幾萬積蓄和一個致富夢想的年輕人,但張森創建必普的著眼點卻是在如何搭建一個有效的電商平臺,去除中間環節,消除信息不對稱,擊穿傳統模式下餐飲行業的痛點。
?
互聯網怎么改造快餐業
?
別人做快餐首先想到的是開一家體驗店,必普沒有,張森用了三年時間都是在做體系、流程、標準,而在傳統餐飲從業者眼里,這個行業是非標準化,沒有體系,也不講究嚴格的流程的。
必普對快餐業創業的改造首先從營銷管理體系和客服質量評價體系入手,保證營銷人員能快速找到創業素質較佳的創業者,而一旦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必普會利用平臺的優勢,輔導創業者度過難關。
這些信息化和數據化的基礎性工作夯實之后,必普開始在兩端更加徹底的互聯網化改造。
在前端獲取用戶上,必普的客戶已全部來源于網絡和用戶口碑。這和傳統的通過電視硬廣告獲取的用戶不僅成本低,而且精準。一旦一些創業者通過必普獲得成功,他們很容易把必普的“方法論”推廣介紹給朋友,尤其是必普推廣的店全都以爆款單品聞名,很容易形成口碑和傳播效應。
?
商業模式和創始人DNA
在目前的收入結構中,必普有兩端收入,前端是對創業者的管理咨詢費,后端是料包收入。必普三年的發展中沒有進行過融資,現金流和凈利潤都不錯,這都歸功于信息和數據平臺的搭建,前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開店的成功率;而在后端,必普的改造才剛開始。
通過給所有創業者提供收銀等信息化系統,掌握的是分布在全國的數千家店,數百萬人的飲食大數據。每天每個單品銷售如何,每個區域某個爆品的銷售趨勢都盡在掌握之中,必普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指導線下更多創業者少走彎路,更知道用戶的口味。
不僅如此,必普還在開發這個餐飲創業電商平臺上凝聚的大量C端用戶的流量的價值。比如,依據銷售額給快餐店老板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等都是必普正在嘗試的盈利模式。
降低創業者的創業成本,和快餐店創業者共融共生,向線下萬億級餐飲市場的生態圈價值深處挖掘,才是張森降維攻擊快餐店要探索的商業模式。
非創不可丨專注報道山東互聯網(公眾號ID:feitoubuke),文章轉載請聯系dashu@feichuangbuke.com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