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概股回歸借殼、重組、IPO均可能有限制”,這一消息近日在資本市場上炸了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也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回應,證監會正針對中概股回歸A股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這回應雖然不痛不癢的,但有一點很明確——中概股私有化回歸已受到監管部門的強烈重視,后面會跟進怎樣的配套措施,仍在分析研究中。
受此影響,多只中概股再次遭遇“黑色星期一”,世紀互聯重挫24.01%、陌陌大跌15.84%、歡聚時代跌13.81%、當當跌13.28%、奇虎360跌11.32%。與此同時,國內A股市場的殼資源概念股,如大慶華科、精倫電子等近40家殼股接連暴跌。一場腥風血雨的資本大戲在兩地火爆上映。
從“兩會”的注冊制推遲、戰略新興板夭折,到如今的監管限制,中概股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中概股急欲回歸,目的何在?私有化已在正常進行中,監管部門為何緊急剎車?資本套利的背后,誰是真正的黑手?
一、中概股回歸:套利!套利!套利!
互聯網企業海外上市的熱潮似乎沒過去幾天,中概股回歸又成了新一波資本熱點。更有奇葩者“閃退”,如陌陌在納斯達克上市僅半年,就宣布私有化退市,費勁搭建的VIE架構,又開始重新拆解回歸。到底是境外資本市場撐不起企業發展的野心,還是另有所圖?
1)估值低?還是企業水平低?
很多中概股抱怨:境外資本市場的信息披露要求高,維持上市服務的成本高,投資者對企業不認可,估值過低……總之,境外市場存在諸多不利于企業發展的因素。
中概股的托詞看似無辜,說得就像一個學者在異國他鄉懷才不遇。不是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為什么在境外市場就黯然失色了呢?
據統計,有數據的215只中概股平均市盈率僅為13倍,明顯低于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市盈率的一半,比道瓊斯指數成分股市盈率低30%。納斯達克可謂全球較為發達的資本市場,無論是交易成熟度還是監管力度,都稱得上“國際一流”。
中概股在這樣的市場上遭白眼,雖然存在境外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狀況不認可的可能性,但更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比如,聚美優品的假貨風波,加劇了中概股不誠信的形象。而且,納斯達克云集了全球大量優秀的企業,相比之下,部分中概股在業績和行業地位上顯然“技不如人”,遭白眼也不能全怨別人。
2)眼饞A股高估值,套利之心昭然可見
中概股在境外的市盈率才13倍,而國內A股中小板的市盈率45倍,創業板的市盈率更是高達67倍。分眾傳媒從納斯達克退市時,估值僅35億美元(約220億人民幣),借殼上市時估值作價457億,股價最高達62.34元/股,市值最高達2724億,是退市市值的12倍。巨人網絡借殼世紀游輪,股價最高沖到231.1元/股,對應的市值高達1176億元,是退市市值的6.4倍。暴風科技回歸A股后,不到三個月,股價從9.43元/股飆升至327元/股,市值破300億大關。
這些企業經過股價大漲后,雖都有所回落,但巨大的估值反差,讓中概股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部分中概股的市值還不足回歸后企業的一個零頭,心里能不苦嗎?何況,境內監管寬松,中小投資者投資熱情高漲,企業上市之后躺著都能賺到錢!
3)被境外低估和未低估的企業都打算回來,誰是套利之下最大的贏家?
中概股回歸,首先要啟動私有化收購,很多人覺得境外的中小投資者賺翻了。其實不然,以聚美優品為例,由創始團隊及紅杉資本組成的收購方,提出每美國存托股(ADS)7美元的價格進行私有化收購。雖比前一日收盤價溢價20%,但與22美元/股(每存托股27.25美元)的發行價相比,私有化價格不足發行價的三成。另有國外投資機構認為,中概股收購價格溢價水平不到美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超半數計劃私有化的中概股將以低于IPO的價格收購。
由此可見,美國的小股民們不僅沒吃到中概股私有化的甜頭,還可能面臨巨虧的風險。
那到底是誰才是背后的贏家呢?贏家仍藏在私有化的主體當中。筆者認為,贏家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參與私有化退出的原始股東,即被收購方;另一類則是私有化的收購方。
l
參與私有化退出的原始股東是指誰呢?以聚美優品為例,其上市前的股權結構為:以陳歐為代表的創始團隊共持股47%,紅杉資本持股18.7%,K2基金持股10.3%,徐小平持股8.8%,陳科屹團隊持股10.3%。他們都是原始股東,而此次私有化是由創始團隊和紅杉資本作為買方團,即K2基金、徐小平、陳科屹團隊均為被收購方,可溢價退出。聚美優品坑瞎了美國的小股民,但絕對坑不了這些原始投資人。
粗略統計,徐小平當年投入38萬美元,現已變成0.77億美元;K2基金幾百萬的投資,如今也有9000多萬的回報,私有化退出的原始股東們個個掙得盆滿缽滿,絕對稱得上“贏家”。
l
那參與私有化的收購方怎么能叫“贏家”呢?根據美國監管層規定,提出私有化要約的股東,需全部以現金的方式進行回購,聚美優品私有化退市就得拿出4.62億美元的現金!收購方是傻子嗎?他們之所以愿意拿出這么多錢,是看重了后面的“大魚”。
私有化順利完成后,下一步一定是開啟回國上市的進程,兩個資本市場間的估值套利才是大機遇,這也是未被境外市場低估的奇虎360等企業急于回歸的緣由。去年6月17日,在奇虎360宣布私有化的提案中,對其估值為90億美元(約586億人民幣).
根據中金研究所按照上市公司的估值方式粗略計算,回歸A股后的360市值將高達3800億。巨大的市值套利大多進了私有化收購方的腰包里,這也正是他們當年為私有化慷慨解囊的緣由。不過,中概股如果無法按預期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私有化收購方或將成為冤大頭。
二、監管部門:施壓!施壓!施壓!
監管部門一施壓,資本市場的半邊天都黑了,中概股更是吐血不止。
其實,早前監管部門曾大力引導、支持優秀的中概股回歸。畢竟這些企業都是見識過大世面的,在企業管理和自我約束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監管部門希望,能將這樣的企業吸引回來,為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可事情遠沒有預想中那樣美好,中概股懷著一顆套利的“黑心”,擾亂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甚至可能引發一連串的系統風險,監管部門不得不緊急剎車!
1)私有化資金流出,外匯儲備傷不起!
如上文所言,企業私有化退市需要大量的現金來完成收購,而且是美元的形式現金,過程中涉及美元基金退出、人民幣基金接盤等重要環節。兩國市場、兩種貨幣,必然會對外匯儲備造成一定影響。外匯儲備關系著國家經濟安全的命脈,監管部門不得不重視。
據統計,全球共有352家中概股,市值高達1.4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石油、中國聯通等國有企業,因其股權復雜或部分資產已在國內上市,故回歸A股的概率極小。除去這部分企業,剩余300多家中概股市值約在5000億美元,如果全部私有化退市,至少需要支付6000~7000億美元的對價,相當于四萬億人民幣。
據不完全統計,4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為3.22萬億美元,若中概股集體回歸,意味著兩成的外匯儲備要流出,對國內經濟環境、金融市場勢必會造成較大沖擊。盡管現在啟動私有化回歸的企業僅有數十家,但在資本套利的驅動下,回歸大潮已在醞釀之中,境內資本流出比例會迅速上升。
2)殼資源幾近瘋狂,打亂了市場原有的秩序
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后,必然要在國內資本市場中尋個落腳地。多數中概股私有化的資金來自優先級投資人、過橋貸款等,資金成本頗高,故中概股退市后亟需快速進入新的資本市場,以緩解資金壓力。
IPO太慢,新三板太low,借殼上市往往是最佳選擇,這給足了殼資源瘋狂的理由。前幾年,25億以下的借殼交易還很多,而當下估值50億以下的資產已被掃出借殼市場。殼企業一個比一個牛,而且企業越爛越牛:談殼先交誠意金,利潤不過億免談,議價一天漲一億,承諾扣非凈利潤不得低于10億……這是當前借殼市場的現狀。
借殼上市本無可厚非,國外資本市場也將借殼作為重要的資產重組方式。然而,在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下,殼資源價格瘋狂扭曲,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即使借殼上市成功了,這隱藏于背后的風險必然會從二級市場中爆發,傳導至普通投資者手中。
3)估值套利,資本流出實業,A股市場還能安寧嗎?
中概股回歸開啟了新一輪造富狂潮,風投機構、投行、并購基金們加快對市場布局的速度。據業內爆料,部分投資機構為了搶占中概股的先機,甚至免去盡職調查、訪談等常規環節。在投資機構眼里,企業的好壞已無關緊要,只要帶著中概股回歸的光環,保準有數倍的回報!
比如,5月4日,綜藝股份公告,擬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作價101億中星技術100%股權。其原股東中星微退市估值4.53億美元(約29.34億人民幣),而此次收購中不涉及其核心的芯片業務,卻高出其退市估值70多億。同一天,萬里股份也發布公告,擬作價161.8億購買搜房網房天下部分資產,整個搜房網在紐交所估值僅23億美元(約150億人民幣),這分拆的一部分資產就高于整個資產估值。
中概股拔根“毛”,放到國內市場中都能大紅大紫,難怪投資機構盯住中概股不放,這里面太有賺頭了!部分機構與企業聯合作勢,哄抬二級市場價格,以實現各方利益暴漲的目標。相比之下,投入實體企業沒有什么吸引力了。
資本從實業中流出,以吹泡泡的方式拉高企業的市值,獲利退出。缺少基本面支撐的股價遲早會倒下,當泡沫破裂時,由誰接盤?A股已經歷數次股災,傷痕累累,需要真正的實業支撐,而不是與泡沫市值共舞。此情此景下,監管部門不得不掄出重錘,捍衛國內資本市場有序發展。
三、中概股的歸宿:委身新三板?
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后,背負著沉重的資金包袱。A股的IPO正門和借殼偏門,都送出閉門羹了,中概股只能寄希望于新三板市場,這將是中概股最終的歸宿嗎?
1)新三板避風港,給中概股緩口氣的機會
注冊制無望、借殼受阻,新三板成為中概股唯一的避風港。筆者一直認為,中概股更適合在新三板市場上發展。
一方面,新三板有較大的包容性,在盈利能力上沒有過硬要求。部分中概股當年之所以遠赴境外市場,就是因為A股市場無法容忍財務不達標的硬傷。
從4月底的年報可以看出,已經在新三板掛牌的中概股或其子公司仍多數處于虧損狀態,如恒大淘寶去年以9.5億的巨虧穩坐“虧損王”,百合網虧損8300多萬,ST天涯也因凈資產為負被股轉系統標出風險警示。但這并沒影響市場對企業的價值認可,恒大淘寶市值190億,百合網市值44億,天涯被帶了“ST”帽子,估值也在24億左右。由此可見,優質的中概股即使虧得慘不忍睹,市場仍認可其未來的成長性,這是A股不能給的信任!
另一方面,新三板的融資環境正一步步改善。隨著分層制度的落地,一大波政策紅利可能降臨創新層,如降低500萬的投資門檻、放開35人定增限制、建立大宗交易制度、實行競價交易體系……市場的流動性將逐步激活。
中概股憑借其良好的發展基礎,擠進創新層并非難事。即使真的無法“鐘情”新三板,也可以先在此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待政策松動后,再伺機回歸A股市場。
2)中概股可分拆上市,多地共享資本盛宴
中概股回歸是個大工程,從私有化退市到拆VIE架構,各個環節都是費時費力的活兒。想當初,遠赴境外市場也沒少費心,注冊境外殼公司,繞了一大圈才把國內資產注入進去。還沒在境外市場坐熱乎,又要打道回府。
筆者認為,中概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擠上了境外資本的大船,即使遇到了“風浪”,也不該輕言放棄。畢竟,境外資本市場在交易機制、發展成熟度等多方面優于國內市場,中概股可以在穩固原有資本地位的同時,分拆一部分資產或子公司,先回國探探路。
美中嘉和就是比較經典的案例。美中嘉和是紐交所上市公司泰和醫療的全資子公司,于2016年1
月25日掛牌新三板。沒過多久,美中嘉和披露了購買關聯資產的重大重組報告書,擬以現金支付的方式購買傲華科技100%股權和世紀友好100%股權。而傲華科技和世紀友好也是泰和醫療的全資子公司,美中嘉和把兄弟姐們都接回來了!相關機構對美中嘉和的估值已高達29.28億,遠遠高于老父親泰和醫療14億的市值。
此前,中概股藥明康德也派兒子合全藥業先掛牌新三板,并完成了5億定增,為藥明康德私有化退市備足了彈藥。筆者認為,比“舉家搬遷”的中概股們,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更為理性,即使遭遇了監管打壓或政策限制,損失也是有限的。“兩手準備”遠比“孤注一擲”穩健多了!玩得漂亮的,還可以共享多地資本盛宴。
四、根源:制度不完善,體制不健全
從上文多處案例中可以看出,國內外資本市場估值差異巨大,這正是中概股及幕后資本推手跨境套利的動機。俗話說,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而這種“買賣”產生的根源,仍是制度問題。
1)前端:注冊制不落地,資本泡沫仍會繼續
注冊制遲遲未到位,不僅將中概股攔在大門外,也讓中小企業喪失了平等入場的機會。審批制下,衍生了大量的黑色產業鏈。一個企業要想順利的通過IPO進入資本市場,不但要準備好各種中介費,還要有打通各大審批關系的好處費,權財交易的銅臭味傳遍了整個A股市場。
可不能讓這些錢白花了!一旦上市成功后,管理層哪還有心思關注企業生產發展!抓緊和機構聯手拉高股價,把掏出去的錢成倍撈回。
注冊制不落地,資本市場仍是存量市場,缺少自由競爭的機制,上市公司高枕無憂,躺著賺錢。機構們打著市值管理的名義,在有限的數家企業中玩“左手倒右手”的游戲,玩到一定時候,把大盤砸給小股民們。
2)后端:退市制度不完善,殼資源仍會泛濫
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的“凈化器”,如果僅有前端注冊制的開放入口,沒有后端退市制度的強制淘汰,這樣的體制仍是失敗的。發達的納斯達克市場近十年退市企業近8000家,紐交所也有3000余家,而A股市場成立至今,僅有89家公司退市,
其中因虧損退市的公司為45家,退市率僅3%。
是中國企業比美國企業更優質?不,是機制不健全導致的魚龍混雜。中概股回歸潮再度刺激A股市場的殼資源,業績越差的企業反倒越受歡迎,本末倒置。借殼重組,本該是給殼企業注入新鮮活力,卻演變成資本巨額套利的場所,嚴重擾亂了資本市場的秩序,阻礙了優質企業發展的道路。
筆者認為,對“自命不凡”的殼企業沒有必要寬容,當以“嚴刑峻法”肅清資本市場,及早鏟除這種資本毒瘤。在注冊制和退市制度的共同作用下,使上市企業逐步實現價值回歸,縮小套利空間,還給中小企業一個平等競爭的資本市場。
小結:
中概股回歸屢遭攔路虎,正處于私有化階段或拆VIE階段的企業確實進退兩難。不過也不必太悲觀,筆者認為,此次監管的目的在于,減少市場非理性的炒殼、跨境套利的現象,合理配置資源支持實業發展。
監管部門雖可能對中概股回國上市有所限制,但絕不會“一刀切”。優秀的中概股始終是資本市場的愛寵,相信陰霾過后定能迎來資本的晴天!